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人中,紀曉嵐敏而好學,才華橫溢,與袁枚有“南袁北紀”之說,又長年身居魏闕高位,在學術盛行的“乾嘉時期”,儼然文壇泰斗人物。

其奉旨編纂的《四庫全書》,既囊有前朝歷代典籍,亦有對經史諸說的學術總結,堪稱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而所寫的《閱微草堂筆記》文筆質樸簡淡,也享有盛譽,與《紅樓夢》、《聊齋志異》並行海內,風靡其時。

大多數人知道紀曉嵐,或緣於熱播的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劇中,他書提文淵閣,揮毫翰林院,鬥和坤戲皇上,談笑間主編《四庫全書》,又能言善辯,嫉惡如仇,留下了千古絕唱,觀衆亦是大呼過癮。

▲《鐵齒銅牙紀曉嵐》,劇照

不過,史載紀曉嵐“貌寢短視”,又其好友朱珪曾有詩云“河間宗伯奼,口吃善著書”,可見他不僅相貌醜陋、近視眼,還有口吃。此外,亦有載其另有三大不良嗜好,即“抽菸”、“喫肉”和“女色”。

自古文人好風流,關於紀曉嵐喜近“女色”,採蘅之《蟲鳴漫錄》有載“紀文達公自言乃野怪轉身,以肉爲飯,無粒米入口,日御數女。五鼓如朝一次,歸寓一次,午間一次,薄暮一次,臨臥一次。不可缺者。”顯然“日御數女”的好色之徒與劇中伸張正義的“偉光正”形象也是大相徑庭。

那麼,真實的紀曉嵐到底如何呢?

▲《鐵齒銅牙紀曉嵐》,劇照

在野史傳說中,紀曉嵐出生時,耳垂有穿痕,腳白而尖,狀若纏足,像極了火精,兩三歲時,幾個身穿綵衣、佩戴金釧的泥娃娃還經常陪他玩耍,可謂天生異象。其門人梁章鉅在《歸田瑣記》中,也說座師紀曉嵐,乃靈物轉世。

而紀曉嵐自著的《閱微草堂筆記》中,亦載有類此怪力亂神之說。如其不惑之年任福建學政時,試院裏唐柏的樹梢上夜現兩位紅衣人,向他拱手作揖,後又漸漸消失等等。

按這些屢屢所言的離奇經歷,無不言及紀曉嵐“火精轉世”之註定非同尋常。不過,如此奇遇頻頻的文壇巨儒,其長相此前所見卻僅有葉衍蘭、葉恭綽祖孫共同編寫的《清代學者像傳》中有摹寫,令欲一窺“奇人”之究竟者,莫不悵悵。

▲紀曉嵐(1724-1805),圖自葉衍蘭、葉恭綽《清代學者像傳》

紀昀(1724-1805),字曉嵐,別字春帆,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孤石老人,清朝直隸獻縣(今河北省獻縣)人。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太子少保。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著有《閱微草堂筆記》。

《像傳》中,紀曉嵐呈耋耄老者狀,清瘦嘬腮,留有短鬚,抿嘴淺笑,神情頗是祥和,又似飽經風霜,左手執書卷,一襲長衫,甚是儒雅通達之態。

葉衍蘭與紀曉嵐並非同一時代人物,因此,此像當爲摹寫自紀曉嵐其他畫像,具體何作,今無無從考證。

考《紀曉嵐年譜》可知,沈朗、董邦達曾爲紀曉嵐合繪《幽篁獨坐圖》,沈朗作《桐陰觀弈圖》、董邦達作《秋林覓句圖》,此三作中,或應皆載有紀曉嵐畫像。

其中,董邦達作《秋林覓句圖》及沈朗作《桐陰觀弈圖》是否傳世,暫不可知。而沈朗作《幽篁獨坐圖》,今則現身於中貿聖佳2021迎春拍賣會,爲迄今可考唯一一件繪有紀曉嵐畫像的畫作,併爲其所珍愛,載於其文集、年譜及其他清人筆記中,甚是難得。

