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的一天,家住山東周村的馬立修大爺被村裏通知到醫院查體。年過80的馬大爺身體還不錯,也沒查出什麼問題來。沒過多久又通知叫去查,而且還量了身體給做了衣服。馬大爺有點納悶,後來得知查體等一系列行爲都是國家給安排的。馬大爺本是個普通的大爺,解放前在抗日小學唸書,解放後曾在村裏、鎮上工作過,也是個兩袖清風的大爺,生活上不太寬鬆。雖說之前組織上也有關懷、慰問過,但這次讓他有些摸不到頭腦了。後來九月份閱兵的時候,馬立修老人乘坐的花車第一個從天安門前通過。那個花車上坐着的全是烈士子女的代表,山東來的只有三個人。在抗戰七十週年的慶典上,馬大爺獲此殊榮,這一切都要從他的父親,馬耀南說起。

馬耀南像

01投筆從戎的"富家子弟"

1902年,馬耀南出生在魯中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裏。他的祖父馬希斌曾當過村長,在村裏有不錯的人緣。後來靠做豆腐攢下了些積蓄,購置田產開始富裕起來。到了馬耀南的父親馬懋偉這一輩已經不用生計而愁,專心讀書的他是村裏的大秀才,娶的妻子安氏也是村裏的富戶。到1935年的時候,馬希斌一家已經五世同堂了。據說當時濟南的書法家金樹芬還專門題了個"五世同堂"的金字大匾。

馬耀南故居

富足的家境給予了馬耀南優越的學習條件。7歲入私塾,13歲在周村的高等小學唸書,18歲的時候考上了省城的濟南一中,四年之後考上了天津的北洋大學。儘管他求學的經歷在今天來看似乎有些"慢半拍",但這種中西結合不間斷的學習軌跡,在當時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十分可貴,甚至來說有些奢侈。所以,自然而然的,大學畢業一年後他就被南通紡織工學院聘爲了教授。三年之後,在家鄉各界的盛情邀請下回到家鄉的長山中學當了校長。那一年,馬耀南三十歲剛剛出頭。

按理說,優越的家庭條件、良好的教育經歷,足以使馬耀南過上很不錯的生活,或者說謀個一官半職、經商發財的也不難。從他前三十年的履歷來看,他後半生的軌跡似乎應該是這樣的。但事實遠非如此,其實我們從他求學的一些細節中就能看出端倪來。

17歲那年,本爲戰勝國的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喫了一鼻子灰,在馬耀南的家鄉山東,德國人被趕跑了,但日本人又來了,老百姓的生活並沒有什麼改善。那一年,馬耀南在日記裏寫道:

"我們要把帝國主義趕出去,我們要做真正的中國人!"

馬耀南日記手稿

在省城濟南求學的時候,馬耀南對英語的學習尤爲執着,爲的就是更好得睜眼看世界,學習到世界。當時他最崇拜的是梁啓超,梁啓超那股維新求變、救亡蒼生、學習西方的勁頭感染了他。他還接觸到了鄧恩銘、王盡美組織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對共產主義思想頗爲認同。值得一提的是,爲了激勵自己不改初心,他在上學的時候一直是布衣打扮,以便於刻苦讀書。

在天津學習的時候,他學的是機械工程,想在實業救國的路上盡一份力。同時他又意識到悶頭苦幹、埋頭苦學是不行的,於是他一改之前的內向,成爲了活躍在學生會的領導人物,而且還是天津市學生聯合會的主要負責人。

前三十年的閱歷讓馬耀南在教育上有了更多的想法。在當時學校是本是讀書的清淨之地,長山中學的門口也掛着一個"學校重地、閒人免進"的牌子,但他剛一上任就把這塊牌子摘了。不僅歡迎鄉親們進校園參觀,也叫學生們走上大街修路、清理衛生。這種"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讓學生們更"接地氣"了,不僅鍛鍊了身體接觸到了社會,不再是死讀書的"書呆子",也消除了社會各界與學生學校的隔閡,在長山一片和諧。

