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觀事實和理想化的成績模型之間,畢竟是尊重事實仍是爲證實正態分佈這個“理想”而必需削足適履,顯然是個值得重視的題目。

近日,據媒體報道,中南大學特聘教授吳嘉在朋友圈吐槽中南大學教務處,稱其爲了讓學生成績符合“正態分佈”而要求老師壓低學生分數。該動靜傳出後,引發衆多熱議。目前,學院相關負責人對此回應稱,雙方在溝通上有誤會,現在曲解已經清晰。

分數無誤,溝通有誤,原來只是一場誤會。但不可忽視的是,學生考試成績被要求體現“正態分佈”,網友所表現出的激烈反應。儘管存在“誤會”,有類似要求的恐怕不只這一所大學,有過從教經驗的人應該不目生。

所謂正態分佈,是一種概率分佈的特殊表現形式。在統計某次考試成績分佈規律的時候,將成績按分數段製成統計圖,假如靠近均勻成績的得分佔多數,其餘成績以均勻成績爲中軸,向兩側逐次降低,則稱這次成績呈正態分佈。簡言之,即高分和低分的數目少一點,中間值的數目多一些。應該承認,這樣的成績模型有其合理性,甚至符合“教育審美”的習慣。

不外,若將正態分佈當作必然的成績結果,就難免會鬧出笑話。在客觀事實和理想化的成績模型之間,畢竟是尊重事實仍是爲證實正態分佈這個“理想”而必需削足適履,顯然是個值得重視的題目。

爲什麼要求任課教師批改的成績,要套用正態分佈這個數學模型呢?即便模型有科學之處,也別忘了,任何模型都是理想化的產物,否則它們就不是模型而是絕對尺度了。不同的課程、不同的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同,考試的情況不同,要求所有課程的考試成績分佈都符合正態分佈模型,這未免太過想當然了。

假如理想化的模型變成一項教務實踐後,碰到較真的老師捅破這個模型“漏洞”,就會暴露出管理者的思維僵化。或恰是基於對這種僵化工作思維的不滿,纔會點燃輿論的導火索。在社交媒體上,不少網友在吐槽這樣的“成績模型”,批評這是“老毛病了:不是我的模型錯了,是現實錯了”。

成績治理,重要的是量力而行。假如治理思路是先勾畫出一幅圖案,再要求教師們按照這樣的“理想圖像”去描畫,當任課教師描繪得不太符合,治理部分可能就會責怪“老師教得不好或試卷出的難易程度不好”。

如果說成語故事“削足適履”中的主人公鬧笑話是思維癡鈍,那麼,個別學校可能存在的要求老師修改成績以適應正態分佈模型的管理者,顯然也智慧不到哪兒去。對事實負責,就得尊重事實。爲尊重數學模型而犧牲事實,這樣的削足適履故事新編,莫非不怕被譏笑嗎?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劉海明

編纂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