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了一本新書《新滋味:西食東漸與翻譯》。

封面是這樣的,紅綠白配色,像是香港老字號奶茶店的招牌。

而書的內容,也和奶茶這種飲品一樣,貫穿了東西方飲食相互影響的地理、歷史、語言和文化。

有趣的話題,搭配流暢的文筆和詳實的資料,我花了整個晚上一口氣讀完了全書,愛不釋手。幽默、理性,不玄學、不迂腐,我認爲,這應當是今年最值得一讀的新書。

1.

>>>融入<<<

《新滋味:西食東漸與翻譯》的作者王詩客,是浙江傳媒學院的教授,與我同在杭州。在因書結緣之前,我們本不認得,卻在生活中有許多神奇的交集。

最重要的是,我們都有一顆探究美食的心。

在食味藝文志去年10月的新疆系列推文裏,我提出了一個觀點:文化可以作假,但飲食和語言卻不能。融入市井百姓的飲食和語言,真實地反映了文化的傳承和流變。換個方向理解,說一樣語言、方言的人,日常喫的食物,也會大概率相似。

而在王詩客老師的這本《新滋味:西食東漸與翻譯》裏,用大量篇幅,敘述和探討了近代西學東漸的過程中,漢語詞彙爆炸的同時,食物品類也快速融合增多,來自堅船利炮的西餐,最終深遠影響了中國飲食的歷史。

打個比方,Bread,先後被譯作布萊德、饅頭、麪包的語言發展過程,正是麪包這種食物逐漸融入華夏文明的過程。

2.

>>>潮流<<<

我以爲不應該把糖、咖啡、茶、燒酒等許多食品的出現貶低爲生活細節。它們分別體現着無休止的重大歷史潮流。

這句寫在《新滋味:西食東漸與翻譯》扉頁上的,費爾南·布羅代爾的金句。就像一支利箭,扎進每一個愛喫的讀者心上。

食物不應當只是生活的細節,而是濃縮了地理、歷史、生物和化學的百科全書。

今年7月,食味藝文志的推文《國家西餐地理》裏,我提到了廣州、上海、天津等地的西餐,與這三座城市紅酒與烽煙構成的近代史。

很巧,王詩客老師的這本《新滋味:西食東漸與翻譯》,也敘述了在中國這些率先開埠的城市,西方飲食對市井生活的影響,和對傳統士大夫世界觀的改變。

不謀而合。

在中國的歷史上,每一次飲食文化的爆發,都與國家大事件緊密相關:漢通西域,帶來了品類豐富的新食材;五胡亂華,培養了農耕民族喫羊肉的習俗;隋唐開疆拓土,把中國茶豐富的喝法推到了全世界;宋室衣冠南渡,在南方保存了大量中原古食……

今天中國菜豐富的味覺殿堂,不僅來自庖廚大師們代代相傳的巧手,更來自厚重的民族文化沉澱。

從這個角度上講,讀《新滋味:西食東漸與翻譯》,不僅瞭解了某一段歷史,更能窺斑見豹,讀懂整個中華飲食的來處和歸途。

3.

>>>相遇<<<

王詩客老師告訴我,寫作這本書的源起,是她給大學本科生開設的一門課“西方飲食文化入門”。

這門課程相當受學生歡迎,從學校門口廉價的披薩店,到歐洲歷史上著名的修道院啤酒。不論歷史民族、不論階級層次,對美食的探索,是老師和學生們共同的愛好。

有一次,王老師上課時掏出幾瓶比利時的智美啤酒(Chimay),並給歡呼的學生們每人發了一紙杯。幾口小酒不至於微醺,但能想象當時學生們的投入和快樂——慶幸選對了課,慶幸遇到了好老師和好同學。

事實上,我組織的食味之旅,帶大家品嚐四處的美食,與王詩客老師開設這門飲食文化課程的主題是相通的。

真正愛喫的人,終會相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