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 陳欣 林日]美國總統權力交接在即,“拜登將如何處理當前緊張的美中關係”在國際媒體中的討論熱度居高不下。美國智庫對外關係委員會14日發佈了一份風險預測報告,提醒拜登“必須格外留意許多潛在國際衝突”。美中爲臺灣問題爆發衝突在該報告中被列爲最高級別的風險事項。1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特朗普政府在美臺關係上做了很多手腳,導致臺海局勢緊張,拜登團隊應該清楚其中的危險性,上臺後或更加積極管控中美之間的風險。現在,全世界的目光都已投向拜登團隊的對華政策,但個別“時日無多”的現任美國官員依然不放棄任何進行醜陋政治表演的機會。14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宣佈就南海問題對中國官員實施簽證限制。“美方做法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完全是霸權主義行徑。”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5日對此回應道。

臺海首登最高級別風險

在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發布的2021年“預防優先次序調查”報告中,外交政策專家列出全球30個潛在危機或衝突因素,評估它們今年發生的概率以及對美國利益衝擊的程度。評估表共分爲三個等級,一級是最高級別風險。“即將上臺的拜登政府必須格外留意許多潛在國際衝突,尤其是在其團隊有意專心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情況下。”對外關係委員會預防行動中心主任保羅·史泰爾斯稱。

這一報告從2008年開始發佈,在今年的評估中,一級風險共有9個事件,相較於去年的11件有所下降。“朝鮮持續發展核武或試射彈道導彈導致半島軍事緊張升溫”被評爲今年發生可能性“高”、對美國利益影響“重大”的潛在危機,在一級風險中位居首位。排在其後的是阿富汗、敘利亞、委內瑞拉等國的局勢,它們被認爲發生概率“高”、對美國影響“中等”。

令臺灣媒體尤爲關注的是,這份報告將“大陸在政治經濟層面加強對臺施壓,導致美中陷入嚴重危機”列爲發生概率“中等”、對美國利益影響“重大”的一級風險事件。“首登最高級別”,臺灣“中央社”15日報道稱,美中爲臺灣爆發衝突在2019年首度被列入報告,連續兩年歸爲二級風險後,今年上升至最高級別風險。臺灣“新頭條”網站由此擔憂地稱,臺灣可能成爲“中美對抗下的犧牲品”。其他發生可能性“中等”、影響“重大”的一級風險包括伊朗和美國或者其盟友發生武裝衝突、美國關鍵基礎設施遭網攻等。

報告顯示,去年未被列入的中印邊境衝突今年被評爲二級風險,成爲2021年新增的8個潛在危機之一。而“美國和中國因航行自由與有爭議的領土主張在南海爆發武裝衝突”從去年的一級風險降爲發生率“低”、對美國利益衝擊“中等”的二級風險。這是在今年的30個潛在危機中,唯一被專家認爲發生概率“低”的事件。

“該報告更多是基於特朗普政府的所作所爲而做出評估。”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袁徵1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通常來說,若中美在南海發生衝突,那麼偶發性因素比較高;而在臺灣問題上,特朗普政府做了很多手腳導致局勢比較緊張,因此其危險程度相對更高。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強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也提到,美國提升對臺關係、做出很多直接挑戰一中原則的動作是當前局勢緊張的重要原因。他認爲,拜登上臺後可能會比特朗普更主動地管控分歧,但中美在臺灣問題上的對抗風險短期內“無法消除”。     

蓬佩奧“一直在給美中關係撒鹽”

信強分析上述報告時表示,南海問題一直被美國拿來牽制中國。蓬佩奧14日就又炒作該議題,他在所謂“保護與維持一個自由與開放的南海”聲明中稱,向涉嫌參與“在南海有爭議地區開展大規模填海、建設或軍事化活動,或脅迫阻止其他東南亞聲索國開採南海近海資源”的中國公民實施簽證限制,這些人包括國企高管、中共官員等,他們的直系親屬也可能受到限制措施影響。聲明特別提及中海油等國企被當作“武器”,貫徹北京的領土主張。同一天,美國商務部將中海油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

趙立堅在15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蓬佩奧是虛假信息的最大傳播者。“今天是星期五,我就不浪費時間再批駁這位美國國務卿了。”

最近一段時間,蓬佩奧一直在給拜登政府“埋雷”。美國商業內幕網站14日說,蓬佩奧針對中國臺灣、古巴、伊朗等問題公佈了一系列美國外交政策的重大變化,但很快引起反彈,不少分析認爲,這是他在爲自己提升政治資本。衆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米克斯14日形容,蓬佩奧近日宣佈的一系列政策是“災難性、倉促的失誤”,而這也是本屆政府的特點。他批評蓬佩奧持續做出魯莽、政治化的外交決定,而不是專注於“推動平穩高效的過渡”。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本週曾對美國CNBC網站表示,蓬佩奧“一直在給美中關係撒鹽”。

出於國內政治動機而對華採取行動的還有美國其他部門。14日,五角大樓將9家中國公司列入“同軍方有關聯”的黑名單。當天,美國國會-行政部門中國委員會還發布報告,列舉北京過去一年採取的所謂“侵犯人權、打壓自由”的行動,對香港、新疆等中國內政事務指手畫腳。“美國之音”稱,這份長達373頁的年度報告首次以全新完整章節討論“中國言論與網絡審查的長臂如何伸向全球各地”。

拜登提名白宮中國事務主管

自拜登贏得總統選舉以來,媒體一直緊盯他的中國問題團隊人選。據路透社15日報道,候任國務卿布林肯的前幕僚長勞拉·羅森伯格被提名爲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SC)的中國事務高級主任。她是希拉里在2016年競選總統時的外交政策顧問,並曾在奧巴馬執政期間擔任過NSC負責中國和韓國事務的主任。臺灣《聯合報》稱,過去中國事務主管在NSC的位階是主任,拜登政府將其提升至高級主任,除重視之外,顯示出未來將更加審慎地處理對華關係。

本週,在奧巴馬政府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前國務院官員庫爾特·坎貝爾被提名爲NSC的“印太協調員”,香港《南華早報》稱,他將成爲拜登政府裏中國及亞洲政策的關鍵人物。在美國智庫亞洲協會14日舉辦的一次活動上,坎貝爾表示,美國對華政策的指導原則將是可預見性、穩定性和明確性。他認爲,很多人都在談論與北京重建信任,但重要的是,不要誇大信任因素。一個更好的辦法或許是聚焦在那些不會失敗的小步驟上,避免意外,並就近年來處理不當的問題進行清楚的溝通。坎貝爾稱,早期採取的建立信任的步驟或包括取消驅逐記者的做法、放寬簽證限制、恢復關閉的領館等。也有分析稱,現年64歲的坎貝爾被廣泛認爲是奧巴馬時期“重返亞洲”戰略的關鍵設計者。因此,他可能將以更加重視美國盟友的姿態,在亞洲與中國交鋒。

英國《金融時報》14日認爲,拜登團隊將以務實態度對待美中關係,“中國挑戰”或取代“中國威脅”成爲其對華政策的關鍵詞,“脫鉤”概念有可能將淡出。該文章期待,拜登的經濟團隊具有“活躍的思考力”,不會像特朗普團隊那樣缺乏政策連貫性以及傾向於由意識形態進行主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