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1日,殲-20一飛沖天,橫空出世,中國從此擁有了自己的隱身戰鬥機。

轉眼間,十年過去了,今天,正好是殲-20首飛十週年。

從首飛,到2016年和2018年兩屆珠海航展上公開的精彩飛行表演,殲-20已經走進了億萬中國人的心中,如今已經大量列裝,成爲了中國空軍最先進的主戰裝備。

從殲-20首飛開始,中國空軍的自信有了無比的強大。首飛當日,無數的軍迷來到試飛機場的外圍觀看,並沒有像以前的型號首飛那樣不讓任何人接近,就連殲-20的總師楊偉在後來的央視記者採訪中,也公開表示,是軍迷拍攝的殲-20首飛圖片,讓全國人民瞭解到了中國的隱身戰鬥機,這是對軍迷朋友拍攝的一種肯定,更是一種自信的表現。

不僅首飛間接公開,而且殲-20的試飛員、研發人員也相繼公開,殲-20的官方圖片也是滿天飛,滿網飛。

殲-20的外觀設計獲獎、殲-20的總師評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些都有公開報道。

這些都是殲-20技術先進而帶來的自信的表現,我們終於不用像以前那樣因爲裝備落後而藏着掖着,中國空軍揚眉吐氣的日子終於來臨。

值此殲-20首飛十週年之際,本文帶給大家不一樣的殲-20細節圖,平時看慣了殲-20的各種圖片,今天不妨換個色彩,領略一下不一樣的殲-20。

換個色彩看殲-20的蚌式進氣道,感覺就是不一樣。目前,這種蚌式進氣道已經在“梟龍”、殲-10B/C、FC-31等戰鬥機,以及“海山鷹”高級教練機上得到應用,說明中國已經完全喫 透了這種進氣道,否則不可能這樣白菜化普及。

蚌式進氣道的優點,不僅有利於隱身,而且還能減輕結構重量,是今後先進戰鬥機的標配。

另外,這張圖也能明顯看到殲-20的多可動翼面設計,這是對我國戰鬥機研製中控制技術的一種考驗。

下面重點來了,科幻般的座艙細節圖值得細品。

夜幕下的殲-20座艙正面特寫,似幽靈般透着殺氣。

座艙蓋上那幾道彎曲的導爆索,是殲-20最爲科幻的地方。

不僅僅是科幻,殲-20的一體化座艙蓋之先進,大家可能並不知曉。這種一體化座艙蓋採用了整體變厚度透明設計,取消了傳統固定風擋和活動艙蓋之間的分界面,將風擋和艙蓋融爲一體。由於消除了傳統分體式風擋/艙蓋分界面之間凸出機身的金屬弧框,具有最優的隱身性能。透明件前部區域採用較厚的透明件結構,具有一定的剛度和強度,可提供優良的抗鳥撞性能。而透明件後部區域採用較薄的透明件結構,滿足氣動載荷的前提下可減少透明件結構重量約40%,同時可以在應急情況下被微型導爆索可靠破裂,爲採用穿蓋無延時彈射救生提供了必需的條件。因此,一體化變厚度透明座艙不但可以同時滿足隱身、鳥撞、救生三方面的需求,還能大量減重,解決了殲-20整體座艙蓋面臨的技術難題。

上面這張圖,能清晰地看到殲-20整個座艙蓋的細節。

上面這張是特寫,注意座艙蓋最前方的那兩個小型火箭,知道它是幹什麼用的嗎?

前面提到的導爆索,是用於飛行員穿蓋彈射的,當飛行員啓動置於兩腿中央的彈射手柄後,導爆索會把玻璃蓋子炸開,而戴着頭盔身穿作戰服的飛行員可輕鬆避免被破碎的座艙蓋碎片及高速氣流傷到。但如果遇到極端環境因素影響或作戰中受損以及臨時性故障,導致無法正常引爆而穿蓋彈射時,就要用到另一種救生方式,即拋蓋彈射逃生。這時就需要引爆座艙蓋前面邊緣的小型火箭。

拋蓋逃生的好處是安全係數較高,但與穿蓋彈射相比,拋蓋彈射逃生時間會漫長一些。儘管爲了縮短拋蓋時間已經用上了小型火箭,但扔掉整個座艙蓋和在座艙蓋上爆破局部玻璃所需時間差還是不小。

所以,通常情況下飛行員是首選引爆導爆索穿蓋逃生,引爆小火箭拋蓋逃生當備選。

上面這張圖中,小小的平顯格外引人注目。殲-20配備了國產新一代全息平顯系統,這是國產第二代衍射平顯,與第一代相比,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了單塊全息顯示屏,與國代先進平顯技術水平相當,全息顯示屏實際上由兩塊平顯玻璃組成,具備較高的的反光率和透光率,顯示亮度高,可以在陽光直接照射下使用,瞬時視野大,增強了國產作戰飛機的作戰能力。

最後來張殲-20發動機尾噴口特寫。殲-20發動機也是採用了幾種方案,最初是俄製發動機,後來改爲國產的“太行”改進型發動機,但最後的標配則是國產的“峨嵋”發動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