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蔣露露

“重慶能契合國家戰略需求提早謀劃,我感覺非常幸運!”202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確定的2021年重點任務“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其中提出“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這一消息讓夏慶友興奮不已。

作爲市政協農業農村委副主任、西南大學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重慶市蠶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夏慶友常年關注農業。2020年,他將大部分精力投注在了一項建言上——建設長江上游種質創制大科學裝置。該建議不僅得到市政府高度重視並予以採納,而且正在落地實施中。“這可能是我近15年委員履職生涯裏,幹得最集中精力、對重慶未來發展影響最大的一件事吧!”夏慶友略帶自豪地說。

什麼是“種質創制”?夏慶友總結了8個字:源於自然,高於自然。

“生態資源保護,不能就保護論保護,在運用中進行保護,才能真正實現保護。”夏慶友說,要超越收集、整理、保護和傳統的應用,對種質進行創新創造。“生物都在不斷進化,我們只有深刻認識,不斷創新應用,才能確保糧食安全和生態資源安全。”夏慶友認爲,種質創制是農業領域的“芯片”,是“卡脖子”技術,是確保中國人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裏的核心關鍵。

然而,我國目前在種質創制方面比較欠缺,重慶在這方面也不例外。“最根本的問題,在於我國農業未來發展還需要核心技術支撐。”夏慶友開出藥方:通過種質創制,創造出環境友好、產量高、附加值高的特色品種,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平衡,從而實現真正的高質量發展。

夏慶友的思考,在2020年迎來了東風。

2020年全市兩會期間,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高標準規劃建設重慶科學城;之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西部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迎來重大發展機遇,進入快車道……

“當時,我就感覺機會來了!”夏慶友認爲,創新能力建設是科學城建設的核心內容,而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和大科學裝置,則是核心中的核心,對科學原創能力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2020年4月9日,夏慶友在西南大學討論學校參與科學城建設的具體行動計劃會議上,建議建設長江上游種質創制大科學裝置。後經學校內部專家討論和初步論證,學校將創制大裝置列入了西南大學行動計劃內容之一,於4月中旬上報市政府。

讓夏慶友喜出望外的是,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對各個高校和科研機構對科學城建設的建議方案進行了梳理討論,初步認爲長江上游種質創制大科學裝置符合科學城建設原則和重點支持方向,建議學校認真研究論證。

根據市政府建議,目前,已經成立市級種質創制大裝置項目聯合機制,相關規劃已經上報國家相關部門。這個項目也被納入西部科技創新中心重點項目計劃實施。

爲此,夏慶友參加了無數會議,規劃會、論證會、協商會……同時,爲項目選址,他前往北碚、永川、渝北、高新區,前後考察了數十次。

然而,夏慶友樂此不疲。“這是重慶的機會!”他說,重慶在建設長江上游種質創制大科學裝置有兩方面優勢。一方面,重慶位於西部,具有豐富的生態資源,目前很有影響的就有數十種種質資源,“都很有特色,屬於珍稀類,甚至瀕臨滅絕的”;另一方面,重慶的農業應用市場廣闊,山區、丘陵農業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項目建成後,將會帶來怎樣的變化?夏慶友充滿期許。他認爲,將極大地增強長江上游農業發展與生態建設,乃至於對我國種質基礎研究和生物產業都將產生重大影響。比如,對西部的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提供新技術、新品種;通過創造新材料,如開發出專門針對糖尿病、高血壓等特殊人羣的特殊產品,助力健康醫療發展;助推生態治理,如三峽庫區消落帶的治理修復技術等。

“預計2021年六七月第一期工程建成運行,2年內初見成效,3至5年完全建成充分發揮作用。”夏慶友信心滿滿地說,“藉助科學城建設的東風,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一定會獲取重大進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