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暖和的抱抱》和開心麻花沒多少聯繫關係,但關於片子和常遠的評價依然轉移到了開心麻花身上。

文/七月

《暖和的抱抱》成功破7億。

實際上,從新人導演處女作的角度來看,常遠“掛帥”的《暖和的抱抱》能夠有這樣的票房成績,是十分可觀的。而吳昱翰執導的《李茶的姑媽》拿下了6億,也屬於這種情況。只不過,《暖和的抱抱》不是《李茶的姑媽》這種由開心麻花出品的影片。

不管常遠和吳昱翰的新人導演處女作是否屬於“開心麻花作品”,豆瓣評分5.6分的《暖和的抱抱》和4.6分的《李茶的姑媽》能夠代表他們在影視化創作上的能力還不夠成熟。題目在於,常遠和吳昱翰屬於開心麻花的二代創作者,他們身上較強的公司屬性讓市場和大衆的評價很難脫離了“開心麻花”這一廠牌。

以《暖和的抱抱》爲例,這部“非開心麻花作品”收成的一些差評,可能會轉嫁到開心麻花的創作水平身上,對開心麻花的口碑和影響力產生一定的影響。尤其是,開心麻花出品的《李茶的姑媽》口碑不如意,已經帶來了一波“開心麻花創作水平下滑”的大衆反饋。

對於自身IP貯備較爲豐碩的開心麻花而言,跟着沈騰、馬麗等一代創作者的獨立化,包括常遠、吳昱翰在內的二代創作者已經成爲這一廠牌未來發展的真正支柱。假如這批人才在片子創作上的實力逐漸成熟起來,“人才+IP”創作模式的不錯遠景是可以瞻望的。但假如沒辦法在市場完成“兌現”,對於開心麻花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困難。

1

—真正的開心麻花支柱—

不斷推陳出新的人才。

早幾年開始,海內頭部笑劇廠牌之一的開心麻花在片子行業不斷髮力。跟着《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等舞臺劇IP改編而來的影片獲得市場和大衆的認可,開心麻花逐漸在片子行業站穩腳跟。

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演員沈騰、馬麗以及導演閆非、彭大魔等開心麻花一代創作者獲得了不錯的市場影響力和大衆認知度。稍晚一步被一代創作者們帶起來的艾倫、常遠等二代創作者們也越來越多地活躍在大銀幕上。

固然截至目前爲止,由開心麻花創作團隊開發打造的片子只包括《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等在內的6部作品,但開心麻花創作者們出演或創作的“非開心麻花作品”不在少數。

開心麻花這幾年確實湧現了不少人才,不外,對於開心麻花接下來的發展而言,真正能夠支撐起來這一廠牌的則是目前基本成型的二代創作者們,即從配角向主角發展而來的艾倫、常遠、黃才倫、吳昱翰等人,而非實力和影響力已經經由多次檢修的一代創作者們。

實際上,從開心麻花這些年來的發展來分析,“爲什麼真正的支柱是開心麻花二代創作者”這一題目的謎底仍是較爲顯著的。

一大原因在於,讓大衆和市場熟知“開心麻花”這一廠牌的沈騰和馬麗,以及閆非和彭大魔這些一代創作者們,他們如今的個人魅力已經凸顯了出來,垂垂弱化了“開心麻花”標籤帶來的影響力,好比沈騰在《飛奔人生》《瘋狂的外星人》等影片中擔任主演,展現出來的更多是他作爲喜劇演員的個人色彩。這使得二代創作者們反而對開心麻花有着更重要的意義。

其次,開心麻花一路走來一直遵循的發展模式是,通過舞臺劇班底改編相應的IP來不斷推出新的笑劇人才。所以,這很難完全去預估結果,成功和失敗的風險都很大。而開心麻花剛剛入市的《夏洛特煩惱》成爲市場黑馬,這直接讓第一代創作者成功站穩腳跟。但像《李茶的姑媽》固然同樣延續了舞臺劇的創作班底但終極的市場反饋不佳,這其中有片子市場的原因所在也有本身文本的題目。

從結果上來看說,不再依賴沈騰+馬麗的組合吸睛,完全交給新人團隊則在市場中碰到了不小的阻礙。一旦文本上風沒辦法在同檔期施展到最大,那麼極有可能形成反噬。

2

—一代上風成了二代劣勢?—

實力尚不足以服衆。

實在,無論是艾倫、黃才倫等實現了從以往的“銀幕配角”向挑大樑的主角發展,仍是常遠、吳昱翰等首次嘗試執導處女作,開心麻花的二代創作者們基本已經在市場上成型,除了正宗開心麻花影片,還介入了許多“非開心麻花作品”。

