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病

痿病是肢体的皮、肉、筋、骨、脉受到外邪浸淫,或因五脏内伤而失养引起的,以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为特征的一种难治病。现代医学中的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运动神经元病、肌营养不良等有痿病特征者,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依据

1、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活动不利,甚则肌肉萎缩,不能持重或不能久立、久行,以致废痿不用。

2、可伴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拘急痉挛,严重者可见排尿障碍、呼吸困难、吞咽无力等。

3、常有湿地涉水淋雨史,或药物史、或家族史,或伴有跌仆损伤史,或有外感温病史。

4、男女老幼均有罹患。温热邪气致病多在春夏季节。

5、神经系统检查肌力降低,肌萎缩,必要时做肌电图,肌活检与酶学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鉴别要点

1、痹证多兼关节重着疼痛,麻木,关节畸形,肿大,活动障碍,或逐渐导致肌肉萎缩。

2、痱证痱证又称风痱,属中风后遗症。表现为肢体瘫软不用,身无痛,时有意识障碍。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虚实:凡起病急,病情发展快,病程短,起于热病、外伤、久卧湿地、感冒、雨淋之后,病多属实;凡起病缓,病情发展慢,病史较长,或因七情内伤,或劳役太过,或房事过度,或久病耗损者,病多属虚,或虚实夹杂。

(2)辨病位:病在肺者,常伴见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呛咳等症;病在脾胃者,常伴见气短神疲,食少便溏,面色不华等症;病在肝肾者,常伴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等症。

2、治疗原则

实邪突出者,宜清热、化湿、祛瘀等法以祛邪实;正虚突出者,宜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等法,以恢复正气;若虚实夹杂者,当扶正与祛邪兼顾。

3、应急措施对有咳痰困难、呼吸不畅、面色青紫者,可用超声雾化吸入,或用吸痰器吸痰,出现呼吸肌麻痹者应及早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必要时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

4、分证论治

(1)肺热津伤

【证候】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两足痿软不用,渐至肌肉消瘦,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呛咳咽干,大便干,尿短黄,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清肺润燥,养阴布液。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桑叶10g,石膏20g,人参、胡麻仁、阿胶、麦冬、炙枇杷叶、杏仁各10g,甘草6g。

(2)湿热浸淫

【证候】肢体逐渐出现痿软无力,下肢为重,兼见微肿,麻木不仁,或发热,小便赤涩热痛,舌质红,苔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和血养营。

【方药】二妙散加味。苍术6g,陈皮、泽泻、生地黄各10g,茯苓15g,升麻6g,当归10g,麦冬10g,甘草6g,神曲、黄柏、猪苓各10g。

(3)脾胃虚弱

【证候】起病缓慢,逐渐下肢痿软无力,时好时差,甚则肌肉萎缩,神倦气短自汗,食少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缓。

【治法】健脾益气,或濡养胃阴。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甘草6g,人参10g,当归10g,橘皮、升麻、柴胡各6g,白术10g,白扁豆12g,茯苓15g,山药15g,大枣10g。

(4)瘀阻脉络

【证候】四肢痿弱无力,手足麻木不仁,肌肤甲错,时有拘挛痛感,舌质紫黯,苔薄白,脉细涩。

【治法】益气和血,祛瘀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0g,红花10g,熟地黄12g,川芎10g,当归10g,白芍12g,党参15g,黄芪15g。

(5)肝肾阴亏

【证候】病久肢体痿软不用,肌肉萎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或有遗尿,月经不调,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方药】虎潜丸加减。龟板15g,黄柏、知母、熟地黄、当归各10g,白芍12g,锁阳10g,陈皮6g,牛膝10g,杜仲10g。

5、单方验方

(1)石斛、怀牛膝、桑白皮各30g,甘草6g,水煎服,1日2次。治肺热伤津痿病。

(2)鹿角片300g,酒浸1夜,熟地黄120g,附片45g,用大麦米同蒸熟,焙干为末,大麦粥和为丸,1日3次,1次7g,米饭送下。治肝肾不足痿病。

(3)烤干牛骨髓粉300g,黑芝麻300g,略炒香,研末,加白糖适量合伴,每服9g,1日2次。

(4)紫河车粉,每次服3g,1日2次。

(5)大麦米【去皮】60g,薏苡仁60g,土茯苓90g,同煎为粥,煮熟后去茯苓常服。治湿热浸淫痿病。

6、针灸疗法

主穴可通取阳明经穴,上肢痿证取手阳明为主,下肢取足阳明为主,如髀关、阴节、足三里、肩髃、解溪、曲池、手三里、合谷等,肺燥津亏加尺泽、照海、鱼际;湿热浸淫加阴陵泉、侠溪、丰隆;瘀阻脉络加膈俞、三阴交;肝肾亏虚加肝俞、脾俞、肾俞、命门。实证用平补平泻,虚证用补法,可加灸,每次留针20到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7、推拿疗法

一般上肢可拿肩井,揉捏臂臑、手三里、合谷部肌筋,点肩髃、曲池等搓揉臂肌来回数遍;下肢可拿阴廉、承山、昆仑,揉捏伏兔、承扶、殷门部肌筋,点腰阳关、环跳、足三里、委中、犊鼻、解溪、内庭等穴,搓揉股肌来回数遍。手法宜刚柔相济,以深透为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