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宗師鄭曼青先生在《太極拳十三篇·自修新法》一書中提出許多精闢的見解和道出了楊家太極拳的不傳之祕。要練好太極拳首先必須去三病:第一爲無恆之病、第二爲貪多之病、第三爲求速成之病。太極拳術不僅體用兼賅,心手並顧而已。然必須悟徹哲學之原理,獲得科學之實用,則裨益無窮矣。總此三病,得能如法解除,便可順利邁進,了無阻滯矣。練好太極拳還必須具備三無畏精神:第一爲無畏喫苦、第二爲無畏喫虧、三爲無畏厲害。

故真能洞徹太極拳之原理者,便具有大無畏之精神。亦猶孟子所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善養吾浩然之氣。此亦老子所謂專氣致柔,又何厲害之可畏也。太極拳爲人生哲學之結晶者,以其精微而論,較習一切文藝之難,且有過之,決非一般武事可比。若問餘四十年之心得,卻只有十二字:曰,吞(引)天之氣、接(吸)地之力、壽人以柔。

惟此三語,在人生亦爲三才。吞天之氣,則位於上之顛頂泥丸宮一穴,可以增長其靈氣。在下爲地,接地之力,則足底心之湧泉要穴,可以增長其根力。中爲腹部之丹田要穴,在腰線間,得能專氣致柔,則腰若活潑潑地,則腎氣自足,壽能增加也。古人所謂行坐處臥,不離這個,是要以心行氣,相守于丹田。太極乃道也,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倘能篤而行之,決非等閒之運動可比。祛病延年,猶易事耳。太極拳以氣沉丹田爲主,本老氏專氣致柔,能嬰兒乎之說。其氣爲逆行,由督脈而上,透過尾閭、玉枕、泥丸,是爲河車倒運,通三關之法也。

故拳論所謂,尾閭中正神貫頂,是謂練精化氣,練氣化神,蓋由骨中行也。太極拳是爲尚氣之法,試舉拳論關乎氣者,曰:氣沉丹田;曰,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以及牽動往來氣貼背、氣宜直養而無害、氣宜鼓盪、氣若車輪、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氣遍周身不少滯、意氣君來骨肉臣、氣斂入骨等語。極其至者,爲專氣致柔之作用耳。氣沉丹田,丹田在臍下一寸三分,位於腹中,在臍與脊之間。與臍近,脊遠,約三與七之比。先之以意導引,沉氣要緩緩逐漸而下,不可太驟,太驟氣便浮起,其訣有四字:細長靜慢。既能嫺習,則隨時隨地。以心與氣相守丹田,則直養而無害矣,是謂意氣君來骨肉臣。

至此則築基工夫已悲,可以順序而進。第一,注意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宜鼓盪,氣若車輪。而後牽動往來氣貼背,進而求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於是氣遍周身不少滯矣。得其用時,則腹內松淨氣騰然。極其至者,氣沉入骨,斂入脊骨,得專氣致柔,若嬰兒之候矣。若言煉氣化神,則進而言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則無力,無氣則純剛。此一氣字,已是煉精化氣之氣,與氣血之氣,已又一間矣。至此時,則精氣之氣,又化神矣,而生神力,非氣力之力可比,是之謂純剛。無堅不摧,所謂技也進乎道矣。何止英雄所向無敵而已。故所謂內家拳者,乃基於黃老之哲理,關於養氣調息之功,則難言矣。太極拳乃氣化之道,乃自強自衛之術,而無一不合乎科學之原則,若舍此他求,則任何拳術與運動,皆未能逮其萬一也。

鄭曼青先生在《自修要略》一文中說:練功架時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兩句要論。尤須注意其根在腳,全身重量,只許放在一隻腳上,主宰於腰,不獨手與腳要隨腰轉動,自顛頂及踵與眼神,皆須隨腰轉動。故相傳所謂練太極拳不動手,即是謂手足不能自動,惟腰爲主。“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此二語不可忽視,頂頭倘有擺動,祕傳所謂,雖練三十年不得成功。然尾閭不得中正,神亦不能貫頂,頂頭懸者,正猶總其發若辮子,懸於樑上之意耳。“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如無虛實,即無陰陽,無陰陽,便非太極。如兩手必分陰陽,陰陽便是虛實,兩腳亦然。惟左手必與右腳相合,右手必與左腳相合。因系同一交叉神經故耳。

