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的解放军曾受制于当时中国的技术研发基础,不得不利用各种渠道引入他国武器。很多人都曾了解到中苏蜜月期时一系列苏联武器曾极大增强解放军的综合实力,事实上在中国和西方合作期时,一些欧美的技术装备也曾为做出极大贡献,这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就是美国的UH60黑鹰多用途直升机。

黑鹰直升机为解放军高原边防部队助力之大几乎无法估算

对印反击战中,解放军深感多用途直升机在一线补给和快速兵力部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上世纪70年代末时解放军深感自身的直5和早年引入的米8运输直升机在数量和性能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这就严重制约了其高海拔区域的活动能力。由于直7等大型直升机在设计中难以解决整体超重问题,所以被迫下马。此时西南边陲高原区域依旧不时发生对峙,而且边防部队的补给存在很大困难,对解放军而言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冬季大雪封山后的哨所补给、伤病员运输以及战略要点快速兵力部署,所以急需一种可以快速适应高原环境的先进多用途直升机。按照要求,该直升机利用地效起飞时可满足600千米航程,最大升限必须达到6千米,并能够载重600公斤。本质上,该机必须能满足5500米高度正常巡航要求,并且能在低温状态下保持可靠性。

当年购入的24架黑鹰依旧时刻准备迎接新的任务

由于此时和西方关系升温,所以美国的黑鹰、贝尔214以及法国的超美洲豹三种产品最终入选,并先后抵达了拉萨贡嘎机场并在多地进行了高原环境测试。当时的测试专门由空军第一研究所负责,而接受测试的三种直升机直接被引入的民用版C130运输机运到了高原,由于当时没有计算机等设备,所以测试记录等作业全部由手写完成。在比拼中,黑鹰直升机利用自身航程高、悬停稳定、低空抗坠毁能力强和挂载重物后起飞能力出色等特点引发了测试人员的关注,此外该机还有先进的机载测试设备,这同样成为了该机的重大得分点,因此黑鹰最终脱颖而出。1984年6月,中国正式和美国签订了购买24架黑鹰直升机的合同,当时一架黑鹰的购买价达到了600万美元,同时由于测试中发现该机还有出色的机载测试装备,所以增加了引入测试设备和地面处理系统的附加条件,最终美方满足了该要求。同时中方还引入了3套外挂式副油箱系统以及维护所需的配件,最终黑鹰的购入耗资达到了1.5亿美元。同时,中国还派遣了一批人员赶赴美国佛罗里达基地接受黑鹰直升机的测试培训,其中8名资深的米8飞行员最终学成后回国担任教官,由此黑鹰直升机拉开了东方之旅。

汶川救灾中,黑鹰直升机再次快速完成了救灾任务

相比于原版黑鹰,中国引入版采用了新型发动机,功率甚至比美军自用版还超出10%,其变速箱输出功率达3130轴马力,同时中国版黑鹰还配备了完善的除冰系统和新型旋翼刹车。当这批黑鹰抵达中国后,测试证明其转场航程超过了500公里,吊装情况下的最大起吊重量超过3.5吨,而且其配备的彩色雷达、新型通讯机、自动航向识别能力的收发通讯系统也是当时国内所有直升机所不具备的。自1984年11月至1985年5月,24架黑鹰分四批先后抵达中国,它们分别被装备在空军独立运输团、成都军区空军运输团和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指挥所航运团。由于地位特殊外加性能十分先进,所以解放军对该机十分重视,因此第一批黑鹰就在没有工具和备件的情况下抵达新疆库尔勒进行测试,但风沙天气却导致其出现故障,最终不得不请求美方技术人员抵达试飞基地才解决了问题。虽然出师不利,但解放军也初步学习了该机在沙漠环境下的维护技巧。不久后黑鹰又抵达青藏高原,从海拔1700米的高原机场起飞,并在随后半年多的时间内相继成功挑战了更大高度,并在解决升力问题后成功飞跃唐古拉山后抵达阿里机场。