這樣的日子沒過幾年,到了1937年,日軍發動了全面侵華,北、上等城市相繼淪爲戰場,國無寧日。這種局面深深刺激着馬耀南,他在日記中捫心自問:"自顧尚在此安逸消閒,能不愧死?"他認爲沒有岳飛痛恨金朝的心來雪此恥辱,就不配做現在的中國青年。只有"有所報命國家",方"不愧生世間"。

於是他以教學改革的名義,把一些抗戰救國的思想理論搬到了課堂上,組織師生演唱《義勇軍進行曲》、《滿江紅》等愛國歌曲,鼓舞抗日士氣。又邀請共產黨員來講軍事政治課,借民衆夜校的名義開辦遊擊幹部訓練班。

到了1937年的12月,日軍轟炸了長山城,國民黨的縣政府和武裝力量隨之南逃。本有機會逃走的馬耀南並沒有這麼做,他拒絕了國民黨要求長山中學南遷的命令,而是帶領全校師生到衛固一帶成立了抗日隊伍,在《抗日同胞書》的感召下,長山中學的師生數百人從熱血青年變成了抗日武裝,這就是馬耀南親任總司令的中國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他們把起義地點"鐵山"改名爲"黑鐵山",以此來體現他們鋼鐵般的意志和抗日到底的決心,這就是抗戰史上有名的"黑鐵山武裝抗日起義"。

黑山起義的主要領導人

02抗日報國的"書生司令"

馬耀南別稱"書生司令",這裏面有兩個含義:一是他本身就是書生出身的司令,二是他這個司令手下領導的全是書生。因爲當時師生的裝束都是長衫,所以五軍被形象得稱呼爲"大褂子隊"。

儘管師生們都編了隊,但是難題隨之而來。一是大家離開了學校,喫飯、生活上沒有了保障,給養很是問題;其次基本的武器也不能保證,全軍只有三支槍,打仗沒有兵器僅靠一腔熱血是很難的。

黑鐵山起義使用的武器

對於喫飯上,馬耀南堅決不讓師生餓着打仗,學生"一天不喫飯也不行"。於是他變賣家產,籌集來了五百塊大洋。然後又動員地方上的鄉紳、商戶、地主、名流等募捐糧食和錢財。在馬耀南的感召下,衛固附近的老百姓十分感動長山中學師生的壯舉。鄉親們表示,國難當頭,一羣年輕人拋家舍業來此抗日救國,還能讓人餓着肚子去保衛我們?從此,衛固一帶的村民,每天都有組織給五軍送糧食,也不乏老百姓自發去送喫的。

五軍師生們在艱苦環境下刻苦訓練,等待機會。

1938年日軍佔領了長山縣城,五軍的機會來了。他們挑選了三十餘人的小分隊化妝成農民,夜襲長山城。這一戰可謂打得又快又準又漂亮,三十多個守城的僞軍被全部消滅,還順便收了一批槍支彈藥。

十幾天後,夜戰變成了水戰,同樣是又快又準,五軍在小清河上伏擊了一艘日本船。這次斃命的可不是僞軍,而是清一色的日本軍官,其中不乏旅團長(相當師長)、聯隊長(相當於團長)、高級參謀這種級別的。他們是要去濟南開會的。

五軍的名氣越打越大,到了1938年的3月,馬耀南召集長山周邊的淄川、桓臺、章丘等五縣的抗日力量,號召大家團結起來,一致抗日。魯北地區的抗日力量聯合了起來,統一聽五軍的指揮,而且這個範圍越來越大,歷城、廣饒、高城等縣的抗日武裝也加入了進來。一個月以後,中國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的麾下,已經有了五千餘人之多,而這距它成立,也不過半年的時間。

兩個月之後,五軍正式改編爲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三支隊,還是由馬耀南任司令,政委則是中共清河特委書記霍士廉。這一年的十月,在霍士廉等人的介紹下,馬耀南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爲了一名共產主義戰士。

03卓越功勳,英勇殉國

三支隊在魯北地區的活動,沒少給日本侵略者麻煩。日軍也逐漸注意到這是一支不能忽視的武裝力量。但是三支隊的游擊戰術也着實讓他們頭疼,惱羞成怒的日軍只能靠人數和火力上的優勢來"硬剛"。

