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丨“五道紅線”構築房地產金融防火牆 2020年房地產行業回顧與前瞻(金融篇)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中國房地產報”

中房智庫蘇志勇

2020年防範房地產金融風險的決心並沒有因爲疫情衝擊而有所放鬆。

就在2020年收官之際,央行、銀保監會聯合發佈《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對金融機構分五檔設定了房地產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佔比上限。加上此前央行、住建部對重點房企實施的融資監管“三道紅線”,構成了需求端和供給端兩端發力的融資監管機制,牢牢築起了金融風險防範的“防火牆”。

縱觀2020年,房企融資經歷了先揚後抑的走勢,上半年因疫情防控,貨幣金融政策相對寬鬆,房企融資也迎來了稍縱即逝的絕佳時機。三季度的兩次座談會成爲轉折點,隨着融資“三道紅線”傳言坐實,房企融資環境開始收緊。

展望20201年,面對房企融資“三道紅線”和銀行信貸的“兩道紅線”,面對萬億負債的集中到期,房企資金鍊不容樂觀,降槓桿、降負債將成爲房企貫穿全年的主旋律。

━━━━

政策:構建房地產金融長效機制

房地產金融長效機制是房地產長效機制的重要一環,也是防範金融風險、實現“穩金融”目標的發力點。2020年年初央行在2019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按照“因城施策”的基本原則,加快建立房地產金融長效機制,不將房地產作爲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2020年房地產金融從政策制定到市場監管,始終按照這一思路展開。

受疫情衝擊,2020年全球貨幣金融政策普遍寬鬆,我國也通過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方式釋放流動性。儘管這些利好政策明確指向實體經濟和中小微企業,但房地產也或多或少從中感受到了政策的“暖風”,上半年房企融資迎來窗口期,特別是境內債、海外債全面開花,融資規模出現階段性高潮,融資成本下降。

7月24日和8月20日的兩次座談會成爲融資環境的轉折點。特別是8月20日的座談會,在融資監管方面形成了重點房企資金監測和融資管理規則,即“三道紅線”: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70%,淨負債率大於100%,先進段兆不小於1倍。“三道紅線”爲房企融資實實在在地套上了一道“緊箍咒”。

如果說針對重點房企的“三道紅線”主要作用於需求端,那麼12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發布的《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則是從信貸供給端實施嚴控。通知要求,人民銀行、銀保監會根據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規模及機構類型,分五檔設定房地產貸款以及個人住房貸款佔比上限,對房地產貸款集中度進行管理,並綜合考慮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規模發展、房地產系統性金融風險表現等因素,適時調整適用機構覆蓋範圍、分檔設置、管理要求和相關指標的統計口徑。具體來看,銀行業機構分爲中資大型銀行、中資中型銀行、中資小型銀行和非縣域農合機構、縣域農合機構、村鎮銀行五檔,房地產貸款佔比上限分別爲40%、27.5%、22.5%、17.5%和12.5%,個人住房貸款佔比上限則分別爲32.5%、20%、17.5%、12.5%和7.5%。這一政策已於今年1月1日正式實施。至此,針對房企融資需求端的融資監管以及針對銀行供給端的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構築起防範房地產金融風險的兩道鐵閘,成爲房地產金融長效機制的核心內容。

金融監管方面,爲了防範和化解房地產金融風險,銀保監會2020年重點開展了銀行業保險業市場亂象整治“回頭看”工作,在房地產金融領域重點查處以下幾類違規行爲:表內外資金直接或變相用於土地出讓金或土地儲備融資;未嚴格審查房地產開發企業資質,違規向“四證”不全的房地產開發項目提供融資;個人綜合消費貸款、經營性貸款、信用卡透支等資金挪用於購房;流動性貸款、併購貸款、經營性物業貸款等資金被挪用於房地產開發;代銷違反房地產融資政策及規定的信託產品等資管產品。

在嚴厲監管之下,房地產信貸得到較好控制。據央行近日發佈的數據,2020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爲34.86萬億元,比2019年多9.19萬億元,其中12月主要由居民房貸構成的居民中長期貸款出現了7個月以來的首次同比少增,意味着新增貸款多流向了實體經濟,房地產金融監管效果顯現。

━━━━

融資渠道:東方不亮西方亮

儘管2020年房地產融資受到嚴格管控,但總體融資環境與往年相比並不算太差。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11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171099億元,同比增長6.6%。其中國內貸款24256億元,增長5.4%;利用外資154億元,下降4.7%;自籌資金56666億元,增長7.9%;定金及預收款57384億元,增長5.3%;個人按揭貸款26983億元,增長10.6%。

按融資渠道分析,2020年房企融資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房地產貸款增速持續回落。據央行發佈的《2020年三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餘額48.83萬億元,同比增長12.8%,漲幅連續26個月回落。由此可見,以信貸爲主的房地產金融風險正在有效化解。