此爲左右上下手足之分虛實也。所謂“總此一虛實者”,即其根在腳,將全身重量必須放在一隻腳上。若兩腳同時用力,便是雙重。雙重即如少林拳馬步,此爲太極拳最忌之大病也。“周身節節貫串”,則氣可以通矣,氣通不獨於體有裨,於用亦大有益。發勁提放,尤賴節節貫串,方能達力學槓桿之作用。不然則枝枝節節,散漫而不能應心聽用矣。“氣宜鼓盪”,即以丹田之氣,與空氣相互鼓盪。陸地游泳一說,即以空氣比水而已。

漸漸覺往來回漩,卻有壓力,久之愈覺壓力甚大。此即所謂虛者實之。然若與有大力之人較手,則反視若與空氣相搏,此所謂實則虛之,能是,可得妙用無窮矣。“內固精神,外示安逸。”此得體用兼賅之妙。泰山崩於前,麋鹿興於左,可使色不變,目不瞬者,以其內固精神,而有不動心之修養。此即孟子所謂養吾浩然之氣之作用耳。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太極拳原爲十三式長拳,喻其動盪滔滔不絕也。動者必有主力,以致推動。如火車、汽車、電車然,是運之而後動也。動之餘力迴盪。易所謂剛柔相摩,八卦相蕩,亦猶動盪也。是以動餘必有其蕩,蕩之未定,復續之以動,週而復始,永無間斷。

故太極拳雖爲十三式,而謂爲長拳,其意在此。正猶長江大海之滔滔不絕。亦即易之所謂摩蕩之旨。此即天地陰陽之動盪,亦無已期耳。非謂功架之長短,倘功架增至萬式,猶區區耳,不足稱滔滔不絕也。此即喻其綿綿不斷而已。“心爲令”三字,乃太極拳唯一之要訣。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於以推動矣。然手足決不可自動,非待腰能便利從心之後,手足方得隨腰而動,是之謂“太極拳不動手”,且“足亦不自動”。故太極拳之動作,真所謂“牽動一發,則全身俱動”,學者其體驗之,自有得也。

鄭曼青宗師在《太極拳十三篇·別程序第十一》中說:“太極拳運動之大綱,有三。分天地人爲三階,人階爲舒筋活血之運動,地階爲開關達節之運動,天階爲知覺作用之運動。次目有九,每階下各系三級。一階一級,爲舒筋自肩至手指;二級自胯至湧泉;三級自尾閭至泥丸。二階一級爲氣沉丹田;二級爲氣達湧泉;三級爲氣達泥丸。三階一級爲聽勁;二級爲懂勁;三級爲階及神明。是謂三階九級。”階及神明,難言之矣。拳論終之曰: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則無力,無力則純剛,此言甚奇。氣能得化境,而進乎精神之作用。其所謂無力之力,神力也。目之所注,神之所到,氣亦隨之。氣能運身,不待動心,而神可以挾氣而行,是爲神力,亦可謂之神速。致積氣能載天地,更何論矣。神力神速,誠有雷電之意,存乎其間。此之謂階及神明。三階九級,此爲習太極拳之程序。學者不可邋等,要拾級而上,方能登峯造極,無難矣。鄭曼青宗師在《太極拳十三篇·明生克第十二》中說:“十三式,爲八門五步,即八卦五行也。棚履擠按採挒肘(掫)靠,即乾坤坎離巽震艮兌也。進退顧盼(盤)定,即金木水火土也。生克者,即相生相剋之理,與拳之體用互相爲證也。金,在技擊上指刀而言;木爲棍;水爲劍;火爲槍;土爲拳也。萬物皆由土生,是即謂刀棍劍槍皆由拳生也。

坎、水、離、火,此即棚履擠按,四正方也,亦即陽剛陰柔之道。此爲十三式之總手。採挒肘靠,四隅角也,四正四隅,合而爲伏羲先天八卦位。五行各有陰陽,陰陽虛實又互有變化而已,猶爲易得。惟變易不易之道殊爲難能,變易不易,爲十三式中之第一要義。所謂變易者,陰陽剛柔相互易,而生變化,十三式之相與摩蕩,而無一非變易也。至於不易,是十三式體用中惟一之定理。定理者,即猶中定之定力也。何爲中定定力?中即時中,定無常定,不失中定,是謂定力。《中庸》所謂不偏不倚,亦即中定之定理也。十三式之體用,各得一式矣,其用曰履,其體曰中定,如此而已。一陰一陽謂之道,是謂太極,此亦不易之定論。

