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機構抱團瓦解?數據告訴你真相。2元以下股票數量井噴,最慘已跌超97%,市值只剩渣 來源:數據寶

機構抱團切換至低估值板塊,低價股數量井噴,2元以下股票數量創歷史新高。

開年後的兩週時間,滬深兩市成交額持續10天破萬億。與去年底相比,成交活躍度大幅提升。數據寶統計顯示,1月以來A股日均成交額達到1.16萬億,是近一年來單月次高水平,較去年12月環比增長43%。成交火爆的背後,板塊輪換正在悄然進行。

機構抱團板塊切換

低估值板塊成避風港

部分機構抱團明顯的白酒、光伏、新能源車、鋰電池等板塊出現回撤。光伏概念股京運通、中來股份、福萊特、邁爲股份等近5日累計跌超10%,期間跌幅超10%的還有鋰電池概念股贏合科技、星源材質、欣旺達、奧克股份、寒銳鈷業等,白酒股老白乾酒金種子酒、伊力特、金徽酒、洋河股份等。

熱門板塊的大幅調整引發市場擔憂。有投資者表示,市場中估值與盈利增速的背離正迅速拉大,機構抱團有瓦解可能。也有投資者認爲,抱團共識仍在,主力開始分化,會進入不同的板塊。

從本週行業漲跌幅來看,可窺見機構抱團板塊的切換跡象。

數據顯示,國防軍工、電氣設備、有色金屬、食品飲料等前期大熱的機構抱團板塊跌幅均超過5%。銀行、電子、建築裝飾、通信等行業指數5日漲幅超過1%,其中低估值的代表銀行板塊大漲5.32%穩居榜首,近5日該行業累計獲得主力資金淨流入86.45億元,是唯一一個獲主力淨流入的行業。

國金證券近日研究稱,機構抱團的板塊景氣仍處在上行階段,短期內行業邏輯難以證僞。後續打破當前機構抱團的催化因素或來自於其他板塊的景氣超預期。但抱團板塊相對大盤的估值仍未到極端泡沫化程度,如果只依賴估值性價比這一因素,抱團鬆動的過程或相對波折。

事實上,機構抱團即便有鬆動的情況存在,市場表現依然側面反映出,資金對機構抱團類股票尤其是頭部公司的青睞。

數據寶統計顯示,2020年底市值越高的股票在今年表現明顯更佳。市值不足10億的股票1月以來平均跌幅達到9.18%,市值在10億至50億之間的股票期間平均跌幅爲6.42%。

越往上,市值在300億至1000億之間的股票1月以來整體呈現上漲狀態,市值1000億以上的股票平均漲幅最高,達到5.57%。滬指1月以來也呈現上漲狀態,累計漲幅2.69%,這正是機構抱團的頭部公司推升大盤指數穩健上揚的結果。

2元以下股票數量創歷史新高

高價股和低價股數量的變化也體現了上述結構變化。截止1月15日,滬深兩市百元股(按不復權計算)數量達到150只,與每年底百元股數量相比,已創歷史新高。2元以下的股票數量攀升至96只,創歷史最高規模,其中13股最新收盤價不足1元。

退市剛泰當前股價最低,最新收盤價0.24元/股。公司昨晚發佈公告稱,截至1月15日已交易7個交易日,剩餘23個交易日,上交所將在退市整理期屆滿後5個交易日內對公司股票予以摘牌,公司股票終止上市。

*ST天夏最新收盤價0.55元/股,處於第二低位置。1月13日當天該股創下歷史新低,較歷史高點已回撤98.04%,A股市值僅剩6億元。公司股票已連續20個交易日(2020年12 月16 日-2021年1月13 日)收盤價均低於股票面值(即1元),根據深交所有關規定,公司股票可能將被終止上市。

業內分析認爲,隨着註冊制的推行與退市制度的日益完善,以低價和低市值爲主的“殼資源”的價值將會大幅貶值甚至消失,此前一度盛行的“炒殼”現象會進一步得到遏制。滬深交易所去年底發佈的退市新規,新增了“連續20個交易日在本所的每日股票收盤總市值均低於人民幣3億元”的退市情形。

上述2元以下的股票中,不含暫停上市和退市整理期的股票,有18股A股市值不足10億元,其中*ST成城、*ST長城市值在3億元至4億元之間,距離3億元的市值紅線近在咫尺。市值最低的*ST成城僅3.26億元,與歷史高點相比回撤幅度達到97.52%。

從業績預告情況來看,這18股中,*ST長動、*ST成城、*ST環球等預計2020年爲續虧狀態,*ST榮華預計扭虧爲盈,ST摩登預計淨利潤爲虧損600萬元至盈利600萬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