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市“大管家”

区城市管理委(交通委)

秉承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标准

用“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

让海淀的广大市民生活得

更舒心、更方便、更美好

海淀融媒2021年海淀区“两会”

“一把手访谈”栏目

邀请海淀区城市管理委员会

(交通委员会)主任赵寒

就市民最关心的垃圾分类、停车、环境提升等方面

介绍海淀区的经验做法

城市管理和交通治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和老百姓工作生活紧密联系。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有机体,区城市管理委(交通委)工作涉及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映入眼帘的画面,包括景观环境和市容卫生。二是“遍布全身的血管”,即道路和各类管线。三是“注入体内的能量”,包括电、气、热、暖。四是“排出体外的废物”,包括垃圾的全流程管理和处置。

关键小事抓关键环节 垃圾分类4个“破解”妙招

2020年5月1日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海淀如火如荼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整体态势呈现“两高一低”特点,群众分类意识提高,分类率逐步提高,其他垃圾量减量明显。

5月1日以来,全区厨余垃圾分出总量为7.98万吨,日均分出率为15.57% ,垃圾减量明显,其他垃圾量减少17.26万吨,减量率达27.49%。回收可回收物累计近8万余吨,回收大件垃圾8.98万余个,收运有害垃圾1.02万余公斤。

在发挥党建引领,构建“两横十纵”工作格局上,海淀创新工作方法,关键小事要抓关键环节。海淀垃圾分类工作中做到4个“破解”。破解单打独斗难题,明确社区书记为垃圾分类第一责任人,建立了社区、物业、居民、志愿组织等多元参与的垃圾分类“合伙人”机制;破解老百姓混装混运质疑,坚持桶车对接收集法;破解街镇畏难情绪,建立了监督检查机制、考核通报机制、厨余分出率排名机制、末位约谈机制等;破解低值回收物难回收问题,建设了25个大件垃圾中转站和400个再生资源收集点,同时正在探索低值可回收物回收补贴机制。

“家里分了,装运会混吗?”为了鼓励居民垃圾分类热情,海淀打造闭合链条,保证分得出来、收集得好、运得出去、处置得了。在全区积极推进分类设施建设,提升改造终端处理设施,购置垃圾收运车辆,在全区2180个小区、村设置了垃圾桶站7401处、大件垃圾临时投放点747处、装修垃圾投放点710处,建设分类驿站216座,完成了全区桶站规范化改造。开动“城市大脑”,科技赋能推进垃圾分类全流程监管。实现了全区1992个“桶车对接”点位“打卡式”收运。

海淀停车:有地停、方便停、规范停

“停车”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海淀交通治理工作贯彻动静结合,以静制动工作原则,停车工作一直着力解决三个方面问题,一是有地停,二是方便停,三是规范停。

挖潜建设方面,制定实施《海淀区鼓励社会力量增加停车设施供给资金奖励办法》,对居住区及周边、社会单位建设停车位给予每停车位2000元至10万元的奖励补贴,推动停车设施建设。每年通过挖潜建设新增停车位5000余个,缓解停车难。

错时共享方面,出台《海淀区停车设施有偿错时共享实施方案》,2020年在全区29个街镇开展了62处错时共享试点,累计提供错时停车位4053个。

建设智慧停车管理服务系统,解决方便停问题,中关村西区智慧交通系统上线运行。深化路侧停车管理改革,加大违停执法力度,解决规范停问题。已完成95条道路核定施划路侧停车位13300余个。

2021年,区城市管理委(交通委)将继续统筹挖潜新增停车位5000个,开展第三批道路107条、1万余个车位停车电子收费管理,继续推行停车设施有偿错时共享试点,拓展路侧停车管理改革成果。

城市治理“像绣花一样精细”

按照“精治、达标、维护”分类标准组织实施完成110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其中,精治类达40条。学院路街道二里庄环巷荣获2020年十大“北京最美街巷”。

海淀统筹实施公厕品质提升行动计划,推进“厕所革命”,改造完成公厕350座,实现农村地区公共旱厕“清零”目标,保障市民如厕环境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全年不臭。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各项筹办工作的关键年、“冲刺”年,2021年海淀将全面完成冬奥会环境保障范围区域的环境提升。

王芳/主持、编导、文、制作

佟煜、高政/视频、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