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5月14日,年过九旬的老帅聂荣臻,吃过晚饭后看了会电视。看得特别入迷的他,直到医生提醒"不能再看了",才关掉电视。接着他又与家人聊起了天气、物价和副食品供应。这是老帅晚年的日常生活写照,九十多岁的人,头脑清醒也不犯迷糊,用医生的话说就是"他的脑子是六七十岁的状况"。

聊了一阵,老帅对家人说:"你们也回去休息吧,明天还要上班呢。我这里没事了。"

对这一切习以为常的老帅夫人、女儿和女婿并没有察觉到什么异样,和往常一样转身离开了他的卧室。

没成想,这竟是老帅生前的最后一句话。

时间来到22时43分,老帅没有任何征兆也没有任何痛苦,在睡梦中就走了。享年93岁,是我国最后一位去世的元帅。晚年的聂荣臻曾念叨过,自己打了一辈子的仗,没受过一次伤;搞过地下工作,没被捕过,算是福大命大之人。他的仙逝也是如此安详,也正应了他"福帅"的称呼。

但是,革命并不是请客吃饭。"福大命大"也只是聂荣臻的乐观之词,毕竟,从艰难岁月中走过来的人,没有容易二字可言,这不仅是说聂帅本人,连同他的家人也是如此。

01艰苦岁月中的伉俪情深

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聂荣臻被组织安排到香港开展地下斗争。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活泼开朗的聂荣臻变得不爱说话。他必须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对周边环境的观察中,所以在大街上他能听出警察的脚步声,在电车上他能随时"跳车"脱身。

聂荣臻在回首这段潜伏生活时曾总结道,"马虎大意的人,不适合白区工作。有不少好同志,就是因为粗心大意,白白牺牲了自己。悲剧的发生,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也正是这种谨慎,聂荣臻变得沉默寡言,惜字如金。

唯一例外的,是在面对一个女机要交通员的时候。这个来自的河南的姑娘叫张瑞华,十多岁就参加了革命,从河南到武汉,到广州再到香港,年纪不大却走南闯北履历丰富,当时的工作是往返于广州和香港之间,传递机要文件。也难怪组织会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她。

看到这个姑娘,已经是大龄男青年的聂荣臻遇到了白月光。几十年家里的保健护士问过张瑞华:"您和首长当年谁追谁啊?"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婆婆笑着说:"当然是他追我了。他常来看我,找我聊天,我还不懂么?"

"瑞华同志,我在武汉时就认识你了,以后在广州暴动中又碰到了你。你给我的印象是热情、坚定、勇敢。我对你印象很好,你我都是共产党员,我们能不能建立比同志更进一步的关系?"

聂荣臻十分直白地表达爱慕之情,让张瑞华害羞得不知如何是好。她脑海里翻来覆去都是聂荣臻的影子,"很严肃、很严厉……个子挺拔、相貌坚毅、爱整洁……"一系列的标签在她的脑海中浮现,最终,张瑞华轻松的笑了,从心里接受了这个大自己十岁的男人。

1928年4月,在组织上批准之后,他们开始了一段伉俪佳话。没有亲朋好友的见证,也没有任何仪式,他们只是把彼此的行李凑到一起,这一凑就是六十多年。

当时聂荣臻29岁,张瑞华也不过19岁。尽管组织上会给搞地下工作的同志补贴,但这在香港生活起来依然很紧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聂荣臻的身体健康,张瑞华换着法子做饭,可毕竟粗茶淡饭实在有限,心里很不是滋味。聂荣臻看到了妻子的愧疚,就安慰她说:"没有关系,你做的饭菜可口,比我自己做的好吃多了。实在不行,多加些辣子就可以了。"

为了省下更多的钱去完成任务,整个夏天,聂荣臻的打扮也只是一件皱巴巴的白衬衣。这让张瑞华十分心疼。于是有一次,张瑞华对聂荣臻说想和他去附近的商店逛逛,聂荣臻以为是她想买衣服了,毕竟她跟了自己以后生活也没有多大改善,二话不说就陪她去了。

