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整個民國時期由於軍閥混戰,中國的基礎軍事工業一直沒有大的發展,別看國內戰場上打的熱火朝天,可是當時武器裝備全靠進口,所以當地武器號稱“萬國造”,由於武器裝備來源不同,所以產生了不同風格部隊。

德械師:

1930年至1937年之間在德國軍事顧問指揮下組建的部隊。根據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國民黨計劃組建60個德械師作爲國防師,直至抗戰全面爆發實際只組建了20幾個德械師。

德械師採用步兵兩旅四團的方塊師編制,師一級下轄炮兵營,騎兵營,工兵營,輜重兵營等特殊兵種,全師標準建制爲12000人。

整編流程是先將編制人員調整到德械師標準,也就是調整師,然後購入武器裝備進行換裝。抗戰全面爆發前只有教導總隊,87師,88師,36師等少數部隊完成了武器裝備換裝,很多部隊只是換了一個鋼盔而已。

蘇械軍:

1937年爲牽制日軍北進,蘇聯與國民ZF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並開始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由於蘇聯提供的武器槍械數量有限,因此蘇械只大量裝備了四個軍:第一軍(胡宗南),第二軍(李延年),第五軍(杜聿明),第七十四軍(王耀武),也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直轄的四個攻擊軍。

攻擊軍是原來軍的編制不變,對軍直屬部隊進行加強,軍直屬部隊擴編爲炮兵團、工兵團、輜重團、補1團、補2團、搜索營、高炮營、戰防炮營、通信營和特務營。補充裝備:115毫米榴彈炮8門,76毫米野炮16門,37毫米反坦克炮8門,馬克西姆重機槍50挺,輕機槍140挺。

攻擊軍不隸屬某一戰區,不承擔具體防守任務,而由軍委會直接掌握和使用,戰時多作爲戰略預備隊或尖刀部隊使用。

德械師在抗戰中戰鬥力是相當強的,但是德械師編制人數只有12000人,而日軍一個師團有25000人左右,相當於兩個德械師,因爲德械師沒有編成軍,所以在抗戰初期德械師被日軍師團吊打。攻擊軍編制人數在50000左右,兵力是日軍師團的2倍,所以對日軍師團吊打。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也想打造精英部隊,但由於國力整體比較弱,只能裝備極少的部隊,雖然有德械師和攻擊軍這種精英部隊存在,但對全局來說影響並不大,畢竟戰爭打的是整體國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