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罐頭 編輯|夏添

雖說劇集精品化這一概念,在2020年的“出場率”格外高。但在大多情況下,都囿於劇場化的語境當中。

事實上,隨着劇集市場的良性發展,大衆審美水平及選擇空間的提升,向着精品化方向發展,已經成爲了各類型作品亟須加強的“必修課”。這從2020年幾部具有高度話題性的爆款作品,最終因品質不過硬而未能形成長線效應的結局中,就可見一斑。

歲末年初,正午陽光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兩次精品輸出。

十二月,大衆期待已久的《大江大河2》正式上線,打破了年末劇集市場口碑遇冷的尷尬局面。豆瓣開畫9.4分的成績,放到近些年的劇集市場中,也歸屬於Top行列。

一月十二日,脫貧攻堅大劇《山海情》五臺聯播,正式與觀衆見面。儘管目前豆瓣尚未開分,但在微博、豆瓣、知乎等各大平臺中對於原聲版《山海情》真情實感的好評,不絕於耳。

據瞭解,《大江大河2》和《山海情》均爲國家廣電總局重點電視劇、“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電總局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電視劇展播”劇目。

但事實上,相較於傳統的主旋律劇作而言,在這兩部作品中,反而是現實韻味更濃。以高度寫實的現實感奏響主旋律,或許便是其贏得大衆心的原因之一。

回顧正午陽光以往所產出的作品,現實題材可以說是佔據了半壁江山,且在“限古令”愈發嚴苛,現實題材熱度高漲的當下,其地位可以說是“更上一層樓”。從2021年正午陽光的項目儲備來看,古裝劇的數量爲零,現實題材的佔比接近百分之百,且正在開拓新的題材邊界。

站在現實題材的風口,不妨以正午陽光諸多成功案例爲範本,摸索出一套輸出精品現實題材的方法論。

IP開發另闢蹊徑

改編過程去糙取精 原作者深度參與

正午陽光一直在走IP影視化這條路。

無論是前些年“紅得發紫”的《歡樂頌》系列,還是近兩年的《都挺好》、《我是餘歡水》、《大江大河》系列,都不是原創劇本。

但正午陽光對IP的選擇,一直遊離於市場主流之外。

近些年來,熱門的網文大IP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一方面,能躋身熱門行列的小說,在故事線的完成度及角色塑造等方面,大概率具有過人之處。這爲影視化的劇集質量,提供了不小的保障。另一方面,熱門IP自帶的知名度和大量的原著粉,可以爲後續的劇集宣發省下不少力氣。

在網文IP影視化的初期,的確有不少影視劇喫到了這份紅利。但“狼多肉少”,優質IP有限,再加上IP影視化的效果良莠不齊,並未形成趨向良性的市場生態。

回過頭來看正午陽光的IP影視化之路,則有一套自己的打法。網感強弱、原著粉多少、知名度高低……這些能讓劇集輕鬆“借力”的點,都成爲了無關緊要的因素。在題材選擇上,往往更青睞於接地氣的社會議題,以及更宏大的格局。

兩部皆爲口碑神作的《大江大河》,改編自阿耐的小說《大江東去》,該書出版於2009年,是中國第一部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的網絡小說;《我是餘歡水》改編自餘耕的原創小說《如果沒有明天》,曾榮獲第十七屆百花文學獎影視劇改編價值獎。原著本身就具有深刻的社會性和極強的可塑性。

同時,正午陽光對於優質作者的作品,進行了矩陣式開發。

除《大江大河》系列外,正午陽光所產出的爆款劇作《歡樂頌》系列、《都挺好》,也都出自阿耐之手。前些年的《他來了請閉眼》、《如果蝸牛有愛情》,也出自同一個作者丁墨之手,這爲IP開發的穩定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正午陽光頗青睞於原著作者參與到影視化的過程中。上文所提到的《他來了請閉眼》、《如果蝸牛有愛情》、《大江大河》、《歡樂頌》、《都挺好》,均由原著作者擔任編劇。這無疑在劇集還原、人物塑造、細節處理等多個方面,都會產生強大的良性效應。

也在影視化的過程中,爲找準還原人物精髓與適應觀衆審美間的平衡,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事實上,正午陽光對於原著內容的取捨,一直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以剛收官的口碑神作《大江大河》爲例,小說中,宋運輝在後期學會了如何在職場中保全自己、從而保護自己的理想。這中間發生了很多的鬥爭、博弈還有讓步,宋運輝的人物形象也變得比較複雜。但在劇中,宋運輝性格中理想主義的一面被適當放大了,沒有完全展現出宋運輝後期的轉變過程。儘管成爲宋副廠長的他身上多了些煙火氣,在遇到棘手的問題時,懂得了“曲線救國”,但在本質上,其內心的赤誠和熱忱仍沒有改變。

感情線上也同樣如此,小說中的宋運輝有始亂終棄、精神出軌的嫌疑在,這顯然是不符合當下主流價值觀的,因此在劇版中做出了一些“美化”的處理。使得劇集在劇情線上更爲紮實,也更加符合大衆的價值取向。

接地氣的小人物敘事

告別工具人屬性的鮮活羣像

說完IP開發,再來說說影視化的呈現。

影視作品與文學作品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載體,是老生常談的事情。90分的原作,能達到50分還是100分的呈現效果,還要看導演的功力。

