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汽车刚生产出来的时候,造价非常昂贵,只是少数富贵之人的专属。一般人可不敢想自己还能买得起汽车。因为那个时候汽车的制造都是工匠手工制造,费时又费力。1913,美国人福特吸收前人的经验,建立了汽车生产流水线。就是把汽车制造这个大工程分成若干个小工程,然后几个小工程一起运作。传送带把底盘,引擎这些小工程按照步骤在流水线上运行,每个工人只需要完成自己的那项工作。这样就提高工作效率,汽车的质量和产量从此大为提高。原来组装一辆汽车需要12小时,使用生产线后只需要10秒。

后来,飞机诞生。人们一开始生产飞机的时候,将飞机固定在某处,然后不同的工人去完成自己的负责的那一部分。这样比较简单,但是耗费时间,质量也不能保证。后来,人们就想起了汽车生产线的思路,设计出了飞机脉动生产线。就是飞机装配按节拍移动,每个人只负责一个流程。产品移动时不装配,装配时产品不移动。这样的话,产品效率提高,也可以实现批量生产。

之前,脉动生产线只用于航空器材,后来人们又考虑把这个思路应用到航天器材的生产上。航天器材主要的就是火箭和卫星,火箭是不会使用的。火箭体积庞大,技术复杂。如果用脉动生产线生产火箭,需要几十个装配点。这样的的生产线铺张开来,厂房面积需要十个火箭那么大,这是不显示的。另一个选择就是生产卫星,卫星是一种非常精密的仪器,又不需要那么大的产量,理论上来说,不适合用脉动生产线。但是美国波音公司尝试过用脉动生产线制造批量的GPS卫星,证明了这个想法的可行性。

之前的卫星的确不需要“下饺子”那样去生产,一颗卫星发射到太空,就是成功。后来的侦查卫星、气象卫星也是要用十几年。但是随着导航卫星出现,卫星的需求量就增大了。这些卫星为了保持精度,需要发射新卫星,更换老卫星。还有通信卫星,现在也有了这个需要。

中国的脉动生产线技术开始得比较早。西飞的“飞豹”战机生产的时候,就应用了,后来的L15教练机也用上了这个技术。现在中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北斗定位导航系统,对于卫星的需求量立刻升高。中国航天科工武汉基地已经宣布建立了一条卫星脉动生产线,即将开始运行。一开始的时候,建设人员因为保守,估计这条耗时429天的生产线一年可以生产200颗卫星。后来随着配套设施安装完成,现在估计一年可以生产240颗卫星。现在,卫星产业对于经济的发展作用在增长,一些民营企业也在建立卫星脉动生产线。北京九天科技(公司)在唐山建造生产线,一期工程的产量可以达到100颗。北京银河航天(公司)将在南通建立卫星生产工厂,年产量可以达到300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