鄭曼青宗師在《太極拳十三篇·述口訣第十三》中告知:澄甫先師曾親傳楊家太極不傳之祕有十二則。

一、松。要松,要松,要松淨,要全身鬆開。所謂柔腰百折若無骨,若無骨,只有筋耳,筋能鬆開,其餘尚有不松之理乎。

二、曰沉。如能松透,即是沉。沉即不浮,浮是病。體能沉已善矣。尤須加以氣沉,氣沉,則神凝,其用大矣。

三、曰分虛實。拳論所謂,處處總此一虛實,以右手與左腳相貫一線之勁。右腳與左手亦然。總之全身負擔,只許放在一隻腳上,如兩腳分擔,便是雙重,其轉變時,要注意尾閭與夾脊得中(中正對直),方爲不失中定,至要至要。此語非潛心領悟,不易得也。

四、曰虛領頂勁。即是頂勁虛靈耳,亦即所謂頂頭懸之意也。須於練功架時,將玉枕骨豎起,而神與氣,不期然而相遇於頂焉。

五、曰磨轉心不轉。磨轉者,即喻腰轉;心不轉者,乃氣沉丹田之中定也。此楊家家傳之口訣也,按此行功架,自覺功夫日見進境。

六、曰似拉鋸式之攬雀尾。即棚履擠按之推手也。此理在太極拳之推手上有二意:一曰,捨己從人。順其勢,可以得化勁與走勁之妙用。二曰,彼微動,己先動。此即彼欲用推力送來時,則我亦先之以拉力拉回。彼如以拉力拉去時,則我亦先之以推力送之去。按拉鋸之喻,其理可謂透徹之至,此真家傳妙訣。

七、曰我不是肉架子。汝爲什麼掛在我身上。此亦家傳口訣,用意深刻。

八、曰撥不倒。不倒翁,周身輕靈,其根在腳,非具有松沉兩種功夫,不易辦到。按不倒翁之重心,在乎下部一點。拳論所謂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如兩腳同時用力,一撥便倒無疑。周身稍有板滯,一撥便倒無疑。要之全身之勁,百分之百,沉於一只足心。其餘全身皆松淨,得能輕於鴻毛,便撥不倒矣。

九、曰能發勁。勁由於筋,力由於骨,故柔的活的有彈性的是勁。何爲發勁,放箭似的。發勁要法有二:一曰,要得機得勢;二曰,要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然得機得勢,最難領略,餘以拉鋸式之作用中,確是有機有勢存乎其間。因彼之慾進欲退,我先知之,是爲得機;彼既進既退,受制於我,是爲得勢。腳腿腰能完整一氣,一則是力聚,可以致遠;一則身不散亂,方可命中。發勁之妙用,盡於此矣。

十、曰搬架子。要平正均勻。此四字最爲平淡,卻極難能。平正方能安舒,可以支撐八面。均勻方能貫串,而無斷續處也。

十一、曰須認真。打手歌曰:棚履擠按須認真。若認不真,便都成了假的。棚不要棚倒人家身上去,履不要履到自己身上來,此是真的。按與擠,皆要蓄其勁,不可失卻中定,此是真的。此真家傳祕訣,學者其由此體驗之,便可得其尺寸,則不復失中定矣,至要至要。

十二、曰四兩撥千斤。牽之之法。譬如牛重千斤,穿鼻之繩,不過四兩。以四兩之繩,牽千斤之牛,左右如意。其欲奔馳不可得也。蓋牽者,牽其鼻準,若牽其角、其腿,不行也。是牽以其道,以其處也。然則牛可以四兩之繩牽之。人有靈性,其欲以千斤之力攻人時,其來有方向。譬如對直而來,則我以四兩之勁,牽其手之末,順其勢而斜出之,此之謂牽。因牽動之後,彼之力已落空,則此時以勁撥之,未有不擲出尋丈之外者。然牽之之勁,只要四兩足矣。撥之之勁,酌用在我耳。然牽之之勁,不可過重。重則彼知之,可以變化脫逃也。或則藉牽之勁,換其所向,得以襲擊之也。否則彼知我牽之,便蓄其力而不前,蓄其力,其勢已退挫,可即因其退挫,便舍牽之之勁,而反爲發放,則彼未有不應手而倒。此反撥也。以上種種,皆澄甫先師口授指點之傳於曼青者,不敢自祕,願廣其流傳,有緣此道者得之,幸甚幸甚!