但到了柜台,张瑞华却挑起了男装,还逼着他试穿。聂荣臻明白了妻子的良苦用心,但他又不舍得妻子这样做。于是他不经意间而又突然的、悄悄的对妻子说:"有情况。"然后训练有素地拉着妻子快速撤离店铺,仿佛真的遇到了敌人一般。走远了张瑞华发现并没有什么"情况",她才明白他的用意,无奈只能苦笑。

聂荣臻的行踪飘忽,一大早5点多就出门,一直待到凌晨,有时候甚至要3点钟才回来。而张瑞华在丈夫出门前就要做好早饭,晚上也不能睡,等听到丈夫的皮鞋声走进胡同,她才放心。这种持续高度紧张的生活,使张瑞华落下了神经官能症的病根,一直伴随她到晚年

02颠沛流离中的聚散离合

在香港的生活可以用提心吊胆来形容,但离开了香港,夫妻俩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分别。

1930年,根据组织安排,聂荣臻和张瑞华夫妇先从香港调到了天津,又从天津调到了上海。大半个中国的距离,随他们一起奔波的,还有他们的全部家当——一个提包和一只藤条箱。

这年8月,他俩唯一的后代,女儿聂力出生了。因为劳累等缘故,张瑞华出现了难产,但这时聂荣臻并不在身边,直到剖腹产手术三天后,他才匆忙赶到医院。聂荣臻本是个细心的人,但这次他来医院看望妻女什么都没准备,只是因为他太忙了。

第二年,因为叛徒告密,上海的工作无法继续,聂荣臻被迫转移到了苏区。情况紧急、条件有限,他只能将母女俩留在上海。临行前,聂荣臻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简单嘱咐了几句,这一别就是五年。"后来才知道,在那个兵荒马乱、世事难料的年代,爸爸是抱着不一定能再见面的复杂心情离开我们母女的。"女儿聂力后来回忆道。

离开了聂荣臻的孤儿寡母并没有得到喘息的机会,张瑞华在上海依然做着机要交通的工作,加上还要独自照顾一岁多的小女儿,累出一身病来。

1934年,还是因为叛徒告密,张瑞华和聂力被关进了英租界的提篮桥女监里。为了从张瑞华嘴里撬出情报,敌人软硬兼施,用了不少办法。但张瑞华依然守口如瓶,一口咬定自己是农村妇女,带孩子来上海是为了找离家的丈夫。除了严刑拷打以外,敌人还找了个"托儿"。

那人打扮成工人的模样,小声对张瑞华说:"同志,怎么你也被捕了?"张瑞华并没有上当,冷冷地回应:"我不认识你,我也不是共产党,你看错人了。"

不只是张瑞华,小聂力也遭到了同样的待遇。那些冒充共产党的女特务假装"狱友"哄骗聂力,想套她的话。但聂力非常听妈妈的话,从不和那些不认识的人说话。饿得不行就喝两口野菜粥,不哭也不闹。一个月后,张瑞华等人因为证据不足被释放。但她清楚这是敌人的欲擒故纵之计,于是在特务的监视下,张瑞华不动声色的生活了一个多月,待敌人放松警惕后才彻底逃离。

1935年秋,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张瑞华得到了去陕北与聂荣臻会合的安排。安全起见,组织上并没有同意她带着年幼的聂力。于是她将女儿安顿好后,跋涉了近10个月才走到陕北,这时,夫妻俩分别已经整整五个年头了。

寒暄过后,没几天,聂荣臻又得到了西进的命令,他只得作别妻子。而到下次夫妻俩见面,已经是十年后的1946年了。

话说两头,小聂力离开母亲后被寄养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日子也不轻松。她从小就挖野菜、干农活,稍大一点就去纱厂当童工,童年生活十分艰难。

其实在1938年的时候,组织上曾派人去接过聂力,准备把她带到延安。但在监狱里见识过敌人手段的聂力怕上当,坚决不去。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聂力才辗转在张家口见到了自己的父母。

