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蔣雯麗,也因此回顧起青蔥歲月時的自己,並感慨道:

“我真正覺得我自己快樂的時候,是在三十歲以後。

我在十幾歲到三十歲之前,就是二十多歲、十幾歲的時候,我就都能感覺到兩個自己在打架。”

她描述爲,就像是自己身體裏的兩個自己,一個覺得人應該是這樣的,另一個又覺得是那樣。是非對錯也很矛盾,身體裏的兩個自己,總是報以兩種完全截然不同的態度。

她說,那時候的自己就一直在思考:

“我自己就不明白,自己到底爲什麼來到這個世界上,又爲什麼活着。”

她覺得那個時期是青春的,但又充滿了未知,想要了解世界,又想要了解自己,充滿了困惑:

“所有人都覺得青春是燦爛、美好的,但是我覺得外面是美好的,那麼如花似玉、滿臉的膠原蛋白,但是內心裏其實是困惑的。”

而之所以會困惑的原因,蔣雯麗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因爲你在十幾歲到二十幾歲,在三十歲之前,你要解決人生太多的問題。

你的工作、你的婚姻,你的所有東西,這些東西全部要在這個階段把它解決。”

蔣雯麗說那時候的自己覺得,如果到30歲還不出嫁,就會是個老姑娘了;

三十而立,如果到三十來歲還沒“立”的話,就會覺得自己在事業上沒有什麼可能性了。

或許,二三十歲就是困惑又忙碌的年紀。今天這樣想,明天那樣想,感覺左右手互搏,兩個都是自己,一直在打架。

外在的壓力與內心的迷茫,促使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們懵懂而焦慮。

02

蔣雯麗的話,讓我想起電影《少年時代》即將結尾時的一幕。

兒子梅森終於高中畢業,準備前往外地就讀大學,他扔掉了自己以前拍的照片。

他人看來一向自律堅強的母親奧利維亞,突然一個人坐在那裏,傷心地哭了起來。

她一邊哭泣,一邊說道:“這是我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我知道這一天遲早會來,可我不明白爲何你離開家還能如此高興。

你知道我此刻的感覺嗎?我的人生很快將要離去。

我一生中的里程碑事件包括:結婚、生子、離婚、以爲你患上讀寫困難症、教你騎車、又離婚、拿下碩士學位、找到想要的工作、送姐姐讀大學,現在送你讀大學。

你知道下一個里程碑是什麼嗎?是我的葬禮。”

梅森問他母親,怎麼就把人生快進了四十年?

他的母親說,我之前以爲會有更多事的。

結婚生子、育兒工作,梅森的母親努力過好了一個人大部分的重要人生階段。

兒子終於長大成人,不再需要她的時候,她一下子不知所措,想不到未來的人生還有什麼重要的階段,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葬禮。

可是,正如梅森所言,她的人生明明還有四十年。

這難免會讓人覺得無奈。

人生明明那麼長,但是許多重要的事情,卻偏偏要硬擠在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讓我們解決。

就像《少年時代》的結尾裏的一幕。

梅森和剛認識的朋友去遠足,落日餘暉下,他們說:

“你知道人人都會說把握此刻吧?”

“不知道,我想的恰恰相反。我感覺是此刻在把握我們。”

是啊,總是有人會教誨你,每個人都該什麼年齡做什麼事。

比起我們主動去把握,更像是“此刻”督促着我們去做。

在這個世界面前,我們終究還是太渺小了。

03

人生還算漫長,無論是30歲還是60歲達成你的目標,不管是什麼時候,其實對自己來說都算是成。

歸根結底,一切選擇與行動,都是要有所準備的。毫無準備就催促着自己給人生集郵,不焦慮纔怪。

2條建議,送給二三十歲有些焦慮與迷茫的我們:

辯證對待社會時鐘,構建自己的時鐘。

就像“三十而立”這個詞,我們的社會中有潛在的人生時間表,有人歸納爲:

22歲前,主要是在學校接受教育;

20-30歲,到處投簡歷,瘋狂工作,也被父母催婚;

30-40歲的時候,成爲了房奴、車奴、孩子奴;

40-50歲,爲了孩子操心,繼續努力工作;

50-60歲,有了自己的時間,要退休了,又開始焦慮了;

60-70歲,忙着給子女帶娃;

70-80歲,終於有自己的時間了,卻已經沒有時間了。

人們一旦趕不上這個時鐘,就會覺得自己落後別人了。

這種隱形的框架,不知不覺在框着絕大部分的人們。

但正如哲學家羅素所說:“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如果整個社會整齊劃一,既不幸福,也會因爲失去多樣性,而讓人類社會失去反脆弱能力。

因此社會時鐘只是參考標準,不是絕對標準,完全可以打破。

我們要學會構建自己的時鐘,活出自己想過的人生。不被外界帶節奏,遵從自己內心的意願,構建自身生命節奏。

正如精讀君的終身成長詞典詞條社會時鐘所言:

“無論是否遵循社會時鐘,關鍵是要經過內心審視,形成定見,而不是隨波逐流,不加思考地接受。否則,人到中年、晚年再遺憾、後悔,甚至產生嚴重心理衝突,就得不償失。

如果你在遵循和打破兩者之間猶豫,也不必焦慮,因爲我們每個階段目標,都可以動態調整。持續思考、刻意實驗,我們就會越來越清晰,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答案。”

每天進步一點點,成爲更好的自己。

就像那位因爲子女離去,頓時覺得不知所措的母親一樣,人生的焦慮、迷茫也來自對未來生活沒有了展望。

可是,人生還可以有更多可能性。只要對這個世界還感興趣,對這個世界還有好奇心,每天進步一點點,就能給自己的生命注入新生的活力。

正如李開復所說:

“珍貴的生命旅程,應該抱着初學者的心態,對世界保持兒童般的好奇心,好好體驗人生;

讓自己每天都比前一天有進步、有成長,不必改變別人,只要做事問心無愧、對人真誠平等,這就足夠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