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3月,鑑於朝鮮戰場的形勢,我國決定從二野抽調部隊組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兵團,同時將第一批入朝作戰的第50軍、66軍撤回國內進行修整。陳賡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王近山任副司令員,杜義德任副政治委員,王蘊瑞任參謀長,劉有光任政治部主任,副參謀長李懋之,政治部副主任李冠元。

3月18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開始入朝,司令員陳賡因病未能馬上到職,同年6月任志願軍第二副司令員兼第3兵團司令員、政治委員。后王近山、許世友先後任司令員,杜義德任政治委員,曾紹山爲副司令員。

陳賡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許世友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王近山、杜義德、曾紹山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王蘊瑞、劉有光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李懋之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年晉升爲少將。李冠元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

第三兵團入朝先後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和上甘嶺戰役、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

第3兵團下轄第12、第15、第60軍。

第12軍,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2軍改編而成。軍長曾紹山(後蕭永銀),政治委員李震。政治部主任李開湘,副參謀長賀光華。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1951年秋季局部戰術反擊作戰、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和上甘嶺戰役、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

曾紹山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蕭永銀、李震、李開湘、賀光華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第12軍下轄第31、第34、第35師。第31師師長兼政治委員趙蘭田,副政治委員劉瑄。第34師師長尤太忠,政治委員羅洪標。第35師師長李德生,政治委員劉昌。

趙蘭田、尤太忠、劉昌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劉瑄、羅洪標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李德生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第15軍,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改編而成。軍長秦基偉,政治委員谷景生,副軍長周發田,參謀長張蘊鈺,政治部主任車敏樵。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和上甘嶺戰役、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

秦基偉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谷景生、周發田、車敏樵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張蘊鈺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第15軍下轄第29、第44、第45師。

第29師師長張顯揚,政治委員王新。第44師師長兼政委向守志。第45師師長崔建功,政治委員聶濟峯。

張顯揚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王新、聶濟峯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向守志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崔建功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第60軍,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0軍改編而成。軍長韋傑(後張祖諒),政治委員袁子欽,副軍長查玉升,參謀長鄧仕俊,政治部副主任李哲夫。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含金城戰役)。

韋傑、張祖諒、袁子欽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查玉升、鄧仕俊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李哲夫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

第60軍下轄第179、第180、第181師。第179師師長吳仕宏,政治委員張向善。第180師師長鄭其貴,政治委員吳成德。第181師師長王誠漢,政治委員張春森。

吳仕宏、張向善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鄭其貴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王誠漢、張春森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吳成德未參與授銜。

在第三兵團入朝不久,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軍改編而成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7軍,作爲總部直屬部隊,也入朝作戰。軍長曹裏懷,政治委員李人林,副軍長劉賢權,政治部主任陳發洪,副參謀長蔣克誠。政治部副主任楊中行。第47軍先後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

曹裏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李人林、劉賢權、陳發洪、蔣克誠、楊中行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第47軍下轄第139、第140、第141師。第139師師長顏德明,政治委員袁福生。第140師師長黎原,政治委員趙平。第141師師長葉建民,政治委員彭清雲。

顏德明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袁福生、黎原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爲少將軍銜。趙平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