鄭曼青宗師最得意的門生、黃氏太極拳創始人、世界太極拳泰斗黃性賢大師說得好:我的教學方法與衆不同,就是道爲本、技爲末,重科學,重質量。一個學拳的人,先要學會做人,然後纔是學打拳,學太極拳更是如此。進入了太極之門,大家就不分貴賤,不分階級,不分貧富,不分高低,一律平等了。大家要尊師重道,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和諧相交,真誠相見。做人的道理很重要。不懂得做人的人,就不配學太極拳。學做人比學功夫重要百倍。所以太極拳道是從靜心、悟道和修身、養性練起。

學太極拳應該先研究太極原理,把原理擺在功架之上下功夫。學太極拳並無捷徑可走,必須按部就班從基礎學起,循序漸進。就像求學一樣,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再到研究班,絕不能跳班越級。學太極拳,不貪多,不求速。貪多嚼不爛,欲速則則不達。打好基礎最要緊,否則將會弄巧反拙。要知道,學拳難,成拳更難。學太極拳要不怕喫苦,能喫苦才能紮好根,根穩了就一通百通。

學太極拳要有信心、恆心和虛心。有信心纔會有決心;有恆心纔不會中途而廢;有虛心才能誠心求教,拳藝纔會精益求進。太極拳不是武術,是哲學、力學、物理學。所以學太極拳要從多方面入手。要從練心、練意、練氣、練理開始,然後才練技。即使練技,也要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全身鬆開,不帶絲毫拙勁;一投足,一舉手,處處都要表現出輕鬆、柔和、高雅的姿態。因此太極拳不僅是拳術,也是藝術。

松身“五法”是黃性賢大師數十年練拳經驗的結晶,是練太極拳架的基礎。“松身五法”是根據太極原理和綜合太極拳基本動作而創立的。它通過轉腰松胯、合氣松身、擺臂松肩、彎腰松筋、坐腿松膝的“五松”,來解決學習太極拳最難解決的 “松”與“柔”的問題。而“松”、“柔”正是太極拳的要害與關鍵。因此,“松身五法”是進入太極拳殿堂的“敲門磚”;是學練太極拳的基礎,也是易學有效的健身運動與防身術。其中包含了鄭子(曼青)太極拳的每個招式,是學習太極拳最基本的功夫。還有“六法”——牀上運動的六種方法、“七動”——推手中的內避與粘貼的七個動作。這“三件功夫、六個字”,足夠苦練終生,受用一世;練拳架可以輕而易舉,練推手也可以駕輕就熟了。

太極分兩儀,兩儀生四象。萬物衆生,無一不是從太極而來,自太極而去的。太極就像一個圓球,太極是圓的,圓的東西沒有角,也沒有手。唯其如此,所以不論滾到什麼地方,也不會傷到球體。太極不動手,動手就不是太極,就是對圓的涵義說的。太極拳是包含了力學、物理學、太空學等各門學問的。

太極拳無論是靜是動,都有它的特定不變的法則,比如一動全動,一靜全靜,借力打力,借勁制勁,一身是手實非手,一身是勁實非勁等等。它與人對壘靠的是懂勁、聽勁,對手還未出手,就知道他要打什麼部位,從而加以化解,並且藉着對方的勁道,使用招式,將對手製服。這當然要靠精湛高明的太極功夫,不是說一學了太極拳便可以達到這樣的地步。比如,種樹需要紮根。根只紮了三寸深,風一吹便倒了;如果是紮了三尺深,那麼再大的風也吹不倒。所以學太極拳要學到家,不能只學了皮毛。學練之中,要強調腳跟要穩,氣發丹田,向下扎穩根;然後,順着腰胯而上,由意使臂、由意使手、使腕、使指,到了這時,你的身便如佛寺裏若大的圓鍾蓋地,穩若泰山了。

中國太極拳不但是一門武術,而且是一門精深的哲學。它注重內功修煉,強調人格道德修養。當年我拜在鄭曼青老師門下,單是“道”字,鄭師就爲我講了三個月。以我自己數十年練功和傳藝的體會,我認爲“道”是太極功夫中的功夫,學“道”就是學拳理、學拳德、學做人。因此學習太極拳,既有修身養性、健身長壽的功效,又有涵養道德、培育情操、提高學問的作用,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鄭師一再強調學拳必須“誠”與“信”。中國有句古話,叫“不誠無物,信而有徵”是至理名言。有了誠心和信心,才能學有所成。太極拳以“意”和“松”爲主旨,如果沒有誠心和信心作爲思想根基,練拳中就會意不貫一,半信半疑,松而不透,學而無功,結果學了個半軟半硬的工夫,毫無用處。

學習太極拳必須掌握按部就班、明理達意、默識揣摩等學拳方法。對榮譽不得自誇,對本事不可炫耀,千萬要記住,“滿招損,謙受益”的古訓。太極拳的主旨是:太極無極,太極拳道是一項涵蓋寰宇的無窮無盡的事業;人生有限,拳道無涯,必須一代一代地繼承下去,發揚光大,希望太極拳人同心協力,取長補短,讓太極拳道在全世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使普天之下的百姓心身健康,促全球社會和平進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