聂力对聂荣臻没什么印象了,因为父亲离开的时候她还不到三岁,对张瑞华的印象也很模糊,毕竟上一次见到母亲也是十多年前了。团聚时刻,操着上海口音的聂力对满口的四川话的聂荣臻有些陌生,直到周边人都说"这就是你爸妈,快过去啊"她才跑过去。聂荣臻戏称这次团聚是"天上掉下个女儿",但那时的他早已热泪盈眶。

03"鲁智深"、"厚道人"、"驴驹子"家人的生活

聂荣臻有很多外号,比如说"鲁智深"。1938年白求恩来晋察冀之前,便得知了聂荣臻这位“鲁智深”:

"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浒传》,里面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晋察冀。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

之所以这样一个称呼,是因为聂荣臻的耿直忠厚讲原则。1958年的军委常委会上,更是被盛赞为"厚道人。"不久,彭德怀在转述的时候又加了一句"荣臻同志是个'驴驹子'"。

这种踏实能干的毛驴倒成了聂荣臻真实的写照,而他对自己的家人也是严格要求,不越红线。建国后,位居高位的聂荣臻并没有放纵自己的家人,一路吃苦过来的母女并没有因此"沾点光"。

1952年干部评级时,张瑞华被定为8级干部,这是符合她这个老革命身份的。但她总是一大早就赶公共汽车去上班,有几次甚至因为车上太挤而摔了下来。别人劝她家里有现成的车,但她却很坚决的说:"聂荣臻的车,不该我们坐。我们坐上了,心里也不踏实。"——聂荣臻早就定下了规矩,他不准家里人随便用公家的车。

1962年,聂荣臻的办公室主任被调走了,位置空了下来。有人建议把张瑞华调过来,既能帮助工作,又能照顾他的生活。而且这种夫人做主任的情况在当时也很常见。但聂荣臻拒绝了,他说:"张瑞华一直在地方上工作,部队上的经验等于零,你让她来干什么?她又会干什么?再说了,张瑞华的级别也不够。"

说到级别,在张瑞华工作的43年里,她始终都是8级干部,没有升一级,好几次组织要给张瑞华提级,却全都被聂荣臻拦下了。有人劝他说级别高了工资也会高,聂荣臻却毫不客气地说:"我和她的工资加一起,养活一个女儿足够用的,要那么多的钱干什么?"

说起聂力,当他上小学的时候已经十五岁了,足足比周围的同学们高出一头来。但她勤奋好学,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她在离家较远的北京师大女子附中上学时,也都是一个人骑自行车来回。

有一次下大雪,路非常难走,她还是一个人骑上了车。聂荣臻的办公室主任看着也心疼,他趁聂荣臻不在,对聂力说:"赶紧上车,我让司机送你去学校。"

聂力当然不同意,旁边的警卫员也看不下去了,一把夺过了自行车,说有急事借自行车用用,头也不回骑上就走了。

没了自行车,上学也不能迟到吧?好说歹说,终于把聂力拽上了车。但车里的聂力却极不自在,没走几分钟就叫司机停车,说再不停车就跳下去了。大家拗不过她,只好停下了车。聂力下车后,在雪窝里一步一步地往学校走,十分坚定,像极了她的父亲。

后来聂力获得了去苏联留学的机会。在苏联,她也是保留着这些作风,勤奋刻苦的她在班级里十分出众。回国之后从事军工方面的研发,最后晋升为中将,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女中将。

聂力的唯一孩子聂菲是个"六零后",到了她那一辈依然是在聂荣臻定下的规矩里长大。她从小就听话,从小就知道艰苦朴素的道理。衣服缝缝补补,裤腿短了,接上块布继续穿。聂菲从上小学到大学毕业,学校里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外祖父是聂荣臻。

聂帅一生谨慎低调,待人谦和,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清醒、冷静和果敢,,直到九十三岁高龄依然头脑清醒,在睡梦中走完了光辉的一生,可谓是一位了不起的“福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