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受衆老齡化的局面,中國體育該如何破局?

文 / 郭陽

01

不用懷疑,體育老齡化,早已是全球共同的課題。

連奧運會這樣最頂級的賽事,也忙不迭地選擇把霹靂舞、攀巖、滑板和衝浪這四個項目列入正式比賽。

這些項目有什麼特點?倆字:tm青澀!——協會成立時間都在1970年代後,而霹靂舞更是如今還沒有「世錦賽」這種東西。只是架不住,它們都是年輕人的心頭好呀!

想象一下,這些運動未來都會出現在奧運會的舞臺上,真是畫美不看

至於家門口的2022亞運會,甚至已經將電競納入了正式比賽項目——傳統體育賽事,實在是太需要年輕人了!不論傳統體育「前浪」IP操盤手們是否願意在口頭上承認這一點。

2016年,有「美國生態圈」之稱的《Sports Business Journal》進行長期調研後發現,在25個主流運動項目裏,平均觀衆年齡在45歲以下的僅有5個,50歲以上的卻多達16個,佔比達到驚人的64%。

是的,即便是天天搞出新花樣的美國體育賽事,也無法阻擋體育觀衆年齡老化的趨勢。

ECO氪體制圖

對於在海外生長了一百多年的傳統體育來說,面對NBC下滑的奧運收視率、面對ESPN下滑的付費訂閱數,如何持續吸引年輕人,已經成爲從業者們的當務之急。

2016年,筆者在新加坡參加「All That Matters」體育峯會時,全場的議題就已經來到Esports(電競)、Sport Entertainment(體育娛樂化)。

從當時到現在,這些「出圈」手段依然是全球體育產業的核心議題,只因體育年輕化的任務,實在是太艱鉅。

當然,出圈最終只是傳統體育自我突破的「手段」,而非「目的」。

02

回到中國體育,我們遇到的問題更加嚴峻:中國體育就像是名導郭敬明筆下青春文學的主角,未老而先衰——既不夠有底蘊,又不夠有活力。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並尊重體育發展的客觀規律,中國賽事的沉澱時間還不夠,按照賽事生長的自然規律,的確也還沒有到成熟期。

與動輒幾十年、上百年曆史的網球四大滿貫、北美四大體育聯盟、歐洲五大足球聯賽相比,我們的足球職業化始於94年,籃球則始於95年,中網有17年曆史,F1中國站辦了16年,歷史更悠久的北京馬拉松則走過了38年風雨路……這幾乎是我們市場化體育賽事的年歲上限了。

四大滿貫歷史均過百年,我們確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然而,體育又是一門慢生意。

幾十年的時間跨度,遠不足以養成體育迷的代際傳承。簡單來說,「一家三代都是球迷」這種成熟職業體育市場的必須背景,在國內還是小概率、相當奢侈的一種存在。

在貧瘠的體育土壤裏,想要有足夠的付費觀賽、季卡會員、周邊衍生品購買,原本就是奢望。這其中,做得最好的球隊如北京國安——可以有1300塊工體紀念草皮秒售罄的粉絲消費力和文化傳承,但也就是國安,甚至還存在保不住名稱的憂慮,你敢信?

我們的球隊,已經開始出現了球迷代際傳承,但仍然需要更多時間沉澱

未老卻先衰,問題的另一面,是我們原本「年輕」的賽事,卻一直有着沉重的包袱與枷鎖,沒有成爲年輕的娛樂方式,卻早早呈現出了「老態」。

在最應該突破的發展階段,體育產品卻一切以穩字當先,在泛娛樂全面爆發的年代裏,不斷喪失產品競爭力,體育產業如何反圍剿?

03

一個段子說,打敗方便麪的是外賣,擊潰你的不一定是同行。那麼,體育的競爭者們都有誰?

生長在「Z世代」土壤上的電子競技,抖音快手等日活驚人的短視頻平臺,能推出「最懂年輕人」跨年晚會、戴老闆都不敢惹的B站,電影、電視劇、一季又一季的綜藝,街舞、說唱、樂隊、表演、動漫、密室、盲盒、宅舞、手辦,等等等等。

我的媽呀。

要知道,我們的體育要跟這些林林總總來爭奪「國民總時間」。面對層出不窮的全新娛樂載體,中國體育顯得不夠有活力,玩法往往滯後,也少有因爲體育賽事本身被全社會討論的時刻。

前幾天分衆傳媒的一張「中國新經濟」總結圖傳遍互聯網,仔細觀察會發現,體育往往會滯後1-3年才能迎來這樣的新經濟熱潮

不用搜索引擎,你還能想起,上次因爲體育賽事本身而自然刷屏出圈、登上熱搜,是什麼時候嗎?

