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播完后,很多网友在吐槽之余,有些意犹未尽,毕竟,嬴政统一六国的戏份被压缩得太少了。从秦王政十七年,到秦王政二十六年 ,嬴政用了10年的时间灭掉了韩、赵、魏、楚、齐六国,在这六国中,让人遗憾的,莫过于赵国和齐国。

先说赵国,赵秦两国本是同宗,当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称霸诸侯,但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再无单独抗秦的实力,从此沦为秦国刀俎上的鱼肉。赵国不乏名将,廉颇、李牧都是良将,但赵国没有用好这些良将,弃廉颇,诛李牧,最终被秦国所灭。

再说齐国,齐国历史悠久,当年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后来“田氏代齐”,齐威王、齐宣王也是一时枭雄,然而,经过乐毅“五国伐齐”之后,齐闵王身死,齐国从此一蹶不振。战国末年,秦国和其他五国纠缠,齐国40余年无战事,却没有趁机发展军备,在五国将灭的时候,齐国也不思唇亡齿寒,就这样,看着五国被灭,齐国最终南逃噩运。

笔者认为,赵国之灭,在于主昏臣聩、自毁长城;齐国之灭,在于不思进取、死于安乐。而在赵国和齐国灭亡的过程中,有两个人堪称“主神助攻”,他们就是赵国权臣郭开,和齐国丞相后胜

郭开,赵国佞臣,其具体身份不详,《史记》中两次提及郭开,第一次是在《史记·赵世家》中:

悼襄王废适子嘉而立迁。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

可见,郭开在赵国当权,并不是在赵悼襄王(赵偃)时期,而是在赵王迁的时候。

《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中则记载了郭开两件事,其一是故意陷害廉颇“一饭三遗矢”,其二是收受秦国的贿赂,诬陷李牧谋反,最后导致李牧被杀。在《战国策》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正因为有这样的记载,在《东周列国志》(明朝小说,非史书)中,才出现郭开是赵王伴读,后来担任丞相之说,在《大秦赋》中,也沿用了这个说法。

其实,不管郭开是什么身份,但从仅有的记载可以看出,郭开是佞臣无疑,他至少有三大罪状:

(一)收受秦国贿赂,帮秦弱赵。

(二)陷害良将廉颇,让赵王认为廉颇不可用,致使赵国缺少一位良将。

(三)配合秦国的反间计,谋害赵国最后的名将李牧,李牧一死,赵国最后的希望也倒塌了。

总之,秦国灭赵国,郭开“功不可没”。无独有偶,在东方海滨,齐国丞相后胜则是另一个“郭开”。

后胜,齐国丞相,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齐王建的舅舅,也就是君王后的弟弟。公元前249年,齐国太后君王后病逝,齐王建为了扶持自己的母族,任命自己的舅舅后胜为齐国丞相。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

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间,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五国已亡,秦兵卒入临淄,民莫敢格者。

齐王建在位43年,因为秦国“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在其他五国和秦国拼杀的时候,齐国得以安享太平40多年,齐王建可以说是太平“天子”。特别是在君王后去世后,齐王建用后胜为相,后胜不思富国强兵,反而贪图小利,齐王建渐渐成了温水里的青蛙。

待秦国开启“灭国模式”后,后胜又收受秦国贿赂,多次劝齐王建不要发兵援助其他五国。等秦国灭掉五国后,齐王建放眼一看,天下只剩下秦、齐两大诸侯,试问,秦王卧榻之侧,岂容齐王酣睡?

《史记》云:

四十四年,秦兵击齐。齐王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

在秦国出兵伐齐时,后胜劝齐王不要抵抗,直接投降秦国。《战国策·齐策六》也记载:

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玉。

从现有的史料可以看出,后胜对齐国,至少有两大罪状:

(一)为齐相多年,收受秦国贿赂,不思合纵抗秦。

(二)一味谄媚秦国,不思富国强兵,最后时刻劝齐王投降,加速了齐国的灭亡。

总之,齐国之灭亡,齐相后胜是罪魁祸首之一。

赵国郭开,齐国后胜,二者都是亡国佞臣,但其实他们的套路还不一样。郭开身为赵国忠臣,他的主要做法是祸害本国,为一己之利,减损赵国国力。后胜作为齐国丞相,他不像郭开那样祸国殃民,但他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投降派。郭开是让赵国从强到弱,而后胜是“千方百计”不让齐国变强。一个是“弱国”,一个是“国弱”。

其实,郭开和后胜虽然“祸国”的方式左右不同,但却极具代表性,中华历史五千年,大多数亡国之君身边的佞臣,都是这两种,要么是郭开这种,要么是后胜这种。

例如,秦朝末年的丞相赵高,就是典型的“郭开”型,而靖康之难时,北宋的宰相张邦昌就是典型的“后胜”型。

那问题来了,为何亡国之君身旁,总有奸佞之臣呢?

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所谓大忠大奸只有到最后时刻才能看出来,例如,郭开之于赵王,后胜之于齐王,他们当权时的所作所为,都有各自的理由和原因。只有等国家灭亡后,后世总结灭亡之因,以旁观者的角度,最容易给忠臣或奸臣下定论。所以,亡国之君身旁才最容易出现奸臣。

第二,后世的硬性教条,总要找人背锅。中国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长达近4000年,特别是在儒家被广泛认可之后,“忠君”思想成为主流。所以,亡国之君固然有错,但也要找几个背锅的。例如,几乎所有的亡国之君身边,要么有红颜祸水,要么有外戚,要么有佞臣。曾几何时,佞臣就成了亡国之君身边的标配,成为必备的背锅者。

所以,当明朝灭亡之前,崇祯皇帝对群臣大喊“朕非亡国之君,尔等皆是亡国之臣”的时候,何其理直气壮?

其实,国家之亡,最应该负主要责任的,还是国君和国家体制。佞臣的出现,归根到底,还是君主识人不明罢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