▲沈朗(清)、董邦達(1699-1769)合作 紀曉嵐幽篁獨坐圖

立軸 設色絹本

68×42cm

題識:1.錢塘沈朗寫。2.己卯(1759年)新秋,爲曉嵐年兄補竹石。東山董邦達。

鈐印:雲浦(白)、沈朗(白)、東山(白)、是達也(白)、非聞也(白)(參見《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第1301頁,第11、23、17印)

著錄:

1.《紀文達公遺集》卷十,清刻本,嘉慶十七年(1812年)。

2.《紀曉嵐年譜》第30、58頁,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

3.《紀曉嵐文集》第499頁,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4.《雪橋詩話》,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

說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錢塘畫師沈朗爲紀昀寫三十六歲像,紀昀老師董邦達爲補竹石,助成全幅。是幅紀昀一直寶愛,有詩作被記敘在自己的詩集當中,並被收入文集、年譜以及其他清人筆記當中。

此作《幽篁獨坐圖》爲沈朗、董邦達合繪,據題識“錢塘沈朗寫”、“己卯(1759年)新秋,爲曉嵐年兄補竹石。東山董邦達。”可知,當爲沈朗繪畫像,董邦達補繪竹石。

▲沈朗 款識

▲董邦達 款識

關於“沈朗”,畫史記載寥寥。據“老幻庵:《紀曉嵐幽篁獨坐圖》小考”文中,《紀曉嵐年譜》有載:

1、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年):秋,錢塘沈生爲寫照,董邦達爲補《幽篁獨坐圖》;公父(紀曉嵐之父紀容舒)自雲南歸裏,與同裏同年戈素庵翁(戈錦),各以視之來京師,錢塘沈君朗畫《二老比肩圖》二幀,素庵作記,嗣君芥舟編修(濤)書之裝卷,各藏其一。圖即成於是年也。

2、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年):五月,紀偶然檢視從前錢塘沈朗所作《桐陰觀弈圖》,……爲之序曰:壬午(1762年)七月,屬沈雲浦作桐陰觀弈圖,意謂不預其勝負而已,猶有勝負者存也。……尤悟並勝負亦幻象,癸丑五月,偶然檢視,題此二詩。然半山能言之而能行,予則僅能知之耳。因附識以志予愧。

可知,在己卯(1759年)、壬午(1762年)七月,沈朗分別爲紀曉嵐繪《幽篁獨坐圖》、《桐陰觀弈圖》等,而此後紀曉嵐除賦詩懷思畫作,慨嘆過往外,並無其他記載。亦在己卯(1759年),沈朗爲紀曉嵐父親紀容舒及戈錦繪《二老比肩圖》。

又紀曉嵐稱之“錢塘沈生”、“沈雲浦”等,可作二解,其一沈朗年紀相較於紀曉嵐,應更爲年輕。己卯(1759年)時,紀曉嵐36歲,如此則可推測沈朗年紀應在30歲左右。其二,沈朗應無功名在身,爲一介布衣。此外,可知其字雲浦,錢塘人。

▲沈朗(清)、董邦達(1699-1769)合作 紀曉嵐幽篁獨坐圖,局部

查閱雅昌歷年拍賣記錄,1997年北京瀚海拍賣秋拍中,另有沈朗作《詠桂圖》,亦是作於己卯(1759年),此卷其爲“西銘”所繪,卷後有蔣溥、哈靖阿、沈德潛、鄒一桂、王鳴盛、王文治等二十六家題跋。

筆者考“西銘”,或應爲覺羅西銘(?-1787年),又稱西銘,清朝政治人物。乾隆年間,擔任工部員外郎。乾隆十四年,任河南彰德府知府。乾隆三十七年,任工部製造庫司庫。乾隆五十年,升任西寧將軍。