二是房地產貸款類集合信託規模大幅下滑,股權投資類和權益投資類房地產集合信託增長顯著。2020年,信託業在“去通道、控地產”基礎上,又提出了“逐步壓降融資類信託”的目標,要求全行業壓降1萬億具有影子銀行特徵的融資類信託業務。嚴厲監管之下,房地產信託融資大幅萎縮。用益信託網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投向房地產領域的貸款類集合信託產品發行規模2705.11億元,同比大幅縮減41.02%,在房地產集合信託產品總髮行總規模中的佔比由2019年的45.41%驟降至29.40%。2020年投向房地產領域的股權投資類和權益投資類房地產集合信託發行規模共計6240.56億元,同比增長21.55%,在房地產集合信託產品發行總規模中的佔比由2019年的50.83%提升至67.82%。2020年,絕大多數的房地產集合信託都是通過股權投資和權益投資的方式運用於房地產領域。

三是境內外債券融資呈現此起彼伏之勢。境外發債方面,2019年國家發改委對海外債發行做出嚴格限制,要求房企發行外債只能用於置換未來一年內到期的中長期境外債務,加之3、4月份開始海外疫情加劇,因此海外債發行經歷了一季度的井噴之後,4月份戛然而止,破天荒出現“零發債”。相比之下,境內發債融資相對寬鬆。根據貝殼研究院的統計數據,2020年房企境內外債券融資累計達1.2萬億元,規模創歷史新高。其中海外債券發行規模約合人民幣4519億元,同比減少18.3%;全年境內發債7613億元,同比增長21.3%。

在房企發債規模上,恒大、碧桂園、首開、旭輝、金融街分列前五位,全年累計發債分別爲592億元、442億元、307億元、289億元和273億元。融資成本方面,受益於相對寬鬆的流動性,2020年房企發債成本處於近年來的較低水平,平均票面利率在5%左右,國企、央企的發債票面利率甚至低至4%左右。發債主體特徵方面,境內債發行主體以國企、央企爲主,而境外債發行以民營房企爲主。

四是龍頭房企拆分物業板塊扎堆上市,物業企業赴港IPO創新高。新冠肺炎疫情對房地產投資和銷售帶來一定負面影響,卻讓物業企業從配角升爲主角。這一角色不止體現在抗疫一線,更體現在資本市場。據統計,2020年共有17家物業企業赴港上市,超過2019年的12家,創出新高。這其中不乏恒大物業、華潤萬象生活、融創服務、金科服務、遠洋服務、正榮服務金融街物業建業新生活、世茂服務這樣的龍頭房企旗下物業公司。房企拆分物業板塊上市一方面是物業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房企融資的迫切需求。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物業板塊IPO總額超過550億港元,再融資總額近150億港元,總融資規模超過700億港元。

━━━━

2021年展望:降槓桿、降負債是主旋律

2020年11月,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撰文指出,“房地產與金融業深度關聯。目前,我國房地產相關貸款佔銀行業貸款的39%,還有大量債券、股本、信託等資金進入房地產行業。可以說,房地產是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由此可見,防範房地產金融風險任重道遠。

在金融政策方面仍以降槓桿爲主。2020年在需求端和供給端分別制定了房企融資“三道紅線”和銀行信貸的“兩道紅線”,2021年重點工作將落實在政策執行層面。宏觀經濟的回暖將進一步增強對房地產調控的底氣,預計2021年房地產行業融資環境會比2020更爲趨緊,政策執行力度更大。在政策落實上將對細化領域及監管強度升級加碼,在控制融資總量的同時,進一步收縮非標準化融資規模,加大對錶外融資的監管和治理力度,房地產企業有息債務的穿透管理將日趨嚴格。

在融資監管方面,銀行信貸的進一步收縮是必然事件,2020年年底前針對金融機構的集中度管理即是明證。鑑於2020年債券違約風險的隱現,2021年將對債券融資進一步加強監管,對新增債券規模將有所控制,對借新還舊會繼續放開。信託融資監管會延續此前持續多年的監管措施,重點在政策的落實和對違規行爲的查處上。鑑於蛋殼公寓事件等涉及租金貸事件的暴發,2021年針對首付貸、租金貸的整治力度會進一步加大。

從房企的角度看,2021年降負債任務艱鉅。2021年將迎來償債高峯期,據機構統計,將有上萬億境內外債券集中到期,資金壓力巨大。2021年房企的資金來源將以自籌資金爲主,企業將進一步加大項目銷售力度和回款力度,由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回款佔比將進一步提升。資金鍊壓力將帶來行業整合加速,更多房企會選擇出售股權、引入戰略投資者等方式回籠資金或降低經營風險。拆分物業板塊上市仍會成爲房企的戰略考量,2021年會延續2020年的走勢。

在融資導向上,儘管對房地產開發貸款有着較爲嚴格的限制,但是在舊城改造、城市更新以及保障房、租賃房建設方面,會得到更大的金融支持。在金融創新方面,將進一步支持股權融資,擴大股權融資規模和比例,針對基礎設施和保障房的REITs試點或將有所突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