儘管正午陽光的核心導演,被網友們劃分爲了必出精品的“一代”導演和有待考量的“二代”導演,但事實上,內部的幫傳代使正午年輕一代的導演們得到了快速成長,2017年後的作品質量,基本處於整體穩定的狀態。

在影視化過程中,對於原著的取捨和去糙取精,以及在更能擊中大衆情緒的切入視角、節奏掌控上,亦有獨到之處。

一方面,正午陽光出品的現實題材劇作,普遍以小人物的平民視角爲切入點。無論是以黑色幽默手法刻畫中年男人雞飛狗跳生活的《我是餘歡水》,還是家有“作爹”的倫理劇《都挺好》,都將小人物的辛酸苦辣塑造得鮮活又飽滿,極易戳中大衆的共鳴點。

在《山海情》、《大江大河》等年代色彩濃厚、講述歷史滄桑鉅變的劇作中,也同樣以小人物的命運爲寫照,體現時代洪流。

在現實題材中,做好小人物視角的敘事,益處頗多。破懸浮感、擊中社會情緒、帶來高話題度……可以說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正午陽光產出的劇作,頗擅長羣像塑造。這裏所說的羣像塑造,並不等同於“歡樂頌五美”等羣像劇,而是指無論主角配角,都塑造得活靈活現,且具有相當的共鳴性和討論度。以前年的現象級爆款之作《都挺好》爲例,劇中除蘇明玉身上的原生家庭、重男輕女等熱門話題外,“老作精”蘇大強、打腫臉充胖子的“老好人”蘇明哲、一直啃老的蘇明成、甚至是哄騙老人的小保姆蔡根花,都具有普遍的代表意義。

在《大江大河》中也同樣如此,在角色塑造上,具有高度的現實感。即便是職場博弈的情節,也並未將人物推向非黑即白的二元設定,而是從個人利益出發,對劇中的羣像進行塑造。劇中,對於改革開放後國企、鄉鎮企業、個體戶的復刻,有着高度的寫實性。這幅年代衆生相所產生的意義,已遠超戲劇範疇。

除戲中角色的豐滿性所帶來的“光環”外,正午陽光在選角方面也獨具慧眼,無論是主演還是配角演員,都與角色的氣質高度吻合。且在演技方面“高標準、嚴要求”,幾乎沒有出現過“拉胯”的局面。

在正午陽光的作品中,還有多位“劇拋臉”的“御用”演員。有老戲骨如劉琳、劉奕君、劉敏濤、王永泉、丁勇岱等,有在正午劇中出現頻率更高的“綠葉”馮暉、王宏、郭曉然等,還有一些已經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近些年被正午啓用的演員如高露、郭京飛、喬欣等。雖然他們在正午的劇集中常作爲配角出現,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劇集整體演技的穩定性。

成長中的二代導演

深耕內容創作領域

無論是上文中所提到的IP開發,還是劇中的小人物敘事、羣像塑造、節奏把控……在本質上,正午陽光之所以能成爲“國劇門臉”,還要歸因於其將內容放置在衆星拱月的核心位置。

“在木桶理論中,最短的木桶決定公司的形態,但我覺得長板才決定一家公司在市場的位置。我們的長板就是內容,正午陽光所有的一切都聚焦在內容上。”

2017年,在正午陽光陷入瓶頸期中時,侯鴻亮決定解散藝人經紀部,迴歸到內容創作領域,進行深耕。也正是以此爲關鍵節點,正午陽光的“二代”導演們逐漸在獨挑大樑的作品中,交出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單。

2018年末,張開宙導演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豆瓣開畫8.1分,且成爲廣電總局發佈的2019國劇“選集”中唯一入圍的古裝劇;2019年,由簡川訸執導的《都挺好》豆瓣開畫8.5分,實現了跨圈層的輻射;2020年,由孫墨龍執導的《我是餘歡水》豆瓣開畫8.5分,雖因爲最後一局中的女權爭議,導致評分大幅回落,但在不少人心中,仍屬精品之作。

不難發現,正午陽光的現實題材劇作,往往“爲別人所不爲”。

無論是早些年《歡樂頌》對於女性羣像的刻畫,還是《都挺好》中對於“惡毒”公公形象的塑造,亦或是《我是餘歡水》中以荒誕的黑色幽默來展現中年危機,在國劇中都算是開了先河。

同時,網友口中“都是處女座”的導演們,在摳細節上,做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除了砸錢的大製作以外,對於時代背景的深度還原和對細節的細膩處理,都穩固了劇作的高端品質。

此外,長期高質作品的產出,“刷”足了導演們在大衆中的存在感,幾位導演的個人風格,都被觀衆瞭然於心。“一出手就啥都有”的孔笙大大、“慢慢悠悠但美商極高”的顏值TOP張開宙、“擅長都市劇”的簡川訸……不經意間就與觀衆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聯絡。

正午陽光成爲“國劇門臉”之路,也並沒有捷徑。打造黃金核心團隊、堅持內容爲本、以創新爲第一要義、再加上些諸如深摳細節的“小癖好”,或許便是正午陽光一步步摸索出的精品化的方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