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真要點:大豆中的異黃酮更大的作用在於拮抗雌激素,抑制部分癌症相關酶活性,反而可以降低人體血液雌激素水平,具有預防乳腺癌的作用。

審閱者: 柳光宇(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早餐攤上熱氣騰騰的豆漿、一碗白嫩滑爽的豆腐腦、麻辣嫩鮮的麻婆豆腐,還有千張、百葉結、腐竹、素雞……得了乳腺癌,真的要跟這些美食說再見了嗎?答案:當然不需要!

一、大豆會增加乳腺癌風險?

誤解太深了……

我們都知道過量雌激素是女性乳腺癌高發的重要原因。而大豆製品中含有大量的大豆異黃酮,它的分子結構與雌激素很相似。

所以有很多患者就擔心長期食用豆製品會使體內的雌激素水平升高,促進乳腺增生,最終誘發乳腺癌,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不是的,適當食用大豆及其製品,是不會誘發乳腺癌的!

大豆異黃酮真的很委屈。它雖然和人體內源性的雌激素化學結構非常相似,但是它是來源於植物的啊!

跟人體內的雌激素,可以說完全不是一碼事。大豆異黃酮作爲“雌激素”,活性只有內源雌激素的十萬分之一。

並且,當人體內雌激素過高時,大豆異黃酮還會發揮降低雌激素效應的作用。

事實上,和雌激素樣作用相比,異黃酮更大的作用在於拮抗雌激素,抑制部分癌症相關酶活性,反而可以降低人體血液雌激素水平,具有預防乳腺癌的作用[1]。

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攝入更多豆製品的亞洲人羣乳腺癌發病率更低。一項針對亞洲女性的研究報道,從青春期開始攝入較多的豆製品可以減少30%的乳腺癌風險。

此外,豆製品還富含優質植物蛋白、膳食纖維和不飽和脂肪酸,在日常飲食中增加大豆及豆製品攝入,做到均衡飲食,對所有人羣健康都是有益的。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我們每天攝入大豆及堅果類25-35克,大豆(以幹豆量計)25克也就是半兩左右,每週可以用各種豆製品輪換着做菜食用,比如豆腐絲涼拌,豆漿魚湯、豆乾、腐竹炒菜等,既滿足了營養需求又變換了口味。

所以適當攝入大豆及其製品,不僅不會增加癌症風險,還能帶來很多健康好處,尤其是更年期女性,每天都要喫一些。

女性,每天都要喫一些。

二、大豆攝入還能降低乳腺癌復發風險

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攝入更多豆製品的亞洲人羣乳腺癌發病率更低。一項針對亞洲女性的研究報道,從青春期開始攝入較多的豆製品可以減少30%的乳腺癌風險。

一項研究對超過5000 名乳腺癌患者進行了7年隨訪結果表明大豆及異黃酮類物質的攝入可以降低乳腺癌患者死亡率以及癌症複發率。

一項納入了上海市5000例乳腺癌患者的研究顯示,大豆蛋白質最高攝入組乳腺癌死亡風險降低29%,復發風險降低32%[1]。

中美聯合研究的結果顯示,大豆攝入能降低25%的乳腺癌復發風險,對雌激素受體陰性的患者保護作用更明顯[2]。

三、食用豆製品可以預防乳腺癌、改善乳腺癌患者預後

正常攝入豆製品是不會影響體內雌激素水平,也不會增加乳腺癌風險。相反,食用豆製品對於預防乳腺癌、改善乳腺癌患者預後還有積極作用。

此外,豆製品還富含優質植物蛋白、膳食纖維和不飽和脂肪酸,在日常飲食中增加大豆及豆製品攝入,做到均衡飲食,對所有人羣健康都是有益的。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我們每天攝入大豆及堅果類25-35克,大豆(以幹豆量計)25克也就是半兩左右,每週可以用各種豆製品輪換着做菜食用,比如豆腐絲涼拌,豆漿魚湯、豆乾、腐竹炒菜等,既滿足了營養需求又變換了口味,適量攝入豆製品是安全的。

四、注意,這些豆製品要當心!

但是,由於缺乏研究證據,不推薦乳腺癌患者服用含有大豆異黃酮的保健品以降低復發風險。還有些豆製品因爲製作方法就變得不那麼健康了:如炸豆泡、油豆皮、腐乳、黃豆醬、各種小包裝滷味豆製品小零食等,這些雖然也是豆製品,但因爲加入了大量的油鹽糖以及其他添加劑,經常喫反而會對健康不利。

同時豆類食物嘌呤含量相對較高,痛風患者慎食。如果出現消化不良、胃痛、脹氣等症狀,要避免豆類製品。

敲黑板劃重點:

食用豆製品可以改善乳腺癌患者預後;

正常攝入豆製品不會影響體內就雌激素水平;

豆製品雖好,加工方式需健康。

參考文獻:

[1] Shu XO et al. Soy food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survival[J]. JAMA, 2009, 302(22): 2437-2443

[2] Nechuta SJ et al. Soy food intake after diagnosis of breast cancer and survival: an indepth analysis of combined evidence from cohort studies of US and Chinese wowen[J].Am J Clin Nutr,2012, 96(1): 123-132.

*本文內容爲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爲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索並關注公衆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