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 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消化內科 曾志宇

專家簡介:龔偉,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消化內科主任(2007-2017在南方醫院消化內科工作)。中國ESD領域的知名青年專家,廣東省傑出青年醫學人才,深圳市高層次專業人才,深圳市地方級領軍人才,第三屆“羊城好醫生”。

之前,我們發過一篇推文

《陪人體檢竟給自己查出癌症》

很多粉絲看完之後表示很有用,其實,胃腸鏡就像“照妖鏡”,有了它,很多隱藏很深的胃腸疾病,也得立馬遁形。

臨牀上,見過很多人只是因爲無心做了個腸鏡,結果卻有大發現。

驚喜變驚嚇

腸鏡檢查發現腫瘤

從湖南退休後,李阿姨就來深圳帶孫子,過着24小時on call的退休生活,這感覺,酸爽!

還好,李阿姨身子骨硬朗,平時沒病沒痛,喫嘛嘛香,體檢什麼的也很少做。

最近,孝順的一對兒女突然給了她一個溫暖的驚喜——一次全面的健康體檢,其中有一項,是她從沒做過的胃腸鏡檢查

沒病沒痛的,幹啥花這冤枉錢?

但女兒說,她查過了,50歲以上的最好檢查一次。

攔不住啊攔不住,孩子們非得讓查。

沒想到,驚喜變成了驚嚇!

腸鏡檢查報告出來了,是“直腸側向發育型腫瘤”。

看到“腫瘤”兩個字,李阿姨差點嚇暈過去。女兒扶着她坐下,兒子趕緊找到消化內科龔偉主任。

▲ 側向發育型腫瘤幾乎鋪滿直腸腸腔


LST惡變幾率高

一旦發現須馬上處理

側向發育型腫瘤,是長在大腸粘膜的一種平坦型病變,極少向腸壁深層垂直侵犯,主要沿黏膜表面呈側向淺表擴散。

簡單來說,它只在乎自己能擴散的範圍有多大,並不在乎有多深,你也可以叫它的英文名LST

它就像地毯一樣趴在腸壁上,非常容易被漏診,但是,惡變成癌的潛能很大,與大腸癌關係密切,研究顯示:

有進展期結直腸癌中,大約有17.2%由LST發展而來;

大約20.9%-33.8%的LST,會進展爲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由於LST癌變風險高,一旦發現,必須及時處理,防止癌變,目前主流的處理方式有兩種:

內鏡下微創處理

外科手術

直腸病變已經累及肛門齒狀線,傳統外科手術需要切除肛門,在肚皮上造一個瘻,在瘻口裝一個袋子接糞便,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消化內科龔偉主任

這意味着,往後餘生,要背個屎袋子過?李阿姨上網查了下,那些揹着屎袋子過一生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

做了肛門造瘻手術後,大便從造瘻口周圍腸子和傷口之間的縫隙流出,反覆發燒感染。

最近造瘻口萎縮,排出的糞便爲水狀,排氣也很少,造瘻口下方有壓痛感。

…………

看完以後,李阿姨整個人都不好了,還有沒有別的辦法?

龔偉主任說,有。

內鏡手術切除LST

完整剝離病變

從腫瘤在內鏡下表現來看,雖然直腸病變範圍很大,侵佔到了直腸管腔5/6周,累及肛門齒狀線,但還沒有癌變,有希望通過內鏡下手術切除。

——消化內科龔偉主任

龔主任說,內鏡下手術不僅微創,併發症少,術後恢復快,還能保住肛門,不用搞到“菊花殘,滿地傷”

手術需要在內鏡下對直腸病變部位進行全周剝離,也就是說,要把趴在腸壁上的“地毯”完整剝掉。

期間隨時有大出血或者穿孔的可能,容不得一絲一毫的失誤。

手術當天,龔偉主任親自操刀,黃思霖主治醫師擔任助手。

經過長達5小時的“奮戰”,切除了巨大的LST,病變攤開來有巴掌那麼大

對李阿姨來說,只需要美美地睡一覺,醒來之後,聽到一個“手術成功”的好消息;而對醫生來說,卻是一場站到腰椎間盤都要突出的大手術。

不開玩笑,作爲一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當天,龔偉主任是戴着腰圍完成手術的!此處,同情他五秒鐘,還有,筆芯!

