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沒有考第一名?”

其實,孩子學習挺好的,雖然不是第一名,但第五名的成績也是他努力學習的成果,父母看不到孩子的努力。

“媽媽,我考了第一名!”

父母應該高興了吧,然而並沒有,媽媽說:“別和我說這個,做作業去吧,這點成績不值得驕傲。”

“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

其實,父母也不會做,甚至都看不明白這道題的意思。

“今天這套卷子的題我都會做。”

父母應該感到欣慰了吧,然而並沒有,爸爸說:“別和我說這個,明天上學別遲到。”

“我上學從來沒遲到過。”

……

習慣性否定的父母,每天都在用各種各樣否定的語言來打壓孩子,並且美其名曰:“免得他驕傲。”

但是,這些從小被否定、被打壓的孩子,很大程度上一輩子都將在自卑的陰影下尋找認同感。

《自尊心理學》中說到: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將直接影響到他的核心價值觀以及是否有積極的心態。

這些習慣性否定的父母,大部分也是在這種習慣否定式的教育中長大的,被否定、被打壓的心態已經潛移默化成爲他們的行事準則。

這樣的父母,其實從來不會覺得這是在否定,這是在打壓孩子,他只是覺得他愛孩子,不能讓孩子驕傲,他希望孩子能做得更好。

但是,因爲父母的內心沒有被治癒,習慣性否定又蔓延到了下一代。

這樣的父母也許在職場能取得大的成績,但是他的內心並沒有安全感。

以爲習慣性的否定,能讓自己的孩子做得比自己更好。

但是,不自信的種子一旦在心裏發了芽,陰影便會如影隨形。

我希望,那些被習慣性否定長大的家長,或者是沒有被習慣性否定長大的家長,都不要再採取習慣性否定的方式打壓孩子了。

孩子在成長中,需要的是肯定、鼓勵、理解、包容。

做父母的如果不想看到一個消極自卑的孩子,那就改變這種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

用父母毫無保留的愛,溫暖孩子,給予孩子肯定。

寫到這裏,想到之前看過的一檔節目《朋友請聽好》。

節目裏,謝娜分享了自己小時候的故事。

她說有天自己對爸爸說:“我想當鄧亞萍。”

爸爸肯定的對她說:“我覺得你可以的。”

一段時間後,她又對爸爸說:“我想當郎平。”

爸爸還是鼓勵她:“我覺得你可以的。”

爸爸的肯定、鼓勵,理解以及包容,讓我們看到了如今的那個在舞臺上大方的扮醜,能演戲,能唱歌,也能跳舞的主持人。

這份自信,來源於“我覺得你可以的。”

有自信是多麼好的事,孩子心理健康、內心純淨,難道這樣不比內心自卑,沒有安全感好太多嗎?

各位家長,你們覺得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