縱觀中國歷史,幾乎所有大一統朝代的滅亡,都和農民起義有關。有意思的是,第一個起義起的農民軍領袖,大多都做了“革命”的先驅,在他們死亡後,其他人才做了最終的贏家。例如,秦末的陳勝、漢末的張角、唐末的黃巢,都以失敗告終。唯一成功農民軍領袖,是朱元璋,但他也不是元朝末年第一個起義的,第一個反元的是韓山童。在這些農民起義軍領袖中,陳勝的出現,可謂是劃時代的。

西漢時期,“史聖”司馬遷對陳勝彷彿有特別的情感,在《史記》中,司馬遷不僅把陳勝列在只有諸侯才享有的“世家”中,還專門寫了一則關於陳勝少年“輟耕之壟上”的故事,來說明陳勝有“鴻鵠之志”。在中國古代史上,陳勝所帶領的“大澤鄉起義”,被譽爲“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要知道,在秦朝之前,西周曾發生過“國人暴動”,但意義遠比不上“大澤鄉起義”。

關於陳勝吳廣起義的根本原因,人們普遍認爲,是因爲秦朝暴政,陳勝吳廣帶領千百萬勞苦人民反抗殘暴統治。用一句話來說,就是陳勝的那句話:“天下苦秦久矣!”

這句話意思很明顯,特別是一個“久”字,能看出“天下人”長期忍受秦國的暴政。但問題來了,陳勝吳廣起義發生在公元前209年,而秦始皇嬴政在一年前(公元前210年)去世,秦二世登基不到一年,一個“久”字,可以看出,陳勝吳廣所說的暴政,顯然說的不是秦二世,而是秦始皇。那麼問題來了,在《史記·陳涉世家》中,陳勝的原話是這麼說的:

“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爲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爲死,或以爲亡。今誠以吾衆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爲天下唱,宜多應者。”

陳勝的這段話,可拆分成四層意思:(一)秦二世胡亥得位不正;(二)扶蘇比較優秀,很“賢”;(三)楚將項燕威望頗高;(四)陳勝“詐稱”扶蘇、項燕的名義,起兵造反,推翻秦二世。

陳勝的話有幾個矛盾點:

矛盾點一,上文已經分析過,既然天下苦秦久矣,“久”說明時間很長,而秦二世剛登基不到一年,他明顯不是罪魁禍首,陳勝爲何還要推翻秦二世呢?

矛盾點二,陳勝一方面說“苦秦久矣”,另一方面又說扶蘇很“賢”,是不是說:若扶蘇登基,天下人就瞬間“不苦秦”了呢?這顯然站不住腳。

矛盾點三,既然“天下苦秦久矣”,那陳勝只要振臂一呼即可,爲何還要“詐稱”扶蘇、項燕呢?本來正義的事情,爲何要弄虛作假呢?

再看陳勝吳廣起義之前發生的事情,《史記·陳涉世家》雲: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爲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

也就是說,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帶領一幫戍卒去漁陽,因爲半路上下大雨,耽誤了行程,按照秦朝法度,失期當斬。陳勝吳廣考慮到橫豎都是死,乾脆魚死網破,轟轟烈烈一把。於是,纔有了陳勝那句“天下苦秦久矣”。

別忘了,陳勝在說完這句後,又幹了三件大事:

第一,上面已經說了,陳勝謊稱自己是扶蘇和項燕部下。

第二,“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在魚肚子裏塞紙條。

第三,“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夜裏裝神弄鬼。

也就是說,陳勝打算造反後,做的三件事情,件件都是假的。那是不是可以認爲,陳勝最初喊的那句“天下苦秦久矣”,也有虛假的成分?筆者認爲,作爲一個反對秦朝、一心想活命的人來說,說出那句話,可信度並不高。

秦始皇所締造的秦朝,真的是苛政猛於虎嗎?其實,筆者不否認秦朝的暴政,但遠沒有後世說的那麼誇張。因爲從現有的史料來看,秦始皇是一個頗有胸襟的王者,並非是一個暴君。

舉兩個例子,秦國有個叫程邈的小吏,因罪入獄十年,創造了一套特殊的字體,秦始皇一看,這囚犯的字寫得可以,就釋放了程邈,並且給予重用,讓他把這套字發揚光大,這套字,就是“隸書”,對後世影響很大。

第二個例子,大家熟知的《孟姜女哭長城》,是中國古代四大愛情故事之一,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秦始皇的“暴政”。其實,這個故事在《史記》和《戰國策》等史書中根本不存在,其故事原本是《左傳》中記載:春秋時期一個叫杞梁的人在戰爭中被俘,其妻子在家中哭泣的故事。後來,西漢文學家劉向在《說苑》中經過加工,說杞梁的妻子把城牆哭倒了。到了西漢後期,民間儒生經過再次加工,把城牆替換成了“長城”,於是就有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從這兩個歷史可以看出,第一,秦始皇是一個胸襟開闊的帝王,第二,後世說秦始皇是暴君,有儒生添油加醋的成分。畢竟,秦始皇滅了六國,摒棄了儒家思想,而重用法家。所以,不管是六國遺民,還是後期被漢朝重用的儒門官員,都對秦始皇嗤之以鼻。再加上秦始皇廢分封,施行郡縣制,連秦國貴族遺老也不認可他的做法。所以,後世對秦始皇的負面評價較多。

而陳勝作爲楚國遺民,他之所以反對秦朝,並非因爲秦朝暴政,也非因爲秦二世“篡位”,而是因爲他已經到了必死之地,唯有造反纔有出路。陳勝造反的名言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可以這麼解讀:王侯將相,怎麼可能是天生的貴種呢?其實,也可以這麼理解:

“我陳勝爲何不能成爲王侯將相呢?”

說白了,陳勝即使反秦成功,他還是會走分封制的老路,封更多的王侯將相,相比於秦始皇的郡縣制,陳勝或許會讓歷史倒退。這種反秦套路,其實並非公心,而是私心作祟。

歷史上,有著名的“秦始皇二律背反”,意思是,人們要批評秦始皇,總無法迴避他的功績。當年賈誼在寫《過秦論》的時候,也是花了一大半的篇幅先把秦始皇誇一遍,再敘述秦國爲何而滅?其實,這也能間接地肯定秦始皇。

最後,筆者重申一遍,筆者不否認秦朝曾有暴政,但遠沒有後世傳訛的那麼嚴重,秦始皇作爲中國古代四大帝王之一,他對推動中國歷史進步有着重大貢獻。陳勝吳廣作爲古代農民反對保證的代表,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在肯定他們的同時,這些細節不得不考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