我們能想到的,往往是體育明星的個人動態,如孫楊禁賽風波,郭艾倫上綜藝,張繼科談戀愛,傅園慧真可愛,「對不起劉翔」……

除了中國女排這些少有的、與國家榮譽緊密連接的IP之外,真正能因爲比賽本身而上熱搜的事件,少之又少且排名不高,內容往往也是「周琦發球」「楊鳴罵人」「傅歡目送」「裁判判罰」等不算太正面的內容。

多說一句,筆者作爲狂熱的體育迷,深知體育賽事的無窮魅力。即便是不工作,每週也會看上5-6場體育賽事,有機會就現場觀賽,隨時在刷虎撲懂球帝,一直是傳統體育的搖旗鼓吹者,實在是「哀其不幸 怒其不爭」。

2020,筆者與數百名遠征軍球迷一起,現場見證了河南建業在大連保級成功,不過再多的球迷也保不住一個名字…

本着對體育的愛,每次跟氪體電競記者討論起熱搜話題時,我都會爲傳統體育據理力爭:

比如,電競粉絲是互聯網原住民,他們熱衷於用彈幕、社交媒體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傳統體育迷多數都不玩這些,所以造成了社媒熱度觀感上的巨大差距……所以,其實吧,還是中超與CBA受衆更廣闊,商業價值更高……

然而,這樣的表述不就意味着,傳統體育的受衆,確實是更老嗎?

傳統體育:「好了好了,別罵了別罵了,誰能想到,小丑竟是我自己……」

04

事實上,「體育受衆越來越老」已是房間中的大象,大家心照不宣,卻往往不再作爲。

有人說了,你丁玲桄榔說這一大堆,都是意見,你倒是說說,能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筆者也不敢說就能給出「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但是咱們不妨根據目前市面上深受年輕人喜愛的IP,來試試照方抓藥,看看有沒有能讓中國體育「返老還童」的方法。

更短、更快

8秒!這不是某項賽事的世界紀錄,而是2013年一項調研中,年輕一代注意力持續時間的統計平均數。這一數字比2000年短了4秒,甚至比金魚的9秒記憶還要短。

看看筆者喜愛的相聲和脫口秀吧。我們或許很難比較經典段子與搞笑綜藝孰優孰劣,但明顯的趨勢是,隨着社會節奏加快與短視頻走紅,如今的段子笑點會更密集:過去可以20分鐘只埋一個大包袱,如今卻要求每分鐘都得有笑料,才能滿足隨時可以一鍵退出的挑剔觀衆。

12分鐘看完90萬字著作《三體》,敖廠長帶你6分鐘看完一款遊戲全劇情,谷阿莫帶你20分鐘看完漫威所有電影……打開B站,這樣的速食產品無處不在。

碎片化時代裏,對年輕人來說,在電視前坐上2小時看一場比賽,變得越來越奢侈。

讓比賽節奏更快,讓精彩場面更多更密,也一直是體育的努力方向。

回顧歷史,籃球進攻24秒,乒乓球從21分到11分,足球禁止門將手接後衛回傳球,網球25秒發球計時器,高爾夫歐巡賽40秒倒計時等等,都是爲了加快比賽節奏推出的策略。

時至今日,《天下足球》與《體壇週報》,依然是體育節目與文字內容的最高標準,然而現在不同於10年、20年前,如今的球迷第一時間就能看到比賽結果,慢速、冗長、缺乏互動的體育內容,正在失去受衆。

NBA推出了只爲第四節付款的OTT轉播,球迷羣體開始分化出極具時代特點的「精彩集錦球迷」甚至「GIF圖球迷」……這樣時間更短、強度更高的內容產品,正在得到年輕人的青睞。

能不能讓比賽短一點,節奏快一點,激烈一點?

在傳播賽事時,能否優先考慮到短視頻傳播素材?

你的賽事或球隊,入駐快手、抖音、視頻號這些短視頻平臺了嗎?

