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動的offer2》第五期,丁輝和瞿澤林同時被淘汰。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丁輝這位手拿平民劇本的實習生身上。學歷普通,背景普通,裸辭跨考,無數人從“背水一戰”輝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丁輝的離開確實讓我們看到了階級躍遷的不易,但是爲他嘆息倒也大可不必,畢竟這款綜藝爲他提供了在真實世界永遠無法得到的寶貴機會。本身就具備終身學習的意識以及做出改變的勇氣和毅力,丁輝這樣的人遲早都會獲得成功,而這次在頂級律所實習的經歷更會爲他的將來錦上添花。

本次考覈的“人間真實”反而是應該“回家繼承家業”的瞿澤林。當衆演講的巨大壓力讓他緊張到說不出一個完整的句子。而新晉實習生何旻哲和他形成了非常強烈的對比。何旻哲在重壓之下超常發揮,貢獻了一場精彩的表演。

相同的壓力場景,爲什麼兩個人會有完全不同的表現?當我們遇到類似的情形時,又怎樣才能避免因爲過度緊張導致的發揮失常呢?

壓力之下的恐懼反應和挑戰反應

“壓力科學”提出,面對不同的壓力,人的大腦會有不止一種的壓力反應。

有時候,壓力帶來的是恐懼。在恐懼狀態中,大腦認爲你受到了致命的創傷,爲了儘快痊癒,你的血管緊縮,身體出現類似炎症的反應,免疫細胞也變得活躍。這些生理變化會讓你的肌肉僵硬,思維停滯。

本次瞿澤林的表現就是極其典型的恐懼反應。他的整個表達都磕磕巴巴,含糊不清,而且即使意識到自己的狀態不好,也無法做出及時的調整。這是因爲他的大腦已經完全進入了停滯狀態,根本無法帶動身體做出積極的反應或改變。

有些時候,壓力會帶給我們能量。它讓我們的思維更敏捷,表達更清晰,動作更有力量。這種壓力應對方式叫做“挑戰反應”。在挑戰的狀態下,身體更像是在經歷一場體育鍛煉。你的心臟劇烈跳動,血管變得鬆弛,血液在其中快速的流動,氧氣被高效地運送到全身。這種生理上的變化讓你忘記了一切,專注地期待即將到來的挑戰。

何旻哲在他的演講中表現出了典型的挑戰反應。雖然緊張到手抖,但他的聲音反而變得更加洪亮。在王釗律師告知倒計時已經開始時,他也能非常快速的做出調整。這是處在高度興奮狀態的大腦帶給他的力量。

習慣“挑戰頻道”的人,面對壓力,更容易表現出開放和自信的狀態。他們笑得更多,表達也更加清晰和有力。他們很少害羞或緊張,也不太會說一些自我貶低的話。而習慣使用“恐懼頻道”的人,則常常陷入“無能爲力”的窘境,眼睜睜地看着自己被緊張和無措淹沒。

轉化壓力,變緊張爲興奮

在壓力情境中,你會做出恐懼反應還是挑戰反應,完全取決於你對當前環境和資源的評估。如果大腦預測你會受到傷害,自然會激發恐懼反應。而如果大腦沒有預測到傷害,身體感覺是安全的,那麼就會轉換到挑戰反應的頻道上。抗壓能力強的人,他們的大腦就更喜歡停留在“挑戰”頻道。

因爲大腦的評估動作大多是在無意識狀態下完成的,完全避免“恐懼反應”幾乎不可能實現。不過,我們依然有一些辦法幫助大腦識別當前的情況,學會把緊張轉化爲興奮。

方法一:問一問自己,這事兒如果失敗了,我會死掉嗎?

恐懼反應是爲了極端危險的狀況而存在的一種反應機制。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到的壓力,大部分都不會致命。這場演講失敗了,下一次還能扳回一城;這次的工作搞砸了,下一份工作還在不遠處等着你;這次的考試成績不理想,大不了明年再考一次。

很多時候,秉持着“除死無大事”這種光棍精神的人,更傾向於把心跳加速,聲音顫抖等信號解釋爲:我已經做好準備,可以上戰場了。這種心態反而會幫助他們在極端的壓力環境中超常發揮。

方法二:專注於資源,而不是結果

進入“挑戰狀態”的另一個方法是強迫自己專注於已有的資源,而不是反覆思考“如果失敗了……”。在壓力情景中,好好問一問自己,這個問題的難度在哪裏?我的資源有哪些?我該做怎樣的選擇?我應該怎樣行動?

在挑戰中,專注於問題解決本身,而不是可能產生的後果,認真做好手頭的工作,聚焦於實際行動無疑是更聰明的做法。

在這次的課題中,瞿澤林從一開始就不停地給自己心理暗示:我要“領盒飯”了。這種對結果的悲觀預估佔據了他大部分的心智資源,讓他無法專注於手頭的工作。何旻哲表現出的換位思考和發散思維的能力,瞿澤林沒有嗎?顯然不是!他在第一次給客戶回覆郵件的任務中,就很好地展現了這方面的能力。可以說,如果不是太在意結果,瞿澤林的表現未必會比何旻哲差。

方法三:充分準備,提前計劃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想要在任務中出色發揮,僅僅靠臨時鼓起的自信和不怕輸的光棍精神是遠遠不夠的。要想讓大腦習慣挑戰,我們就得在平時多加練習。時常覆盤自己的表現,從曾經的失敗中汲取經驗,提升能力。

瞿澤林這次的表現確實糟糕,這尷尬的十五分鐘將會成爲他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噩夢。但這次難堪的失敗也在爲他下一次的成功積累經驗。如果他能夠吸取教訓,未來多寫PPT,多練習當衆闡述,那麼下一次考驗來臨時,他就有更大的可能表現完美。

很少有人主動選擇壓力,多數人是不得不面對

沒有人會喜歡壓力。在真實的世界中,很少有人會主動選擇壓力,大多數人只是不得不面對。

面對無法從生命中剝離出去的壓力,我們只有兩種選擇,要麼被壓力淹沒和麻痹,要麼想想看怎樣利用它們。視壓力和緊張爲資源和動力,多多鍛鍊大腦,主動進行思維干預,你會獲得信心,勇氣和更美好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