▲沈朗(清)詠桂圖

由此可見,年輕的沈朗,已是畫藝精湛,譽滿京城,且往來無白丁,爲諸多權貴名流繪製畫像,而且可考己卯(1759年)最多。

又據“老幻庵”考,己卯(1759年),沈朗爲紀容舒及戈錦所繪《二老比肩圖》,今藏於河北省博物館。此卷有戈錦題記,卷後另有翁方綱長跋,詳盡記錄了在這一年戈錦與紀容舒相聚京師的情況,並在錢維城寓居處綠雲書屋聚會時,沈朗爲其繪製此圖,並繪兩卷,戈與紀各存一卷。《中國古代書畫圖目》有載此圖。

▲沈朗(清)二老比肩圖,今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舊時,文人名流雅集時,常請有畫師繪像,以存盛景,沈朗爲紀曉嵐、紀容舒、戈錦以及覺羅西銘作小像,或即是如此。

而紀曉嵐對於沈朗所作《幽篁獨坐圖》、《桐陰觀弈圖》尤爲珍愛。如壬午(1762年)七月作《桐陰觀弈圖》,乾隆五十一年(1786),紀曉嵐自題《桐蔭觀弈圖》,詩云“不斷丁丁落子聲,紋楸終日幾輸贏。道人閒坐桐蔭看,一笑涼風木末生。”時隔24年。

又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紀曉嵐再題《桐蔭觀弈圖》,詩云“桐蔭觀弈偶傳神,已悵流光近四旬,今日鬢鬢頭欲白,畫中又是少年人,一枰何處有成虧,世事如棋老漸知,畫裏兒童會長大,可能早解半山詩。”時隔31年。

可見,紀曉嵐除對於沈朗畫藝的讚歎外,如“今日鬢鬢頭欲白,畫中又是少年人”,更是對世事變遷,時光流逝的感懷至深,如“畫裏兒童會長大,可能早解半山詩”。

而相較於《桐蔭觀弈圖》,紀曉嵐對於《幽篁獨坐圖》,最是感觸諸多,此與窺知其宦海之最大挫折有關。

▲沈朗(清)、董邦達(1699-1769)合作 紀曉嵐幽篁獨坐圖,局部

關於此《幽篁獨坐圖》,《紀昀評傳》P58頁有載,紀曉嵐曾作長詩《己卯秋,錢塘沈生寫餘照,先師董文恪公爲補《幽篁獨坐圖》,今四十年矣!偶取展觀感懷今昔,因題長句》以紀之,詩云:

“我家京國四十年,俗情入骨醫難痊。堂多隙地居無竹,此君未省曾周旋。先生此畫竟何意,忽然置我幽篁間。當時稽首問所以,淋漓潑墨笑不言。毋乃怪我趨營猛,諷我宴坐娛林泉。拈花微旨雖默解,拂衣未忍猶留連。人生快意果有失,一蹶萬里隨戎旃。孤城獨上望大漠,泱漭沙氣黃無邊。慨然念此畫中景,有如飄渺三神仙。枯魚書札寄魴鱮,風波一失何時還。玉門誰料竟生入,鳴珂又許趨仙班。歸來展卷如再生,羊公重認黃金環。少年意氣已蕭索,傷禽寧望高飛翻。但思臣罪當廢棄,驂鸞忽躡蓬萊巔。友朋知己尚必報,況乃聖主恩如天。文章雖愧日荒落,江淹才盡非從前。石渠天祿勤校錄,尚冀勉滌平生愆。以此躊蹶未能去,故人空寄歸來篇。湖州妙跡掛素壁,風枝露葉橫蒼煙。彈琴長嘯懸明月,相從但恐終無緣。畫雖似我我非畫,對之仍作他人觀。盤陀石上者誰子,杳然相望如神仙。”