你的賽事或球隊,可以第一時間更新自己的社交媒體嗎?

從更短的比賽,到更短的視頻,從更快的節奏,再到更快速的傳播,體育是時候「短」一點、「快」一點了。

更潮

口號式的內容,已經無法打動如今的年輕人。而體育的魅力所在,本就不止於大賽時的「國家榮耀」。

電影《奪冠》其實就詮釋了這種轉變:80年代中國女排是「爲國拼命」,到了21世紀,鞏俐扮演的郎平在賽前演講中詮釋的則是——成爲更好的自己,讓祖國爲之驕傲。

即便是中國女排,也在與時俱進地升級着「女排精神」。

毫無疑問,更潮,更酷炫,更有趣的內容,纔是吸引年輕人的法寶,才能引發社交傳播,成爲年輕人自發選擇的生活方式。

放在體育世界裏也是一樣。體育升級離不開文化帶動,中國體育項目要想獲得「新鮮血液」,首先是要創造出符合年輕人審美的體育文化產品。

都不用說NIKE、Adidas、FILA、李寧、UA這些頂尖品牌的設計,就說健身領域迅速崛起的企業,在這方面也做得頗爲出色,Keep、超級猩猩、樂刻等企業,自身的UI設計都可以打出高分,最終成功引發使用者的自發打卡。

而在全民健身中率先崛起的跑步類賽事,也有不錯的表現。無論是一度風靡的Color Run,還是推出多種玩法的斯巴達勇士賽、越山向海人車接力賽,以及越來越多的特色馬拉松賽事,都能給參與者提供酷炫的照片與視頻供社媒傳播。

氪體小夥伴在2020年參與了斯巴達勇士賽

當然,我們的核心賽事,其實也有做出努力:CBA對於隊名、logo、配色的升級,中超的隊名中性化,原本都有這樣的目的。但是,你提供的產品是年輕人自己選擇的文化,還是一紙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呢?

有CBA深圳隊球迷在虎撲吐槽,從「獵豹」改名「領航者」之後,助威時都不知道該怎麼喊了。新賽季的中超,有不少球隊的球迷,恐怕都會面臨這種窘況。

你的球隊或賽事,名字酷炫嗎?

你的球隊或賽事,logo好看嗎?

你的球隊或賽事,官網好看且好用嗎?

你的球隊或賽事,社媒傳播水平如何?

你的球隊或賽事,賽前、賽時、賽後海報製作的夠精美嗎?

在球員官宣加盟、贊助商達成合作時,你們有製作出有趣有料的視頻嗎?

桑切斯加盟曼聯雖然是一次失敗的轉會,但彈鋼琴加盟視頻堪稱酷炫

中國體育行業需要的,絕不僅是資金,更需要好的文化產品。

只有當年輕人覺得體育夠酷夠潮,才願意參與其中,才願意爲之消費,才願意進行傳播與討論。

在我們拍攝紀錄片《老工體的「最後之舞」》時,楊天嬰告訴我們,在他小時候,不看國安的比賽,第二天就沒法參與同學們的討論,於是他每天都會看比賽,聽國安的節目。

如今,有這樣待遇的是電競,是娛樂。至於體育,除非到了世界盃、奧運會這樣頂級賽事,纔有全民熱議的盛況,在日常,在只有我們自己的聯賽時,我們心愛的體育卻逐漸失去了這種「社交貨幣」的身份。

更短!更快!更潮!

2021年,中國體育人不妨吾日三省吾身,看看是否做到了這些新時代互聯網產品所講求的法則。

傳統體育從業者,早該放下偏見,親自、謙恭地去電子競技的世界裏去看一看了。氪體成立5年,已經關注了5年電競,還專門成立了「ECO電競派」這樣的矩陣媒體,我們記者也寫下了《我在S10現場,見證電競成爲年輕文化符號》這樣的選題。

實際上,也絕不僅僅是電競,筆者以上提到的,街舞、說唱、樂隊、動漫、密室、盲盒、宅舞、手辦……與體育一樣,它們同爲文化產品,各有各精彩。畢竟2021年了,要不要擁抱它們,實在不該成爲一道選擇題,或一句表態,而是一道需要每一個體育從業者,用心、用行動,去詳細拆解的綜述題。

中國體育,是時候放下姿態,去追一追年輕人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