於是1939年的6月,日軍派鄒平、張店一帶的部隊(含僞軍)6000多人以及各種輕重武器,包圍了馬耀南所在的鄒平劉家井(今鄒平魏橋)一帶。游擊隊打起來陣地戰、阻擊戰也不含糊。面對實力上的差距,馬耀南和戰士們利用圍牆地形和惡劣天氣,突圍成功,以傷亡200餘人的代價殲敵800餘人,打出了抗戰史上的經典一戰。

呂劇《馬耀南》劇照

本想一舉消滅馬耀南的部隊,沒想到反而又他打了沉重一擊,這讓日本人更加惱火。此後日軍加大了力度,佈置了眼線和預案,不惜一切代價要拿下馬耀南。

這一天還是來了。

1939年的7月21日,馬耀南的部隊行至桓臺,他們是要到臨淄與那的部隊會合。這天傍晚,爲了不打擾百姓,馬耀南和戰友們乾脆睡在了大街上,計劃明天一早繼續東進。但是這讓日軍的眼線逮了個正着,他們連夜集結附近幾個縣的僞軍來包圍。

第二天一早戰鬥打響。儘管面臨人數上的劣勢,在馬耀南等人的沉着應對下,敵人並沒有佔到任何便宜。隨着時間的推移,寡不敵衆的局面漸漸出現了,馬耀南只能騎上馬突圍。7月22日下午2點左右,行至田莊大寨村一帶的馬耀南遭到了日軍的埋伏。

"正起晌,人們正在澆地。他(馬耀南)從西邊過來到了這裏,東邊有個屋子,(日本兵)在東邊藏着,正打着這裏了,那邊一個回槍,把他打下來了。打下來,打在這裏,(日本兵)用刺槍挑起他來,挑死了。"

當時還是13歲小孩的大寨村民呂昌廉老人每每回憶到馬耀南犧牲的經過,總是十分的悲慟。

埋伏在街東柴火垛後的敵人伏擊了馬耀南,他不幸連中數彈跌下馬。但頑強的馬耀南爬行到一牆腳,用手槍對日軍還以顏色。但殘暴的日軍蜂擁而至,向馬耀南胸膛連刺數刀,寡不敵衆的馬耀南倒在血泊之中,因流血過多而壯烈殉國。那一年,他僅37歲。

馬耀南犧牲之後,周圍的村民們不忍心烈士的遺體暴曬在野外,自發買了兩張席子裹好放到了村東的凹地裏。天黑後,副司令楊國夫等戰士潛到村裏,輾轉將馬耀南的遺體葬在桓臺郝家園的井家墓田裏。

熒幕上的馬耀南形象

04滿門忠烈的"司令之家"

"一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專打日本鬼,保護老百姓。"這是當地曾廣爲流傳的歌謠,歌頌的就是馬耀南一家的抗日壯舉。

其實馬耀南是字耀南,本名馬方晟。還有兩個兄弟。老二馬曉雲,本名馬方杲。老三馬天民,本名馬方普。兄弟三人以"方"爲輩,且名字中又都帶個"日"字,冥冥之中也預示了他們抗日救國、方正不屈的命運與意志。

第五軍在黑鐵山舉起抗日大旗之後,馬耀南迴家籌錢,五百塊大洋可謂是全家的支持。這一次,馬耀南也抱了決心抗戰到底,沒留任何後路。他把母親和家中婦女小孩改名換姓,分散安置到各個親戚家中。馬家人告別了富裕安足的生活,開始東躲西藏。唯獨馬耀南的兩個兄弟,也跟着馬耀南走上了抗日的道路。

老二馬曉雲比馬耀南小4歲,本是周村恆興厚線莊的副經理,過着不錯的生活。在馬耀南的感染下也參加了革命,憑藉自身的人脈組織起了3個抗日中隊,也因此被任命爲第五軍第七支隊的司令員。他在敵後的活動也令日軍頭疼,先後拔掉了周村小周家莊據點、炸燬了敵人在黑鐵山的火藥庫、炸燬了膠濟線馬尚段鐵路,成功牽制了敵人的精力。