然而,即使不與開心麻花的一代創作者進行對比,二代創作者們目前呈現出來的創作實力和個人影響力也有所不足,好像陷入了一定的困局。

以常遠的處女作《暖和的抱抱》爲例,影片改編自韓國片子《計劃男》,原版故事並不出彩,常遠做了不少精心改編。但從目前影片的市場表現和評價來看,影片確實存在着一些題目,常遠的創作能力還不夠成熟。

對比原版望子成龍的媽媽對兒子有着失常期待,嚴格規劃了兒子的時間和生活細節,讓正常的兒子變成了怪物;改編中鮑抱的父母只是過度潔癖,在一次鮑抱執意讓父母抱他時,父親意外車禍去世、母親進了精神病病院,原生家庭的創傷造成了他的怪癖,有些誇張過頭,對觀衆不夠接地氣。而鮑抱這個角色也有些心急,在碰到宋暖和之前是個接近AI式的冷漠,之後沒有多少過渡就忽然“鬧騰”了起來。

像是上述提到了《暖和的抱抱》並不屬於“開心麻花作品”,固然影片的表現不能直接與開心麻花創作水平畫上等號,但能夠代表常遠作爲開心麻花二代創作者的實力如何。那麼,屬於正宗開心麻花影片的《李茶的姑媽》好像更適合拿出來分析。

不難發現,從《夏洛特煩惱》到《羞羞的鐵拳》,再到《李茶的姑媽》,真正由開心麻花舞臺劇IP改編而來的3部影片都有着一場“換身遊戲”。拋開“換身遊戲”這一開心麻花常見的套路開始泛起審美疲勞不看,《李茶的姑媽》體現出的一代上風反倒成了二代劣勢題目更值得關注。

“換身遊戲”一直以來都碰到了同一個改編題目,即舞臺劇表演方式與片子表達方式存在着極大差異,話劇舞臺上換來換去的衝突所實現的喜感很難直接帶入到影片中去。對比《羞羞的鐵拳》是依賴馬麗、艾倫性格反轉的表現方式,凸顯出演員和創作內容的魅力來吸引觀衆,而《李茶的姑媽》舞臺劇的一大亮點在於黃才倫不停跑樓上樓下,在李茶的姑媽和黃滄海的角色之間不停變裝的搞笑,影視化改編難以充分展現出來這種舞臺上風,也就沒能凸起演員和創作內容的吸引力。

3

—“開心麻花”廠牌的隱患—

樞紐是“人才+IP”如何發展。

恰是由於開心麻花是通過不斷推陳出新笑劇人才來維繫整個廠牌發展的,一代創作者們的個人魅力逐漸大於“開心麻花”標籤,二代創作者們還未成熟適應影視化改編的創作,對於靠人才輸血的開心麻花來說,接下來的新人創作者將揹負更多壓力。

究竟,二代創作者的個人影響力略遜一籌,對接下來的新人創作者和“開心麻花作品”所能帶來的拉動作用會減弱。尤其是,在開心麻花的分組創作模式下,舞臺劇的創作者往往與改編影片的創作者是一致的,

事實上,假如開心麻花的二代創作者們以及接下來的新人創作者們能夠儘快適應並做好舞臺劇改編片子的創作模式,對於IP貯備較爲豐碩的開心麻花來說,這種“人才+IP”的搭配將變成強強聯合,所能實現的發展前景是極爲可觀的。

不外,從《暖和的抱抱》等作品來看,因爲開心麻花本身的廠牌影響力不斷擴大,公司旗下藝人都帶有很強的公司屬性。這帶來的是,開心麻花創作者出演或創作“非開心麻花作品”時,大衆很輕易將其劃分爲“開心麻花作品”,片方營銷也會凸起與“開心麻花”的聯繫關係。

客觀來看,無論是開心麻花創作者出演或創作“非開心麻花作品”,仍是宣發將“開心麻花”標籤作爲重點或亮點,都是無可厚非的操縱。但假如這部影片的表現較爲平平,觀衆的評價或許會直接轉移到“開心麻花”這一廠牌身上,則會對口碑形成消耗。好比之前有不少觀衆拿《人間·笑劇》等作品吐槽開心麻花創作水平下滑。這實在可以看作是對“開心麻花”廠牌的號召力和口碑的一種消耗。

那麼,對於接下來的開心麻花作品來說,如何在加速推動新人入場的同時儘可能維和自身廠牌的口碑,成爲了最大的關鍵所在。同樣,初代創作者在劇本上的“降維打擊”能否延續,也是開心麻花舞臺劇IP最大化的一個核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