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最近,热映的《大秦赋》已经收官。大家都知道,秦人王族乃是商人后裔,其先祖飞廉乃是大商最后的忠臣。但也有人指出,商人有辫发的传统,因此怀疑商人并非华夏族而是来自东北的蛮族。那么,作为商人后裔的秦人,为何不辫发呢?《大秦赋》中对于秦军发型,是否说得上还原?

▲圆髻

▲扁髻

我们来看看陶俑中的秦人发型。秦人发型分为圆髻和扁髻两种,圆髻类似头上顶个丸子,由于戴帽子的需要,常常向侧面偏。扁髻则是干脆将发髻压扁了,将头发全部拢在脑后,变成几股宽辫子再折叠成长方形、梯形、圆鼓形(也有不编辫子直接梳了再用笄固定的)等形状。我们从陶俑上可以看到,无论是圆髻和扁髻,都需要先束成辫子,然后再编织成发髻。秦人有时还会在扎圆髻时在发丝中混入丝带,用于定型。

笔者随手找了一张大秦赋里边的人物造型,很明显,这个人物的发型就是偏圆髻,不戴冠的状态。虽然剧情争议巨大,但服化道上大秦赋还是做得很认真的。

a

那么商人的辫发呢?商人的发辫相对自由,有的是将头发周围剪一圈,然后结发辫至顶,梳下来;还有的是将头发周围剪干净,编成发辫,然后围脑门一圈。我们惊异地发现,这两种辫发风格,竟然与秦人的扁髻与圆髻相对应,盘发于顶类似圆髻,而垂发辫于后则可能演化出扁髻。事实上,商周文化很多存在一脉相承的地方。秦人重视殉葬,不仅仅是对商文化的继承,史党社先生在《秦关北望》中指出,这一血腥嗜好的源头,也源于对丰镐一带的先周文化的尊崇。相比于吴人的断发文身,华夏民族大部分族群,包括楚人,似乎都很早形成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的传统。对于商人而言,由蒙昧时代的披发,到辫发结冠,事实上既是一种进步,也有利于劳动生活不被长发所干扰。而辫发在周代发展为发髻,并在后面逐步褪去辫发的痕迹,比起商人的辫发又是进步了。

那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辫发传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商人真的与东北地区的游牧、渔猎民族同源嘛?考古证据显示商人祖上很可能来自辽河流域,有些暴论者便不假思索地认定商人出自东胡,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华夏民族很早就扎根在东北地区了。上古时期远比现在温暖,因此农耕民族能够分布在比后世更偏北的地区。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商朝王牌部队有多牛?虽没《封神演义》的神仙,但他们有战象兵》就指出,商人甚至可能有战象部队。

▲红山文化玉人

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的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前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期的红山文化,与中原古文化互相存在交流和影响。红山文化重视祭祀、制玉手艺高超的特点,我们可以明显从商人身上看到。也就是说,来自辽河流域的商人,很可能是红山文明的后裔,红山文化是华夏族的重要源头。甚至有学者认为,汉字的源头也源于红山文化。

▲商代玉人

而游牧文明的产生,其实是非常晚的。现代考古发掘逐渐证明,游牧诞生的时间不会早于公元前1000年,在此前,蒙古高原和东北西部草场的人口极为稀少,很可能以游猎形式生存,直到西周甚至东周时期才学会驯养牲畜,进行放牧。

▲东北华夏族、东胡、濊貊、肃慎被称为古代东北四大民族

因此,东北西部的东胡系族群,要到周代才形成原始的游牧文化。而渔猎属性的肃慎(靺鞨、女真的祖先)和濊貊(扶余、高句丽的祖先)系,则要更加落后。显然,他们是受到东北华夏族的影响,才形成了辫发文化,却因为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原始,没有进一步发展到发髻状态。发源于东北或蒙古高原东部的少数民族当中,肃慎、拓跋鲜卑、柔然、乌桓、完颜女真、蒙古、满洲,都有辫发的传统,虽然式样各不相同,但都能看出是受到华夏族早期发型的影响。如果以这些后世的民族辫发来反推商人辫发,岂不是本末倒置,祖孙颠倒?

既然辫发是华夏民族的早期传统,那么清初剃发易服为什么还激起那么强烈的反抗呢?首先汉人当时的发式,比起商代的辫发已经进步了太多,辫发属于倒退回较为原始的发式。其次强制剃金钱鼠尾,实在是尖锐地刺痛了汉民族的自尊心。

▲清代发式变化

然后最关键的一点——金钱鼠尾在历史上各种辫发里面,恐怕都是最丑的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曲墨封,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