後來,組織派他去延安抗大學習了兩年。出色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周恩來的賞識,但他謝絕了留在延安工作的安排,堅持回到山東家鄉的抗日前線。據說啓程時朱德總親自送行,還送給了他一件皮大衣。馬曉雲回到山東後,又任軍分區副司令等職。1944年8月10日,馬曉雲率軍攻打青城王家莊的日僞據點。爲了炸燬一個久攻不下的碉堡,馬曉雲親自檢查60斤重的炸藥包。好巧不巧,此時敵人一顆炮彈正中炸藥,馬曉雲被爆炸產生的氣浪推出六、七米遠,撞在牆上壯烈犧牲,年僅38歲。

其實三兄弟中犧牲時最年輕的是三弟馬天民。他比馬耀南小8歲,比馬曉雲小4歲,本在長山開着兩家店鋪,日子過得也很好。但他也毅然關閉了店鋪,來到了黑鐵山追隨大哥,被任命爲第五軍第一支隊司令員。此後一直活躍在魯中和魯北地區從事抗日活動。

"一馬三司令"

爲了籌集物資,1939年10月13日夜,馬天民帶領警衛員到長山城西的大辛莊蒐集槍支,但在叛徒出賣情報的情況下(一說是警衛員叛變),突然遭到日軍和僞軍的包圍攻擊。頑強的馬天民與敵人激戰到凌晨,終因寡不敵衆壯烈殉國,那年他才29歲。

殘暴的敵人在馬天民犧牲後砍下了他的頭顱懸掛在長山城的旗杆上示衆,叫囂這就是對抗皇軍的下場。但這並沒有嚇到大家的抗日決心,在一個夜裏八路軍偵查員趁黑攀上旗杆,把烈士的頭顱帶了回來,鄉親們含着淚掩埋了這位年輕的抗日英雄。

05"抗日烈士之血,國家民族之光"

爲紀念馬耀南的功績,渤海區黨委曾將馬耀南的家鄉長山縣改名爲"耀南縣",並將三支隊政治部的"抗戰劇團"改名爲"耀南劇團",位於博興的中共清河區青年幹部中學也被命名爲"耀南中學",後來這所學校遷到淄博,是爲淄博五中。至今淄博、濱州兩地學校的校園裏,師生們的必修課之一就是耀南精神。

淄博實驗中學裏的馬耀南塑像

解放後,原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支隊七團團長馬千里在上級的安排下,將三兄弟的英魂安葬回家鄉北旺莊村南的馬氏祖塋裏。這是三位烈士在離開黑鐵山後的第一次團聚,倘若他們沒有犧牲,也是正值中年的年紀。

"一馬三司令"烈士墓舊照

後來山東省曾打算將"一馬三司令"的墓遷到濟南的英雄山烈士陵園,但在當地人民和烈士家屬爭取下,三司令留在了家鄉的故土。三司令的墓在幾經遷徙後留在了淄博,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淄博市革命烈士陵園。墓東側的一塊太湖石上,徐向前元帥的題詞被鐫刻在上面,赫然寫道:

"馬耀南馬曉雲馬天民烈士永垂不朽!"

徐向前元帥的題詞

資料顯示,抗戰前夕的馬家,擁有土地130多畝,房屋100多間,還有織綢、織布、榨油、釀酒等作坊,僱傭了四十多個賬房和長工。五世同堂的生活在當時是許多人家終極一生的夢想。但馬耀南沒有貪戀這種生活,馬家人也告別了這種生活,因爲他們的心中有更偉大的事業。

馬立修老人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曾這麼說過:"當年,憑他(馬耀南)的社會地位和文化學識,要錢有錢,要勢力有勢力,但他不願去享受這種表面舒適的生活。在他心裏,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人民,因此他情願飲河水,喫糠米,住破廟。"

黑鐵山的刻石

馬耀南從一介書生到革命烈士,不過三十幾年的光陰。他告別了安逸的生活,爲國家和民族流盡了最後一滴血,他用自己短暫的生命詮釋了偉大的內涵。正是無數個馬耀南這樣的革命先烈舍小家、爲大家,我們纔有了今天的生活。但是這種精神不只存在於革命年代,同樣的,英雄也不只存在於過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