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辐射!说到这个词,不免让人想到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这些可怕的事件。

但类似事件的发生概率非常低,正常情况下,核电站等设施对人类造成的剂量非常小,远远低于放射性氡等天然电离辐射所导致的剂量。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天然来源的电离辐射无处不在,如放射性氡、宇宙射线等。

辐射的本质是能量,根据是否具有足够的能量引发物质电离,我们把辐射分为两类:

电离辐射:电子、质子、β射线、α粒子、中子等。

非电离辐射:红外线、可见光、微波等。

今天就来讲讲大家感到最恐惧的电离辐射。

根据辐射的来源,电离辐射分为天然电离辐射人工电离辐射。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ited Nations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the Effects of Atomic Radiation,UNSCEAR)2008年报告中指出,世界范围内,辐射源所致年人均有效剂量为:天然辐射(2.4 mSv)+人工辐射(0.6 mSv)

一 、天然电离辐射

地球的土壤中广泛存在着天然放射性核素(碳,氢,铀,钍和镭等),它们可持续地发生衰变,从而自发地放射出α、β、γ等射线。

我们每天可通过食物和饮用水摄入微量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从而对人体造成内照射(指进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作为辐射源对人体造成的照射),也会受到来自宇宙射线、原生放射性核素等产生的外照射(指来自体外辐射源对人体造成的照射)。

二、人工电离辐射

包括医疗照射、核爆炸、核动力生产(含整个核燃料循环)等造成的辐射。

三、如何降低电离辐射危害呢?

天然电离辐射(主要是氡)防护

人类接受到的天然辐射剂量约一半来自氡及其子体。

不在放射性高的地方建长期居住的建筑物,比如废石堆、尾矿堆、炉渣堆等。

使用天然放射性物质含量尽可能低的建筑材料,不使用不经检验的废石、尾矿、炉渣等作为居住建筑物的回填土。

外墙装修应尽可能不影响墙表面的氡析出;内墙应尽可能使用降低氡析出率效果好的内墙涂料,如聚氨基甲酸酯、偏氯乙烯共聚乳液、水泥砂浆等。

大地表面的氡析出率比较高,底层居室的地板不直接落在土壤上,更不要在室内直接用土地面。简单的做法是使底层居室的地板高出地面,并保持地板下面的空间与外部相通,防止地板下氡浓度过分积累。在施工地面建筑材料之前可先加装聚氨酯、环氧树脂、水泥基等非木质地面用涂料,或者加装一层聚乙烯塑料薄膜,可减少楼板表面的氡析出量。

通风是降低室内氡浓度的有效方法。研究表明,自然通风效果最好,其次为家用空调,中央空调最差。

天然洞穴较易富集氡,因此游客在洞穴中游览时,应控制停留时间,减少氡气吸入量,一般停留1-2小时,接受的氡照射剂量并不足以对健康产生影响。

源自地下水的温泉水,含有氡气体,在水中氡的溶解度为50%,因此泡氡泉最好在露天池中进行,且不宜泡太久。

人工电离辐射防护

医疗照射是目前最重要的人工辐射来源,且不同放射诊疗设备对不同体型的人所致的有效剂量大小不一。在放射诊断过程中,应在保证在获得高质量诊断结果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辐射危害。在正常情况下,常规放射科影像检查产生的辐射对人们来说都是安全的。

进行放射学检查时,需注意:

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向医生提供既往检查资料,并谨遵医嘱。

当检查机房门上方的警示灯亮起时,切勿擅自进入检查室,防止遭到意外照射。

为降低对胚胎或者胎儿可能的辐射风险,孕妇及可能怀孕的育龄妇女应尽量避免接受X射线相关检查。

在医院进行常规X射线、CT等检查时,佩戴检查室内的防护用品:如铅围脖、铅衣、铅围裙、铅眼镜等,以尽量避免甲状腺、生殖器官和眼睛等部位遭受辐射照射。

运用电离辐射产生的高能射线对食品进行杀菌、杀虫、抑制发芽、延迟后熟等处理,可使食品在一定期限内不发芽、不腐败变质,不发生品质和风味的变化,延长食品的保藏期。当辐照处理食品时,食品接受到的是射线的能量,而不是放射性物质。现有大量的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结果,都证实了食用经辐照处理的食品是安全的。

虽然受过辐照的食物可放心适用,但是受到放射性污染的食物是不能食用的!

正常情况下,食物和饮用水中会有天然放射性核素,如有空中核爆炸试验、核废物的排放或者意外核污染事故(如福岛事故),食品和饮用水中就可能会有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存在,使其放射性高于原天然放射性本底值,称为食品和饮用水的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核素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中后,可通过食物链,在鱼及水生动物或禽畜体内进行富集,最终被人体食用,使放射性核素在人体内滞留造成潜在的危害。虽然人体通过食物摄入放射性核素一般剂量较低,但考虑辐射的慢性及远期效应,建议不要食用受到放射性污染的食物。

参考文献

[1] 朱国英,陈红红.电离辐射防护基础与应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2] United Nations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the Effects of Atomic Radiation.Sources and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 UNSCEAR 2008 Report[R].New York:UNSCEAR,2010.

[3] 戎明海.辐射常识与日常辐射防护[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

[4] 国际原子能机构.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总干事报告[R].2015.

[5] 夏益华.电离辐射防护基础与实践[M].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1.

[6] 张哲,朱民安,张永祥.地下工程与人居环境氡防护技术[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10.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欢迎微信搜索并关注公众号“腾讯医典”,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