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随着蒋介石在内战结束之后,逐渐拉开了重点进攻解放军的序幕,我军接连在与国军的作战中选择转移,避免与敌军在不利条件下决战,因此蒋介石认为我军在实力方面全面处于下风,因此对取得大规模内战的胜利又增添了几分信心。

1946年,蒋介石趁着苏联红军撤离后,企图完全占领东北,命令杜聿明指挥国民党11个军向我东北民主联军发起全面进攻,意图将我军在东北的力量完全消灭。为了将蒋介石拉回到和平谈判的桌前,我党命令东北联军坚决守住四平为主的防线,坚决不让国民党军前进一步。

1946年4月4日,杜聿明指挥下的国民党军在美械装备和飞机火炮的支援下开始向我东北民主联军进攻,而我东北民主联军由于刚刚取得抗战的胜利,在装备方面依然以日军的装备为主,在火力方面远远无法与人数和装备占优的杜聿明抗衡,在激战数月后,国民党军队向我东北民主联军扼守四平的关键隘口——塔子山调集了全部主力,意图将我军全部歼灭在塔子山地区。

在我东北民主联军7旅19团的全力阻击下,因为伤亡过于惨重,最终还是撤出了阵地。而杜聿明部在占领四平后下令继续迂回,企图彻底切掉民主联军的退路。由于整体局势于我军非常不利,因此我军各部主动撤出了战斗,四平保卫战以杜聿明攻占四平胜利告终。

通过这场战役,让国军的王牌主力新22师信心大增,这支在国军中声名显赫的王牌军更是认为自己击破在陕北的我军各部。正是由于杜聿明部在四平的胜利,让蒋介石认为东北我民主联军已经完全无法与国民党军进行正面决战, 因此对于东北反而过于掉以轻心了起来,但是仅仅一年后,东北民主联军反而增加到了将近50余万人,远远超过了杜聿明部。

而到辽沈战役爆发之时,已经成为东北野战军的民主联军已经成为我解放军各部中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最好的军队。近乎达到百余万人。

而1946年7月4日,在东北取得胜利之后,蒋介石又将目光放置在陕北,而恰好胡宗南所部的国军已经完成整编,共计22万余人,在阎锡山部的配合下,准备进攻晋东南部的我军力量,但在我军获悉该情报后反而给了胡宗南一记迎头痛击,胡宗南部转而将进攻矛头指向了我陕甘宁边区。

1947年3月,胡宗南在回忆研究后决定从两个方向分别向我陕甘宁解放军进攻,已达到占领延安以及整个边区的目的,从军事上的胜利达到政治上的胜利。因此在3月13日指挥所部国军共计14万人,分两路向延安进攻。而在我党中央运动战的领导下,全军全党撤出了延安,因此胡宗南所部第1师第1旅占领的延安,只不过是一座空城,而胡宗南却大吹大擂好大喜功,不惜假报军工。因此蒋介石更加志得意满。苏沪对取得完全的胜利已经胸有成竹了。殊不知,这是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几年时光。

蒋介石的独裁野心正是随着这两次战斗的“胜利”,越来越膨胀。对我军的力量发展完全失去了清晰的认识和判断。放任我军在东北力量的发展。导致了整个国民党军从刚开始的优势变成了均势,最后一触即溃,望风而逃,在败局的已定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几个部队的战斗力是改变不了大局的。

结语:其实从国共力量在东北的反转,国民党在朝着失败的方向一路狂奔,几乎没有停止过,就连现在也是如此。只有符合历史大势,顺应国家统一的潮流才是正确的做法。

史料来源:《四战四平》、《胡宗南的最后十二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