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可修长城可不是汉人的专利。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当时还是蛮夷,他们才是最早修长城的诸侯国,而且防备的正是中原民族,即后来的汉族,

南北朝时期,鲜卑人入主中原后,同样把长城当作防御柔然的重要防线。胡人对长城的有效性是亲身体验过的,所以只要有需要,他们也会不遗余力修长城。

满清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刚刚占了东北没多久,他们便发现经常有朝鲜人到长白山去挖人参什么的。于是,满清修了一道墙,跟美国与墨西哥边境的墙差不多,防止朝鲜人过来。不过,满清造不起砖墙,只能用柳条当栅栏,因此这道墙被称为“柳条边”。

满清得天下后,把柳条边扩展到整个东北,不让中原的汉人移民过去,原先居住在东北的汉民或来往关内外的商人,只能通过专门开设的边门,并缴纳沉重的赋税。这样一来,汉人想办法搬回关内,不再回到关外。

满清这样做可不是为了保卫环境,而是防止自己的龙兴之地被其他人给占了。满清早期就是靠人参、皮毛等东北特产起家的,而几乎所有的女真族都入了关,只留下很少的兵力驻守宁古塔等地。整个东北非常空虚,很容易被朝鲜人、汉人给占了。

满清一直担心有朝一日会被汉人赶出来,因此想保留东北作为日后安身和东山再起的根据地。东北的汉人和朝鲜人自然是越少越好,除了被流放的犯人,普通汉人根本无法移民过去。

康熙年间,柳条边全部成型,把长白山和整个东北给围了起来。名义上是给皇家保留一块打珍稀野兽的猎场,实际上是想学元朝时的蒙古人,中原能坐就坐,实在坐不下去就回草原继续放牧。

明末清初那段时候,正好是一个小冰期,东北连续很多年遭灾,颗粒无收,这才使满清有机会入主中原。汉人去东北的积极性也不高,即使没有柳条边,东北也不会有很多人。

可是到清朝中期以后,天气转暖,东北具备了农耕的价值,此时再封锁就不合时宜了。而且关内的人口越来越多,贫困日益严重,到处都是流民。东北这么大块地方再不利用起来,对国家的稳定是有很大负面影响的。

道光皇帝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慢慢开始放松对东北的管制。到咸丰时,基本放开了柳条边,让汉人去东北垦荒耕作。除了人口和就业压力外,东北国防的严峻形势可能才是咸丰开边的最主要原因。

鸦片战争之后,俄国人终于撕掉面具,集结重兵,闯入了外东北。为什么如此容易得手?东北的中国人太少了,只集中在少数地区,如江东64屯等等。

俄军是真正进入到无人之境,很快推进到黑龙江边,然后指鹿为马,硬说这些地方很早就有俄国人居住,应该划给自己。满清在关内还可以和列强较量一下,可在东北根本没有力量阻止俄国。

由于很早就建柳条边实行封锁政策,东北的百姓和驻军都非常少,只够养活自己。如果要调大军去东北作战,粮食和军械都是很麻烦的问题。道光和咸丰恐怕从来没有想到要在东北用兵,当年康熙打雅克萨之战,都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这两个皇帝怎么会有这样的魄力?

俄国通过《暖晖条约》和《北京条约》,抢占了15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眼看要对长白山等龙兴之地下手,满清这才坐不住,放开了东北的封禁,开始鼓励汉民去东北。

可已经晚了,俄国和日本都对东北虎视眈眈,想尽办法夺取这块风水宝地。1904年爆发日俄战争,中国领土上的战争,中国却只能袖手旁观。

满清认清了俄国的野心,暗中帮助昔日的对手日本。有个从土匪招安来的武官,原本对日本和俄国都抱有敌意,后来了解到朝廷的心思后,才开始跟日本人搞好关系,帮他们搞情报。这个武官的名字叫张作霖。

张作霖后来主政东北期间,最大的功劳就是从关内组织大量移民到东北,高峰时每年有一百万人。这才使中国人在东北占有绝对优势,哪怕日本人占了很多年,也没办法改变东北的人口比例。

满清的柳条边完全是出于一己之私,最终却使中国丧失了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尼布楚条约》后便开始移民实边,这么多土地便很有可能不会被人夺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