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动的offer2》第五期,丁辉和瞿泽林同时被淘汰。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丁辉这位手拿平民剧本的实习生身上。学历普通,背景普通,裸辞跨考,无数人从“背水一战”辉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丁辉的离开确实让我们看到了阶级跃迁的不易,但是为他叹息倒也大可不必,毕竟这款综艺为他提供了在真实世界永远无法得到的宝贵机会。本身就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以及做出改变的勇气和毅力,丁辉这样的人迟早都会获得成功,而这次在顶级律所实习的经历更会为他的将来锦上添花。

本次考核的“人间真实”反而是应该“回家继承家业”的瞿泽林。当众演讲的巨大压力让他紧张到说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而新晋实习生何旻哲和他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何旻哲在重压之下超常发挥,贡献了一场精彩的表演。

相同的压力场景,为什么两个人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当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形时,又怎样才能避免因为过度紧张导致的发挥失常呢?

压力之下的恐惧反应和挑战反应

“压力科学”提出,面对不同的压力,人的大脑会有不止一种的压力反应。

有时候,压力带来的是恐惧。在恐惧状态中,大脑认为你受到了致命的创伤,为了尽快痊愈,你的血管紧缩,身体出现类似炎症的反应,免疫细胞也变得活跃。这些生理变化会让你的肌肉僵硬,思维停滞。

本次瞿泽林的表现就是极其典型的恐惧反应。他的整个表达都磕磕巴巴,含糊不清,而且即使意识到自己的状态不好,也无法做出及时的调整。这是因为他的大脑已经完全进入了停滞状态,根本无法带动身体做出积极的反应或改变。

有些时候,压力会带给我们能量。它让我们的思维更敏捷,表达更清晰,动作更有力量。这种压力应对方式叫做“挑战反应”。在挑战的状态下,身体更像是在经历一场体育锻炼。你的心脏剧烈跳动,血管变得松弛,血液在其中快速的流动,氧气被高效地运送到全身。这种生理上的变化让你忘记了一切,专注地期待即将到来的挑战。

何旻哲在他的演讲中表现出了典型的挑战反应。虽然紧张到手抖,但他的声音反而变得更加洪亮。在王钊律师告知倒计时已经开始时,他也能非常快速的做出调整。这是处在高度兴奋状态的大脑带给他的力量。

习惯“挑战频道”的人,面对压力,更容易表现出开放和自信的状态。他们笑得更多,表达也更加清晰和有力。他们很少害羞或紧张,也不太会说一些自我贬低的话。而习惯使用“恐惧频道”的人,则常常陷入“无能为力”的窘境,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紧张和无措淹没。

转化压力,变紧张为兴奋

在压力情境中,你会做出恐惧反应还是挑战反应,完全取决于你对当前环境和资源的评估。如果大脑预测你会受到伤害,自然会激发恐惧反应。而如果大脑没有预测到伤害,身体感觉是安全的,那么就会转换到挑战反应的频道上。抗压能力强的人,他们的大脑就更喜欢停留在“挑战”频道。

因为大脑的评估动作大多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完成的,完全避免“恐惧反应”几乎不可能实现。不过,我们依然有一些办法帮助大脑识别当前的情况,学会把紧张转化为兴奋。

方法一:问一问自己,这事儿如果失败了,我会死掉吗?

恐惧反应是为了极端危险的状况而存在的一种反应机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到的压力,大部分都不会致命。这场演讲失败了,下一次还能扳回一城;这次的工作搞砸了,下一份工作还在不远处等着你;这次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大不了明年再考一次。

很多时候,秉持着“除死无大事”这种光棍精神的人,更倾向于把心跳加速,声音颤抖等信号解释为:我已经做好准备,可以上战场了。这种心态反而会帮助他们在极端的压力环境中超常发挥。

方法二:专注于资源,而不是结果

进入“挑战状态”的另一个方法是强迫自己专注于已有的资源,而不是反复思考“如果失败了……”。在压力情景中,好好问一问自己,这个问题的难度在哪里?我的资源有哪些?我该做怎样的选择?我应该怎样行动?

在挑战中,专注于问题解决本身,而不是可能产生的后果,认真做好手头的工作,聚焦于实际行动无疑是更聪明的做法。

在这次的课题中,瞿泽林从一开始就不停地给自己心理暗示:我要“领盒饭”了。这种对结果的悲观预估占据了他大部分的心智资源,让他无法专注于手头的工作。何旻哲表现出的换位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能力,瞿泽林没有吗?显然不是!他在第一次给客户回复邮件的任务中,就很好地展现了这方面的能力。可以说,如果不是太在意结果,瞿泽林的表现未必会比何旻哲差。

方法三:充分准备,提前计划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要在任务中出色发挥,仅仅靠临时鼓起的自信和不怕输的光棍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大脑习惯挑战,我们就得在平时多加练习。时常复盘自己的表现,从曾经的失败中汲取经验,提升能力。

瞿泽林这次的表现确实糟糕,这尴尬的十五分钟将会成为他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噩梦。但这次难堪的失败也在为他下一次的成功积累经验。如果他能够吸取教训,未来多写PPT,多练习当众阐述,那么下一次考验来临时,他就有更大的可能表现完美。

很少有人主动选择压力,多数人是不得不面对

没有人会喜欢压力。在真实的世界中,很少有人会主动选择压力,大多数人只是不得不面对。

面对无法从生命中剥离出去的压力,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被压力淹没和麻痹,要么想想看怎样利用它们。视压力和紧张为资源和动力,多多锻炼大脑,主动进行思维干预,你会获得信心,勇气和更美好的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