還好,手術切除了李阿姨的病竈,解決了隱患,隔天李阿姨就能下牀,第二天就能喫飯,第五天出院回家。

不久,病理結果出來,又是一個好消息:腫瘤完整切除,沒有癌變。

現在的李阿姨又是生龍活虎了。

洛陽親友如相問,就說她在帶孫子。

早期腸癌治癒率高

但檢出率僅10%

李阿姨是幸運的,但是,在我國,甚至深圳,腸癌患者也不少。

在國家癌症中心發佈的《中國癌症數據》中,結直腸癌位列癌症排行榜第三位,成爲肺癌和胃癌之後的第三大癌。

腸癌早期通常沒有明確的臨牀症狀,往往等到不舒服,比如便血、腹瀉、腹瀉與便祕交替、局部腹痛等,再來看醫生時,很多都已經是中晚期。

如果早期發現,治療效果可以很好,治癒率高達90%以上。

因此,早期診斷,明顯有助於提升腸癌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質量。

但是,廣東乃至整個中國的早期腸癌檢出率並不樂觀,僅僅不足10%,遠低於日本和歐美國家,這也導致了我國腸癌患者死亡率居高不下。

我國腸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爲47.2%,美國爲65%,這差距,嘖嘖。

隨着電子結腸鏡技術的進步以及無痛腸鏡技術的推廣,現在腸鏡檢查痛苦程度已經大幅下降。

並且,腸鏡檢查中如果發現息肉或病變,可以及時處理,不一定需要後續手術。

從息肉到腫瘤的進展和演變,過程一般需要8-10年,甚至更長,通過腸鏡篩查切除息肉能夠阻斷這個過程,防止腸癌的發生。

五大高危人羣

應及時做腸鏡

專家呼籲,中國人應該在40歲前做人生的第一次腸鏡,高危人羣更要提前。

高危人羣

一級親屬患結直腸癌史
本人有癌症史或腸息肉史
居住或來源於結直腸癌的高發地區
有慢性便祕,慢性腹瀉,腹痛,便血,體重減輕等症狀

糞便隱血檢查陽性者

在進行腸鏡檢查之前,要做腸道準備。

檢查前3天開始少渣飲食,儘量喫易消化好吸收的食物,避免喫韭菜、芹菜、金針菇、木耳等有顏色、難消化的食物。

畢竟,你喫得亂七八糟,腸道就會被染到五顏六色,醫生也會看得眼花繚亂。

檢查前一天做腸道準備,具體方法是喝瀉藥+大量水,然後拼命排便,直到排出的大便基本上是清水爲止。

檢查當天上午空腹,然後洗乾淨pp等着就好了......

龔偉,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消化內科主任(2007-2017在南方醫院消化內科工作)。中國ESD領域的知名青年專家,廣東省傑出青年醫學人才,深圳市高層次專業人才,深圳市地方級領軍人才,第三屆“羊城好醫生”。

2006年-2007年於瑞典卡羅琳斯卡醫科大學任訪問學者;曾赴日本國立癌症中心中央醫院、日本千葉癌症中心醫院以及德國曼海姆醫療中心進修內鏡診療技術。目前任世界內鏡學會(WEO)上消化道早癌學組委員、歐洲內鏡學會(ESGE)會員、美國內鏡學會(ASGE)會員、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隧道內鏡協作組副組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醫學會內科學分會常務委員、廣東省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常務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深圳市抗癌協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消化內鏡雜誌》通訊編委。

在消化內鏡的診斷和微創介入治療方面經驗豐富,擅長多種內鏡下診療技術,特別擅長運用染色放大內鏡診斷消化道早期腫瘤以及內鏡下微創ESD治療技術。在國內較早、華南地區率先開展經口內鏡肌切開術(POEM)治療賁門失弛緩症;率先開展經內鏡粘膜下隧道剝離術(ESTD)治療上消化固有肌層來源的粘膜下腫瘤,並於2015年在美國消化病周(DDW)以及美國ACG年會做大會發言介紹開展POEM以及ESTD的經驗,獲ACG年會國際論文獎(ACG International Award),目前在華南地區操作ESD,POEM,ESTD例數最多。曾獲2013全國早癌圖像大賽大腸組一等獎,2014全國早癌圖像大賽胃癌組一等獎。2014、2015全國視頻圖像大賽ESD組一等獎。自2010來多次在國內消化內鏡學術會議做大會報告以及內鏡操作演示,2015年應邀在意大利國際治療內鏡會議(IMAGE)成功做ESD操作演示,應邀成爲2016日本內鏡學會年會ESD手把手培訓指導老師。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Endoscopy,Surg Endos等著名內鏡雜誌發表SCI論文15篇。

黃思霖

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擅 長:消化道早期腫瘤,消化道黏膜下腫瘤,賁門失弛緩症等消化道疾病的診治,特別對消化道疾病的內鏡下診斷和治療方面有較深入的研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