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1年1月11日,歼-20首飞十周年纪念日,官方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呢?

央视军事、中国空军、航空工业、航空工业成飞的官方微信分别发表了《歼-20首飞10周年,盘点威龙高光时刻!》《今天,歼-20首飞10周年!》《十年前的今天,歼20首飞成功!》《【歼20飞机首飞十周年】砥砺勇超越 凌云再奋飞》的文章。

其中,航空工业成飞发表的文章最为详细,包括了歼-20的研制过程及遇到的困难等。

上面是航空工业成飞官方微信的截图,注意这里面提到了一些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为实现座舱的最佳人机工效,科学减重达200公斤;二是攻克了号称“飞跃之框”的整体框制造,再破“亚洲第一框”纪录。

我们知道,在飞机的设计中,减重是论克计算的,仅歼-20的座舱就减重200公斤,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之所以能减重这么多,可能主要归功于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而且新型电子设备、座舱相关设备重量也都比原来轻。记得当年引进苏-27飞机,毛子的航电仪表都是铸造的铝合金壳体,笨重的很,我国没有做其他改进,只是把工艺改成了冲压和锻造,座舱仪表的减重量就超过200公斤。新材料方面,主要是大量复合材料的使用,这也使得歼-20的空重仅有17吨左右,减轻的重量可以增加载油量或载弹量。

而攻克了号称“飞跃之框”的整体框制造,再破“亚洲第一框”纪录,这方面的介绍,也是以前没有听说过的,看来歼-20创造的第一还真不少。这里所说的整体框制造,应该是指机身加强框,这个当然得用大型模锻机了,我国那些4万吨、8万吨的大压机可不是摆设。当然,后来还有更先进的电磁约束金属流体成型,还有3D打印等。此前运-20总师唐长红曾说过,我国最大的3D打印件是应用在运-20之上的,不知道歼-20上3D打印技术应用情况如何。

我们都知道歼-20首飞创造了八个1的巧合,没想到还有一个“1飞冲天”的雕塑。雕塑设计灵感来源于2011年1月11日下午1点11分歼-20飞机成功首飞,八个“1”造型暗合“八一”,彰显了航空人不忘初心、航空报国的军工本色。

从上面这张截图来看,歼-20的预研时间很早了,当中国的第三代战斗机研制尚处在攻坚之时就开始了,我们知道,歼-10是在1998年首飞的,那么歼-20的预研肯定要早于这个时间。

设计发图伊始,总设计师杨伟的文章《梅花香自苦寒来》迅速点燃了设计人员的激情。看来我们的杨伟总设计师确实是一位大才子啊!

为了加快试制进度,工艺设计与产品设计并行展开,这也是歼-20研制过程中的一种创新模式。

航空工业官方微信的文章中,开头便是一段有关歼-20的视频,这段2分31秒的视频,笔者看了数遍,就想知道,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航空工业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

上面几张截图,歼-20机身的铆钉清晰可见,这是我们以前很少见到的细节,因为每次飞行表演,毕竟距离离得比较远,这些铆钉的细节是不可能看到的。

上面这张截图是歼-20鸭翼之前、进气道侧面的细节特写。

上面这几张截图,应该是歼-20的地面模拟器和平显的画面,这个应该是首次官宣。以前只见到歼-20的平显,都是从外面看的,根本看不到平显上的具体画面,这次算是让军迷朋友们大饱眼福了。

就在前两天,航空工业发布了纪念歼-20首飞10周年的短片《横空》,展现了歼-20不断蜕变、搏击空天的历程,里面就出现了歼-20科幻的平显画面。歼-20配备了国产新一代全息平显系统,这是国产第二代衍射平显,与第一代相比,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单块全息显示屏,与国代先进平显技术水平相当,全息显示屏实际上由两块平显玻璃组成,具备较高的的反光率和透光率,显示亮度高,可以在阳光直接照射下使用,瞬时视野大,增强了国产作战飞机的作战能力。

最后我们以歼-20总设计师杨伟的话作为结尾:“到2035年,歼-20肯定是我们战鹰系列里面骨干中的骨干,并且还要继续向前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