虽然面临零部件供应问题,但黑鹰们依旧坚守着岗位

完成了一系列高原环境测试后,黑鹰直升机开始正式投入运输任务,1985年11月,4架隶属于成都军区单位的黑鹰直升机兵分两路,一路的黑鹰则在拆除旋翼和尾桨后,用改装版的运8A搭载直接抵达拉萨,随后又在当地再次组装。另一路途径甘肃天水、兰州和青海格尔木、西藏那曲和拉萨,最终抵达了西藏林芝,而它们的目的地正是被称为高原孤岛和世外桃源的墨脱。最终,4架黑鹰在抵达目的地后反复往返于海拔7千米的雪山中,完成了对墨脱军民一年所需的物资运输,改写了当地只能用人力和牲畜补给的历史,极大提升了墨脱方面边防军的防御水平,据统计它们的飞行小时达到了320小时,由此不难相见当时解放军对黑鹰的需求强度。另一方面,虽然印军曾在1962年遭遇惨败,并在1967年的则里拉山口冲突中再遭痛击,但他们并未放弃边境挑衅制造事端。就在1985年解放军用黑鹰直升机运输物资的过程中,印军还有人试图用单兵防空武器对其进行瞄准,为遏制对方的嚣张气焰,最终部分黑鹰直升机接受了改装,增设了红外诱饵弹发射器和机载机枪,直接在高原遏制了试图越线的印军。不少人都知道上世纪90年代自俄罗斯引入的苏27由于高强度飞行训练演习,所以机体寿命因此降低不少,事实上黑鹰直升机在我国服役时也曾面对此类问题,截止1989年之前它们的累计高原任务小时超过了1.1万小时,任务性质涵盖了救灾、补给运输和卫星回收等。

依靠出色的性能和机组的优秀发挥,黑鹰战胜了危险的多雄拉雪山

黑鹰面对的青藏高原本就被视为高危险飞行区域,而墨脱附近的多雄拉雪山又受到西伯利亚寒流和印度洋暖流交汇影响,所以气候负责多变,甚至被称为生命的禁区,任何直升机在此地飞行时一旦稍有不慎就会面临失控甚至撞山坠毁危险。自1987年至今,黑鹰直升机已发生四次严重事故,除第一次是自身机械故障外,其余损失都和恶劣环境有关。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从中国版黑鹰的数量、任务环境和使用强度来看,该机的损失率已被控制在一个很低的水平,这除了解放军机组人员和地勤维护团队的不懈努力外,也自然和该机的高性能有关。尽管随着中美合作期结束,这批黑鹰很难获得后续的维护零件和其他服务,但它们依旧活跃在救灾等任务中,例如1996年年新疆阿勒泰雪灾发生时,新疆军区派遣黑鹰直升机投放各类物资15吨,运送人员482人次,让几千名群众脱离危险,救灾中有的黑鹰干脆悬停在积雪上,面临的风险可见一斑;1997年的雪灾中,黑鹰再次奔赴灾区并在没有任何地标的绝对危险环境中一次次找到灾民所在地,最终营救600多人,创造了雪灾中0冻死饿死的奇迹,以至于获救的少数民族同胞向着黑鹰直升机连连磕头感恩。2008年的汶川地震发生后,具有出色性能的黑鹰第一次大规模集体出动,再次完成了救灾任务。除了这些大规模救灾任务外,黑鹰直升机也屡屡完成了对生病边防战士和迷路游客的救助任务。

直20翱翔在布达拉宫上空,变相续写着东方黑鹰的故事

然而,汶川救灾也体现了解放军陆航直升机力量的不足,在大功率的米171V5/V7被引入前,高海拔区域任务依旧对黑鹰有很高的依赖性。而且随着时间推移,黑鹰已难以避免地面对老化问题,虽然中国一度通过其他方式购入或采用国产零部件替换的方式予以应对,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因此这也直接成为了直20研发的最大动力。尽管有评论者认为直20就是对黑鹰的山寨而问世的,但事实上直20自身也有一些独创设计,例如该机采用了五桨叶设计,这不但大大降低了部件之间的共振效应,增加了整体稳定性,而且也极大提升了飞行时的速度和机动性。此外,直20的发动机位置布局和额外的水平尾翼也和黑鹰有明显差别,这些改进点明显将提升其整体稳定性、可靠性和爬升能力。更值得注意的是,直20的功率已明显超过了黑鹰。近期,一张直20翱翔在布达拉宫的照片曾引发广泛关注,同时该机也发展出海基舰载版,这就说明该机不但适应了高原环境,而且也可以作为一种战场多面手成为海战利器,考虑到其升级潜力,直20也完全可以搭载对应的机载武器,进而续写当年中国版黑鹰威震对手的传奇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