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明朝晚期,中國的科技水平仍然是領先於世界的。四大發明不用說,銅器和鐵器的冶煉製造領先其他文明幾百上千年。不過,中國最先進的一樣科技卻是最不起眼的,就是種地。

種地哪個民族不會啊,歷史上的古文明都是農耕民族創造的,種地是文明發展的基本技能,有了穩定的糧食供應,人們纔有閒工夫去琢磨更高級的事情,比如建城市、想哲學、望星空等等。

中華民族對種地的熱情特別深厚,從遠古時代開始,想盡一切辦法挖掘可以喫的植物品種。古人最常食用的小米其實是狗尾巴草的親戚,也許是古人偶然嚐了這種野草的穗粒,覺得可以喫,便一代代地篩選培養,最後變成稱霸飯桌几千年的主食,直到稻米普及才漸漸退出。

能讓中國人填飽肚子的人,纔是真正的英雄。大禹治水,使天下的土地重新開始耕種,百姓有了活路,於是他便成爲中國第一個事實上的帝王。

秦國特別擅長修水利,都江堰、鄭國渠把四川和關中變成千裏沃野,奠定了統一六國的霸業。秦始皇發兵60萬征服嶺南,這些兵大部分是投降的六國軍隊,命他們南下既是爲了征戰,同時也是讓他們就地屯田,守住南方的土地。

長江以南原本是一片蠻荒,中原農民不斷排幹沼澤、砍伐森林,開闢出一片片良田,使華夏文明深入到南海之濱。每逢中原戰亂,南遷的華夏子民都會給南方帶去先進的農耕技術,由此證明,中原的農耕技術一直在進步。

凡是能種糧食的地方,早晚都會變成中國的土地。從中原一隅到漢地十八省,漢人已經開發了每一塊能夠利用的土地,使自己的疆域達到極限。

這個進程在唐宋基本上就停止了,儘管中國的疆域還時有擴張,但很難守住,因爲那些地方不適合耕種,農民無法長期生存下去,中國的軍隊自然也就守不住。

從中原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拉鋸戰就可以看出,400毫米降水線是兩者的分界線。中國強盛的幾個朝代都是氣候暖和期,這條線向北推進到蒙古草原上,中原王朝便能處於攻勢,打得周邊胡族俯首稱臣。

反之,中原王朝只能退守長城,甚至丟掉半壁江山,躲在長江防線的後面。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不是人力可以改變的,也不是出一兩個牛人即可逆轉的。

戰爭本質上是國力的較量,氣候寒冷導致農民只能躲在長城背後,那麼遠征大漠的軍隊就是中原王朝無法承擔的。而北方遊牧民族在極端氣候條件中更難生存,不得不一撥又一撥地向中原衝擊,早晚會攻破長城防線。

這個看似無解的問題,卻在明朝中期以後被打破了,來自美洲的高產作物開始進入中國,使原本貧瘠的土地也能生產糧食,中原人口終我超過了土地所能供養的6000萬極限值。

可惜的是,這個時候歐洲已經開始工業革命,人類文明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騎兵對步兵的軍事優勢、遠距離運輸等傳統的技術限制不復存在,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對抗被機器時代所終結。

那麼在當今的時代,種地還是一項高技術嗎?當然是,美國是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可他的農產品是最便宜的,原因就是美國的農業科技極其發達,生產效率超過任何一個國家。

貧窮的墨西哥向美國全面放開了農產品市場,墨西哥農民很快便不再願意種糧食,美國糧食太便宜了。然後,墨西哥只好聽美國的,否則糧食供應一旦被切斷,墨西哥人連飯都喫不上。

中國的耕地面積相對國土來說並不算多,而人口在增加,喫飯問題不是可以高枕無憂的。除了開墾新的土地外,我們仍在努力提高糧食畝產。

袁隆平的團隊已經發展出海水稻,可以把海灘和鹽鹼地利用起來,又給我們增加了大量新的食物來源。這樣的科學家纔是中華民族最推崇的英雄。

將來我們走出地球,在月球和火星上建立基地,首先要解決的仍然是種地問題。只有這些基地能夠在糧食上自給自足,纔有移民的可能。也就是說,種地技術是限制人類向外太空移民的難關。

人類文明發展到現在,種地技術仍然是最爲至關重要的科技之一,雖然平時讓人感覺很土,也不那麼起眼,卻是國家的命脈、民族的根本。每一個有志向的國家和民族,都從來沒有放鬆過這方面的研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