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曹聊幼儿园,他说:

「我们家篮子,就那破体质,都能得全勤小红花。」

篮子是大曹的大女儿,前几年很小的时候,大曹和媳妇在外地工作,孩子就由奶奶在老家带着。那时候大曹还没有学中医,孩子一个月病一次,一次病十来天,医院哪个护士扎针技术好他都门清。大概有三年的春节,他们一家人都是在医院,就着医院的消毒水味道吃的年饭。孩子头上常年有针眼,挂水多了,孩子体质就越来越差,生病频率也越来越大,每次都拖很久。大曹感受着清晰的痛,开始发奋学中医。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但是即便是大曹给篮子调理了几年,基础的体质,也还是很难完全改变。篮子的下焦略有不足,消化能力也不算最好,所以才有了开头他说的那句话。

大曹的意思是,体质不那么结实的,对起居要照顾的要更细致。虽然体质不能一天两天改变,但是至少可以根据对孩子仔细的观察,来采取一些方法,这样就可以预防生病的次数和频率。


幼儿园的小

朋友,白天观察不到孩子的情况,那么重点的观察就要在放学的时候。接放学的时候,抱着孩子,第一个就能感觉到孩子身上是不是特别热,是不是很多汗,这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点。

孩子正常的出汗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如果是在冬天,穿的合适,肯定不会有太多汗。如果是运动后,可能会有汗。这是正常的出汗,并且这种出汗是不会持续太久的。

但是如果说,没有大量的运动,就发现孩子比平时怕热出汗,尤其是脸蛋红,而且这种脸蛋红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加上我们拉小朋友的手的时候,发现手心一直有潮汗。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做一些干预了。

出汗是身体内部变化的征兆。小朋友过量的出汗,我们能了解到的,大多数情况是和热有关。体内的热,需要通过汗液的方式排散出去,保持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这个是出汗的过程。当然如果是冷汗,孩子体表皮肤的温度也会凉。我们这里只讨论和热有关的情况。

那么孩子体内的热是从哪里来的呢?正常情况下脏腑的运动会产生热,比如跑跳,大量的活动。那还有一种情况是,体内有一些问题没有处理好,身体需要聚集大量的津液,气血。这个气血聚集的地方就会比别的地方温度高。孩子的手心出汗,头部出汗偏多的时候,多和脾胃有关,这往往是和因为积产生的郁热,也就是积食了,或者至少是有点消化不良了。

那只是多出了一点汗,要不要干预?

这个取决于孩子的长期情况。如果说孩子在幼儿园一直反反复复生病,那么汗出的多了,就是可以提前干预的。但是如果说孩子体质还不错,也可以在生活上,饮食上,做一些减法。

但无论体质是不是好,至少我们可以明确的是,孩子放学后的这个晚上,中焦肠胃得到了一定的休息,也解决了一定的积滞,第二天他到幼儿园,就算是稍微吃的复杂了一点,也不会很快的就因为这个积食就马上发烧,流鼻涕,咳嗽。

怎么干预呢?

汗出的多的时候同时也表示身体需要一定的津液去处理问题。如果是积食,要消化这个积食,也是需要津液。这个津液足了以后,积食就能化,那这个热也会同时散掉。那我们就会了解,一个重要的处理思路是,给予津液的补偿。

吃的方面补充津液:甘淡入脾,暖食温中。所以吃甘淡的,吃暖的,吃好消化的食物,都可以快速的补充津液,比如像是小面汤的性味就是甘淡,而且流通性比较好,可以快速补充津液。即便不是积食,比如大人阴虚的燥热,也可以辅助处理。之前有朋友说孩子长期便秘,每天幼儿园放学喝一碗小面汤,大便就可以一天一次了。

除此还可以选择的是比如米汤,粥,前提是不要复杂,不要放太多杂粮,纯白粥,或者小米粥就很好。还有如果要吃蔬菜,可以用甘淡性味的蔬菜煮蔬菜原汤,比如土豆,圆白菜,南瓜,红萝卜,山药,花生,不放油,少盐,小火煮到汤变为白色,就喝这个汤,也很好。

生活其他方面补津液:植物和土地的气息,能入脾。所以在小区里散散步,或者去家附近的公园走一圈,我们可能会感觉到身体的舒服,反过来如果去人多嘈杂的聚会,可能会感觉到燥热心烦。除此还有早早上床,睡觉是很好的修复的时间。反过来如果是还要看动画片,还要去学比较耗脑的兴趣班,就会损耗津液。其他的还有比如泡脚,按摩腹部,大人还可以做的是站桩,静坐等等。

如果孩子已经有比较严重的积食。比如除了出汗之外,还伴随有,腹胀,不想吃任何东西,舌苔厚腻,大便好几天不拉,嘴臭的情况,这个时候,可以考虑使用一些消积食的中成药或食疗方。学过六纲的同学,如果是阳明太阴就可以用保和颗粒,焦三仙。大便如果涨得很难受,可以先用蜜导煎通便。具体每个孩子,每个时刻的情况会略有不同,还需要妈妈们多进行观察,总结。(相关文章:积食怎么判断,怎么处理?)

问:为什么一去幼儿园就不舒服?

答:幼儿园的食谱不是根据孩子的变化来调整的,但我们自己能做到的部分就是,教会孩子去感受自己的身体。

我知道的一个小朋友,点心的时间,总是会比别的小朋友多拿一份点心,有一次他的画画老师就摸着他的肚子说,小肚子小肚子,你吃饱了吗?然后就趴在肚子上听了听,用另外一个声音说,哦,我吃饱了,我不需要了。这个场景,让那个小朋友突然就感觉到自己的肚子的感受了。所以教会孩子明白,感受自己的身体,吃自己身体需要的东西是很重要的引导。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