此詩,洋洋大觀,如詩中所言“但思臣罪當廢棄,驂鸞忽躡蓬萊巔”紀曉嵐感慨仕途宦海多有浮沉,又“友朋知己尚必報,況乃聖主恩如天”幸得天恩浩蕩,“石渠天祿勤校錄,尚冀勉滌平生愆”從此專心校錄“石渠天祿”等,也向往歸隱的“幽篁神仙”生活。詩中“石渠天祿”所指並非《石渠寶笈》、《天祿琳琅》,應代指《四庫全書》。

▲沈朗(清)、董邦達(1699-1769)合作 紀曉嵐幽篁獨坐圖

查《紀曉嵐文集》,其題畫詩不乏,然如此長詩,則屬僅見。而詩中紀曉嵐感慨的仕途挫折,即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年),乾隆下令徹查兩淮鹽引案。

兩淮鹽引案,涉及幾任兩淮鹽政及衆多鹽商。官商勾結,侵吞稅銀千萬兩之多,連續舞弊達數年之久,上下相欺,貪利成風。彼時,兩淮鹽運使盧見曾爲紀曉嵐親家,其長女嫁盧見曾之孫盧蔭文。鹽引案發,紀曉嵐因漏言獲譴,戍邊烏魯木齊。

從紀曉嵐七月二十七日被定罪戍邊。八月動身前往烏魯木齊。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年)十二月,“高宗下諭釋還。”直至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年)六月其纔回到京師,前後歷時近三年,可謂嚐盡人間苦楚,世態炎涼。

因此,其所題長詩中,亦言“先生此畫竟何意,忽然置我幽篁間”,即是如果隱居山野,就不會有此磨難。

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也有這樣一段劇情,其中紀曉嵐給親家盧見曾寄過去一包鹽和茶葉,包在信封中,隱藏傳遞的消息爲“鹽引虧空,立案偵查(茶)”。

▲沈朗(清)、董邦達(1699-1769)合作 紀曉嵐幽篁獨坐圖,局部

此《幽篁獨坐圖》中,董邦達題識“己卯(1759年)新秋,爲曉嵐年兄補竹石。東山董邦達”,其中,董邦達爲紀曉嵐老師。

董邦達(1696-1769),清代官員、書畫家。字孚存、爭存,號東山、非聞,浙江富陽人。雍正十一年進士,乾隆二年授編修,官終禮部尚書,諡文恪。好書、畫,篆、隸得古法,山水取法元人,善用枯筆。其風格在婁東、虞山派之間。與董源、董其昌並稱“三董”。

▲錢維城繪董邦達畫作

董邦達既是朝廷重臣,也極善作畫,尤其以山水畫聞名。其畫風遠師“元四家”,近學“清初四王”,所作畫作水墨疏淡,設色淡雅,用筆輕柔,皴法松秀,文人情趣極濃。乾隆皇帝甚爲欣賞其畫藝,故其流傳衆多的作品中,有一部分是屬於“臣字款”的畫幅,即專門爲乾隆所作。

其長子董誥亦是名畫家,著名畫家錢維城也曾師從於他。而紀曉嵐也是董邦達門生。

乾隆三年(1738),紀曉嵐15歲,《紀文達公遺集》卷十五《怡軒老人傳》有云:“迨昀漸長,先大夫已官戶曹,簿書有程,不復能自訓課,遂遣昀受業於東山董先生。”《書陸青來中丞家書後》亦載:“乾隆戊午,餘與陳光祿楓厓讀書董文恪公家。.......”李宗昉《紀文達公傳略》也說“十五歲,受經於富陽董文恪公”。

從乾隆三年始,到乾隆十二年紀曉嵐鄉試奪得解元,九年絳帳,董邦達和紀曉嵐的師生緣份便暫告一段落,但二人的師生情誼卻是長存,又此後同朝爲官,感情至篤,可謂亦師亦友典範,故題識中其稱紀曉嵐爲“年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