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音乐注重旋律,还是歌词?

我想大部分人应该都是比较重视旋律的吧,毕竟音乐简单来讲就是要获取听觉上的享受。不过歌词作为音乐中的一环,也是相当重要的,好的歌词会让一首歌更加完整,锦上添花。但是歌词怎样才算好,有什么评判标准呢——既然是文字类,那自然包括文学性。

中国歌坛发展了这么些年,出过的好歌实在太多了,一首歌的好坏其实并不止旋律好、歌词好这么简单,它们身上附加的记忆和特定印象也会影响人们的喜爱判断。要单纯地看歌词,可能还得先把旋律忘掉,或者你单就歌词,念一遍,体会一下。

来几首受到众多网友称赞的歌吧。

《万神纪》,作词邪叫教主,歌词片段:

吞吐间是云水泱泱,指尖上是尘土茫茫,我检点五千转飞光,太初混沌一双明目启张,持巨斧劈开这洪荒,开宇疆以叩问三皇,谁将我在琅环阁藏,二十四朝能纳多少篇章,天东有若木,钟山有赤龙衔烛,烧热华夏子民的五脏六腑。……中原上,谁扬鞭策得历纪开章,东海浩荡,七尺红绫击排空巨浪;列宿下,谁留名封神台前金榜,行过昆仑,壶中日月把浊酒温烫;借热意,我笔下漫书琅环典藏,披览篇章,遁入传奇作一番荒唐;溯回五千年,任由我自诩万古第一狂。

这首歌的旋律是很振奋的,这点从歌词上也能看出,作词者还是挺雄心勃勃的,整首下来没一句重复的,其实这也和它的主题有关。歌是B站2017年的拜年祭主题曲,以中国古代神话为主题,里面提到的神话人物从盘古、三皇到周文王、姜子牙等,一段庞大的创世神话。

可以看出歌词比较燃,也收获了意料中的成果——激起观者对‘华夏’的民族自豪感,获得了不错的共鸣。不过歌词虽然用心,但雕琢感有些明显,某些地方的歌词略有违和感。话说歌词里几乎处处都有据可考,感兴趣的可以猜猜出处,看看自己对神话文明的了解有多少。

《迷雾》,作词李健,歌词片段:

你可知道在你的故乡,有人在等你回来,念念不忘,年复一年,许多事变了模样,种着庄稼的土地长出了楼房。你的地方听说像海洋,看似平淡无奇然而深不可测,无边无际,你可曾感到慌张,来时的路早已被人海覆盖,有什么理由让你踏上归途。

歌词不一样要像古风、中国风的才有欣赏的价值,那些像散文似的词也能有文学性。尤其是一些单看歌词就能让人有画面感的、能勾起回忆的。

这是游子的歌,歌词看着简单,却很有味道,它能让你想起当初离开家乡的场景,让你幻想着自己离去后,家里牵挂着的人,也许那是你那白发苍苍的奶奶。故乡和未来都在迷雾中,想念在梦里便尤为深刻清晰。

《火车开往冬天》,作词朴树,歌词片段:

这是一列开往冬天的火车,窗外没有诗句,只有远去的站牌,眼睛在窗外疾驰,回到那些没有脚步的日子,昨天已经甜得发苦,我必须离开那平平坦坦的大路……明天是个没有爱情的小镇,我会默默地捡起我的冬天,疲惫的火车,素不相识的人群,哪里是我曾放牧的田野。我知道远方有一盏灯火,在为我所祈祷,而你可知道我的汗水,将淹没寒冷的异乡。哦,可别哭我的爱人,请快些寄给我一把镰刀,让我回来后,收割你的眼泪。

这首的歌词就跟诗一样,画面感十足,好似在晴朗的寒冬,喷着灰色雾气的火车渐行渐远。

细细品味词也很能触动人心,火车本身就具有时代的记忆,是许多文艺作品的意象,身为交通工具,它也承载了无数的相聚离别、流浪希冀,晃悠悠地,带着少年踏上未知的旅程。

还有,毛不易的《一荤一素》里“日出又日落,深处再深处;一张小方桌,有一荤一素;一个身影从容地忙忙碌碌,一双手让这时光有了温度”,这段也挺有感觉的。

歌词即文字,文字即思想,有想法、有情怀的创作者自会去重视它、琢磨它,不管呈现出来的是古韵、散文般的、现代诗似的歌词,能将创作者的所想所感明确地传达到听者的心里面,就是一段很不错的歌词了。

其实,流行音乐是种纯商业形态的产物,不能用单纯的文学性来衡量,就如方文山曾在《如诗一般》里说到的:

“如果纯以作品的文字意涵与文字本身用字的精准来讨论,不考虑文体专业适用性的话,几乎绝大多数歌词文字内涵都比不上新诗。因为歌词词意通常过于口语单薄,有些歌词甚至平铺直叙到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某些填词者完全不用心经营歌词美学的想象空间……

不过,这也是歌词的专业适用性,它是为了配合旋律格式而存在,所以也局限了此种文体的发展……大多数歌词一旦脱离旋律单独存在,其文字张力受到严苛的考验,这时候在没有音乐旋律的支撑下,还能单独被欣赏的歌词,并因而产生出阅读的兴味来,便是一首佳作。”

你觉得有哪些歌词写得很好的歌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