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北京抗癌協會2021年早癌篩查規範化研討會暨《中國高發癌症早期篩查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新聞發佈會在線上舉行。會上,北京抗癌協會理事長、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教授表示:早癌篩查需要科學規範與嚴格管理,而本《指南》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早癌篩查共識與規範,對國內大衆防治癌症有着重要指導意義。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杜鵬教授介紹 ,近年來,北京抗癌協會成立了自己的早癌篩查基地,培養了一個專業的早癌篩查團隊,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在諸多專家們的共同努力下,肺部腫瘤、胃腸腫瘤、食道腫瘤、泌尿系腫瘤、肝膽腫瘤、婦科腫瘤等十大瘤種的早癌篩查有了權威的指南,中國癌症防治水平將邁上新高度。同時,第一家“北京抗癌協會—早癌篩查基地”在北京京西腫瘤醫院落地。

據瞭解,針對惡性腫瘤的早期篩查,我國一直缺乏全面的、權威的指南和共識。按照《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的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癌症5年生存率分別提高到43.3%和46.6%。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黨委書記、淋巴腫瘤內科主任朱軍教授在發佈會上指出: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十多年來5年生存率總體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這個基本目標,但是從全國範圍來看,要達到這個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全社會的重視。不僅僅是對羣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的普及,更重要的是,整體提升腫瘤專科醫護人員的診治規範化水平。”

發佈會上,北京抗癌協會早癌篩查專業委員會的專家們分別對《中國高發癌症早期篩查指南》中各個癌種的篩查指南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和解讀。

北大腫瘤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虞巍談到,我國是肝癌大國,年發病率達37萬,建議乙肝、丙肝患者及長期酗酒者等高危人羣,都應每半年進行一次早期篩查,篩查內容包括肝臟超聲、甲胎蛋白檢查等,而健康人羣每年也應定期早期篩查。

北京腫瘤醫院婦瘤科主任醫師鄭虹在分享美國癌症協會(ACS)新發布的2020宮頸癌指南時談到,HPV獨立檢測被放到了一個重要位置,當然傳統的“TCT+HPV”篩查也很重要,而新指南對篩查年齡進行了修改,從21歲延遲到25歲,因爲25歲以前的患病率非常低。鄭虹還談到,即便注射了宮頸癌疫苗,也不是一勞永逸,注射者與普通人羣一樣,要定期進行早癌篩查。

與此同時,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消化腫瘤內科主任沈琳教授在發佈會上分享了題爲“胃腸道早癌篩查的現狀和未來”的主題報告。沈琳教授指出:“全球範圍內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明顯提升,在我國胃癌和結直腸癌均爲高發癌種。目前我國胃癌和結直腸癌的5年生存率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究其原因,在於我國胃癌和結直腸癌的早期診斷率相比發達國家低了很多。目前針對結直腸癌,除了常規的內鏡檢查以外,已有新的篩查手段,可以通過對人體糞便中的生物標誌物進行檢測,早期精準地發現腸道病變。這種新型糞便多靶點FIT-DNA檢測方法已獲得我國首個且目前唯一的癌症早期篩查許可證,可應用於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羣的篩查。希望各個癌種都能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簡便易行的篩查手段,建立起癌症的早診早治體系。”

此外,北京抗癌協會早癌篩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徐旭女士表示:《推進實施健康中國行動2020年工作計劃》中提出了15項癌症防治行的重點舉措和任務,其中腫瘤早診早治的規範是重中之重,社會資源要更多的參與到早期腫瘤防治科普工作中來,並推動早診早治在專業領域的規範化進程。

【記者】李劼

【作者】 李劼

健康生活圈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