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米手機習慣性缺貨,無奈之舉還是暗藏玄機?

2014年小米4首銷37秒售罄 ,2021年小米11首銷5分鐘售罄,2020年10月發佈的Redmi K30至尊紀念版到現在依舊一機難求……

小米11首銷五分鐘全平臺銷售額破15億元,大約在35萬臺左右。與之相比小米10首銷一分鐘全平臺銷售額破2億,換算下來小米10首銷的備貨應該在10萬臺左右。小米11的備貨應該是小米歷代數字旗艦中最多的,即便是這樣也僅僅堅持了5分鐘,小米手機爲何習慣性“缺貨”呢?

成也性價比,敗也性價比

小米手機以“高性價比”的標籤進軍手機市場,高性價比也幫助小米在手機行業快速崛起,但也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小米。高性價比意味着小米手機的平均利潤是比較低的,根據小米發佈的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小米該季度一共出售了4460萬臺智能手機,智能手機銷售收入4760億元。算下來平均一部小米手機的價格在1067元左右,按照小米承諾的硬件綜合利潤率不超過5%,平均一臺小米手機的利潤在53元左右。雖然這樣的計算不是特別嚴謹,但是也足以說明小米手機的利潤有多麼低了。

囤貨是需要成本的,而對於利潤較低的小米來說,必須嚴格控制成本。小米手機有時候缺貨太嚴重了,官方往往會先預售接下來半個月或者一個月的產能,這麼做手機出廠之後就可以直接發貨了,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倉儲成本。

雷軍曾在一檔節目中直言:庫存決定手機品牌的生死,小米在過去一直維持了較低的庫存週轉。手機市場風雲變幻,一款手機的銷量是難以預測的,一旦庫存大量積壓對於手機廠商的打擊將是致命的。庫存積壓手機就必須降價出售,但是降價過早或者降價太多都不好,手機發布一到兩個月就降價以後誰還敢買你家的新品,都想着等等就降價了;降價太狠了後續的新品怎麼定價呢?以現在手機新品的節奏,兩代產品之間的差距其實沒有那麼大,價格總不能相差得太離譜吧。

“首發”在小米手機上較爲常見

手機行業的競爭已經進入差異化競爭階段,小米並沒有蘋果、華爲、三星那樣強大的研發實力,但小米手機也需要有自己獨特的地方,於是“首發”這個字眼幾乎在小米每一代旗艦的前期宣傳和發佈會上都能見到,衆多“首發”也是小米手機缺貨的原因之一。幾乎每一代的驍龍旗艦處理器小米都是國內首發,今年的驍龍888小米更是獨佔了一個月,而首發意味着產能有限、價格偏高。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規模經濟下,擴大產量會帶來平均成本的降低。一件商品的產量越大,平均固定成本越低,因爲固定成本分攤到了每一件商品上。這就是爲什麼說產量越高,成本越低。例如手機芯片的生產,生產線建設、前期的研發投入、企業的管理費用等都是固定成本,芯片的產量達到一定規模之後平均成本自然也就下降了(規模經濟下),企業也會根據情況下調商品價格。

寫在最後:小米的模式決定了小米手機不可能大量備貨,特別是極致性價比的產品,這一點恐怕短時間內不會改變。不過小米手機開始衝擊高端,小米11在備貨上也確實誠意滿滿,以後消費者購買小米數字旗艦或許會相對容易。對於小米手機“習慣性”缺貨,你怎麼看?評論區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