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之後,五埠通商,洋人開始在中國建立租界,擁有了幾乎完全獨立的國中之國。大一點的租界還有自己的武裝,像上海租界組織過“常勝軍”和白俄義勇隊。

北京是清朝的首都,雖然沒有租界,卻駐紮着相當強大的外國軍隊,他們的任務是保護各國使館,不但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還在北京造就了一片惡土,成爲法外之地。

1857年的《天津條約》後,清廷終於認識與洋人打交道已經是將來最重要的國務,開始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把北京的東交民巷劃爲各國使館區。

東交民巷位於長安街的南邊,毗鄰戶部、禮部等衙門,以便於隨時與清廷聯絡。各國國家都把使館設在這裏,然後出現了爲外交人員服務的醫院、銀行、教堂等歐式建築和設施。

一開始,使館區的各國武裝護衛只有400多人。當義和團運動在華北大地如火如荼的時候,列強開始調派天津租界的兵力入京,以保衛東交民巷的使館。

庚子事變發生後,使館區遭到義和團的攻擊,但他們沒有攻破外國軍隊的防守,直到八國聯軍到來,義和團散去,使館區的主要建築仍然在洋人的掌握中。

有記錄表明,清軍參加了圍攻使館區的戰鬥,但是慈禧的策略跟這兩天發生的衝擊國會大廈事件有異曲同工之妙。打頭陣的是義和團這樣的民間組織,主謀只是躲在幕後策劃。

清軍始終沒有真正投入戰鬥,即使向使館開炮,也故意打偏,只是糊弄義和團和慈禧太后。清軍甚至送飲用水和食品給被圍的使館,好讓他們繼續堅守下去。

而義和團既沒有受過正規訓練,又指望着神功護體,一旦前頭一排被打倒,後面馬上作鳥獸散。所以攻了好久,也沒能突破使館區的防守,白白犧牲了很多性命。

八國聯軍後來逼迫清廷簽署的《辛丑條約》,其中有一條就是增加東交民巷使館區的守衛兵力,並擴大使館區的範圍。從此,北京常駐了一支迷你版的八國聯軍,多達兩千多人。

使館區的治安由八國聯軍組成的外國警察負責,中國軍警都不得入內。這裏不是租界,卻更勝似租界,四周修有圍牆和碉堡,只有八個出入口,全部都有外國軍人把守,中國人輕易都不得入內。

這些外國軍人除了平時在使館站崗外,還天天穿着軍裝,在專門的操場上訓練,引來了很多北京人的圍觀。有人看到了裏面的商機,在東交民巷旁邊租房開酒吧,專門爲這些外國軍人服務。

沒有多長時間,這裏便形成一個類似紅燈區的商業街,酒吧、賭場、妓院、旅館一應齊全。由於此地在使館區外,洋警察不管,中國警察又不敢管,結果使這裏成爲無法無天的法外之地。

直到有一天,英國公使的女兒橫屍街頭,大家才注意到北京存在着這樣一塊骯髒的地方。八國聯軍以英國爲首,侵華最積極也是英國,這回英國公使的女兒慘遭不幸,也算是英國人自食其果吧。

大批外國軍人出現中國街頭,對中國百姓的欺壓和藐視是司空見慣的。可即使發生殺害中國百姓的案件,清政府和民國也至多讓當事國把加害者遣送回國了事。今天美國在各國的駐軍犯下刑事案件也不過如此處電,一百多年前的外國人只會更驕橫和傲慢。

清朝滅亡後,東交民巷的外國駐軍也沒有撤離,反而有增無減。尤其是美國認爲自己在中國的利益越來越大,有理由駐紮更多的兵力。到1935年時,美國駐軍竟然達到2432人,一個團的規模。兵力第二位的英國駐軍,不到美軍的十分之一。

當時中國的首都在南京,美國卻在北京部署了這麼多軍隊,實在是令人不解,難道還以爲只要幾千白人軍隊便可以打敗幾萬中國或日本軍隊嗎?等到日本人發動侵華戰爭之前,這些美軍全撤了,一點作用也沒起。

正因爲中國人把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和外國軍隊,當作帝國主義的象徵,所以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解放軍舉行入城式時,特意經過東交民巷,用這種方式告訴帝國主義,中國土地上已經不允許外國人橫行霸道。

後來中美建交前,美國按照慣例要向使館派遣陸戰隊。周總理不同意,只允許這些美軍穿便衣,使館的安全由中國軍人來負責。這是美軍在全球的領使館中唯一的例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