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播完後,很多網友在吐槽之餘,有些意猶未盡,畢竟,嬴政統一六國的戲份被壓縮得太少了。從秦王政十七年,到秦王政二十六年 ,嬴政用了10年的時間滅掉了韓、趙、魏、楚、齊六國,在這六國中,讓人遺憾的,莫過於趙國和齊國。

先說趙國,趙秦兩國本是同宗,當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稱霸諸侯,但在長平之戰後,趙國再無單獨抗秦的實力,從此淪爲秦國刀俎上的魚肉。趙國不乏名將,廉頗、李牧都是良將,但趙國沒有用好這些良將,棄廉頗,誅李牧,最終被秦國所滅。

再說齊國,齊國曆史悠久,當年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後來“田氏代齊”,齊威王、齊宣王也是一時梟雄,然而,經過樂毅“五國伐齊”之後,齊閔王身死,齊國從此一蹶不振。戰國末年,秦國和其他五國糾纏,齊國40餘年無戰事,卻沒有趁機發展軍備,在五國將滅的時候,齊國也不思脣亡齒寒,就這樣,看着五國被滅,齊國最終南逃噩運。

筆者認爲,趙國之滅,在於主昏臣聵、自毀長城;齊國之滅,在於不思進取、死於安樂。而在趙國和齊國滅亡的過程中,有兩個人堪稱“主神助攻”,他們就是趙國權臣郭開,和齊國丞相後勝

郭開,趙國佞臣,其具體身份不詳,《史記》中兩次提及郭開,第一次是在《史記·趙世家》中:

悼襄王廢適子嘉而立遷。遷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

可見,郭開在趙國當權,並不是在趙悼襄王(趙偃)時期,而是在趙王遷的時候。

《史記·廉頗藺相如傳》中則記載了郭開兩件事,其一是故意陷害廉頗“一飯三遺矢”,其二是收受秦國的賄賂,誣陷李牧謀反,最後導致李牧被殺。在《戰國策》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正因爲有這樣的記載,在《東周列國志》(明朝小說,非史書)中,纔出現郭開是趙王伴讀,後來擔任丞相之說,在《大秦賦》中,也沿用了這個說法。

其實,不管郭開是什麼身份,但從僅有的記載可以看出,郭開是佞臣無疑,他至少有三大罪狀:

(一)收受秦國賄賂,幫秦弱趙。

(二)陷害良將廉頗,讓趙王認爲廉頗不可用,致使趙國缺少一位良將。

(三)配合秦國的反間計,謀害趙國最後的名將李牧,李牧一死,趙國最後的希望也倒塌了。

總之,秦國滅趙國,郭開“功不可沒”。無獨有偶,在東方海濱,齊國丞相後勝則是另一個“郭開”。

後勝,齊國丞相,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齊王建的舅舅,也就是君王后的弟弟。公元前249年,齊國太后君王后病逝,齊王建爲了扶持自己的母族,任命自己的舅舅後勝爲齊國丞相。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

君王后死,後勝相齊,多受秦間金,多使賓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爲反間,不脩攻戰之備,不助五國攻秦,秦以故得滅五國。五國已亡,秦兵卒入臨淄,民莫敢格者。

齊王建在位43年,因爲秦國“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在其他五國和秦國拼殺的時候,齊國得以安享太平40多年,齊王建可以說是太平“天子”。特別是在君王后去世後,齊王建用後勝爲相,後勝不思富國強兵,反而貪圖小利,齊王建漸漸成了溫水裏的青蛙。

待秦國開啓“滅國模式”後,後勝又收受秦國賄賂,多次勸齊王建不要發兵援助其他五國。等秦國滅掉五國後,齊王建放眼一看,天下只剩下秦、齊兩大諸侯,試問,秦王臥榻之側,豈容齊王酣睡?

《史記》雲:

四十四年,秦兵擊齊。齊王聽相後勝計,不戰,以兵降秦。

在秦國出兵伐齊時,後勝勸齊王不要抵抗,直接投降秦國。《戰國策·齊策六》也記載:

君王后死,後勝相齊,多受秦間金玉。

從現有的史料可以看出,後勝對齊國,至少有兩大罪狀:

(一)爲齊相多年,收受秦國賄賂,不思合縱抗秦。

(二)一味諂媚秦國,不思富國強兵,最後時刻勸齊王投降,加速了齊國的滅亡。

總之,齊國之滅亡,齊相後勝是罪魁禍首之一。

趙國郭開,齊國後勝,二者都是亡國佞臣,但其實他們的套路還不一樣。郭開身爲趙國忠臣,他的主要做法是禍害本國,爲一己之利,減損趙國國力。後勝作爲齊國丞相,他不像郭開那樣禍國殃民,但他卻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投降派。郭開是讓趙國從強到弱,而後勝是“千方百計”不讓齊國變強。一個是“弱國”,一個是“國弱”。

其實,郭開和後勝雖然“禍國”的方式左右不同,但卻極具代表性,中華歷史五千年,大多數亡國之君身邊的佞臣,都是這兩種,要麼是郭開這種,要麼是後勝這種。

例如,秦朝末年的丞相趙高,就是典型的“郭開”型,而靖康之難時,北宋的宰相張邦昌就是典型的“後勝”型。

那問題來了,爲何亡國之君身旁,總有奸佞之臣呢?

筆者認爲,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所謂大忠大奸只有到最後時刻才能看出來,例如,郭開之於趙王,後勝之於齊王,他們當權時的所作所爲,都有各自的理由和原因。只有等國家滅亡後,後世總結滅亡之因,以旁觀者的角度,最容易給忠臣或奸臣下定論。所以,亡國之君身旁才最容易出現奸臣。

第二,後世的硬性教條,總要找人背鍋。中國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長達近4000年,特別是在儒家被廣泛認可之後,“忠君”思想成爲主流。所以,亡國之君固然有錯,但也要找幾個背鍋的。例如,幾乎所有的亡國之君身邊,要麼有紅顏禍水,要麼有外戚,要麼有佞臣。曾幾何時,佞臣就成了亡國之君身邊的標配,成爲必備的背鍋者。

所以,當明朝滅亡之前,崇禎皇帝對羣臣大喊“朕非亡國之君,爾等皆是亡國之臣”的時候,何其理直氣壯?

其實,國家之亡,最應該負主要責任的,還是國君和國家體制。佞臣的出現,歸根到底,還是君主識人不明罷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