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代大家读戴若顾比《趋势交易大师:工具 方法 策略》的第五篇笔记,希望你不读书也能有收获。

终于要讲顾比复合移动平均线了。

顾比复合移动平均线由2组12条指数移动平均线组成。

短期组EMA均线的参数是:3、5、8、10、12、15;

长期组EMA均线的参数是:30、35、40、45、50、60。

我有意选择一个完美图例,通过极强的心理暗示,让你对顾比均线产生好感。但这种完美不是顾比均线特有的,也不是顾比均线始终都能呈现的。只有当价格走势完美的时候,均线形态才会完美。

相反,如果你第一眼看到的是凌乱,你可能完全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排斥心理。

顾比均线使用了指数移动平均的计算方式,其特点是平滑,不像简单移动平均会出现断崖式的转折。

参数大体上是等差排列,12条均线分两组排列,看起来就像两条平行带,强迫症患者会感到舒适。

但完美与否取决于价格走势。走势不完美时,均线或者其它任何指标都不会完美。

在挑选指标时,交易者其实是在“审美”,不好看的地方会被无视掉。只有开始交易,交易者才意识到不完美才是常态。如果放弃这个指标,继续寻找完美的指标,结果并不会更好。

顾比在书中多次将顾比均线与参数为10/30的均线交叉策略进行比较,他的结论是:常规均线策略过早提示趋势结束,顾比均线能提供趋势延续的信息。

有必要点破顾比的小把戏。

顾比使用30/60均线组观察趋势,在参数上完全覆盖了10/30均线组。

均线参数的大小决定了均线对价格运动状态描述的“细微程度”。参数越小,均线越敏感,对价格波动的描述越细致。参数越大,均线越稳定,越能够包容价格的随机波动。

那些反向波动剧烈,但并未推动趋势反转的走势对顾比均线更加有利。因为顾比均线的参数较大,包容性更强。如果反向波动直接终结趋势,那么小参数组均线就会因其高度敏感提早预警而完胜顾比均线。

顾比在对比中只是挑选了更适合顾比均线的行情,并非顾比均线更完美。

如果沉迷于漂亮的图表,就会忽视顾比藏在书里的宝藏。顾比在书中向我们展示了完全不同的理解均线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均线所能提供的最有价值的信息。

顾比将市场参与者分为两类。一类是交易者,一类是投资者。分类依据不是“身份”而是“行为”。

投资者关注的是绝对价值及价值的趋势性变化。

举个例子。沪深300成分股调整之后,追踪沪深300的指数基金需要调仓配置并持有。股票A原本就是成分股,调整后权重上升,指数基金需要少量加仓。股票B是新晋成分股,众多指数基金都有配置需求,股票A短期需求急迫且旺盛。成分股C因被调出而遭到指数基金抛售。

股市上涨,吸引投资者申购沪深300指数基金。基金买入股票,股票上涨导致基金净值增长,又吸引更多投资者申购。如果股市大跌,投资者赎回指数基金份额,基金卖出股票套现,股票下跌导致基金净值下跌,又会引发更大的赎回潮。

主观投资者也类似,桥水的全天候基金,根据一定逻辑进行全球资产配置。当它决定持有某项资产及持仓比例后,不会轻易改变,除非决定持仓逻辑的经济环境发生实质性变化。如果标的价值按预期变化,他们就一直持有,直到预期价值变化将会扭转。

无论是主观还是被动投资者,他们长期押注单一方向,并存在加仓需求。他们的交易逻辑一致,交易行为稳定,使得他们成为了趋势的推动者。

交易者也关注价值,但他们没有足够的持仓耐心。因为资金有限,需要保证资金效率,交易者无法承受过多的不确定性。因此,交易者关注的是价格相对价值的偏离程度。价格大幅低于价值,他们就买入,一旦价格接近或高于价值,他们就卖出。交易者通过价格相对价值的偏离或回归获得价差收益。交易者非常注重保护资本及未兑现的收益。

精明交易者在价格低于价值时买入,后知后觉的交易者在价格接近价值时买入,大胆激进的交易者可能错估了标的的价值,在价格高于价值时买入。当精明的交易者发现价格偏离合理价值,决定兑现收益而卖出后,价格逐渐回落到合理的价值水平。后知后觉的交易者发现情况不妙,决定宁可少赚一点,也要尽快脱身。而大胆激进的交易者,看到价格大幅下行才如梦方醒,基于风控要求在价格低于价值的水平止损。交易者的集体行为实现了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经济学原理。交易者基于对价值的不同认知,所作出的相似行为,放大了价格相对价值的偏离程度。

顾比非常巧妙的利用顾比均线将市场参与者与市场波动机制结合到一起。

短期均线组被视为交易者引发的价格波动,长期均线组被视为投资者推动的价值变化。

短期组——交易者——价格波动

长期组——投资者——价值变化

趋势是由价值持续的单一方向变化形成的,这种价值变化反映在长期组均线的形态上。而长期组与短期组的区别在于参数的大小,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推论:以较小的参数构建的均线组并不能用来识别趋势。我们不要拘泥于顾比给定的短期组与长期组的均线参数,也不要纠结到底多大参数的均线才能合理的描述趋势。我们只需要意识到使用较小的均线参数识别趋势必然会失败就已经是巨大的收获了。而进一步的推论是,在较小周期上识别趋势也会失败。

顾比并不在意均线之间的交叉行为,而是关注均线带密集和稀疏的状态。他将其称为均线带的收缩和扩张程度。衡量均线带收缩和扩张的指标是带宽。

顾比对短期组和长期组的带宽变化有不同的解读。

先看短期组。

短期组中参数最小的均线,反映的是市场中最迫切想要买入(卖出)的交易者所能接受的价格。

短期组中参数最大的均线,反映的是市场中买入(卖出)需求最不迫切的交易者所能接受价格,他们或许是等等党,或许风控极为严格,只要价格没有达到心理预期,他们就不急于行动。

若短期组的6条均线收缩到一起,表明交易者对当前的价格达成了共识。

在交易者形成共识后,如果短期组向上(向下)扩张,说明交易者对当前价格形成了买入(卖出)共识,短期组的快速扩张意味着交易者在积极报价抢夺筹码。

短期均线带充分扩张,意味着交易者对所能接受的入场价格产生分歧。短期组扩张的程度反映出交易者之间的分歧程度。

一定要注意,短期组的收缩与扩张反映的不是趋势判断,而是交易者对价格偏离价值程度的判断。

如果我们将长期组理解为标的的合理价值,那么短期组在靠近长期组之后出现收敛表明交易者对价格反弹接近合理价值达成共识。如果随后短期组向上扩张,说明交易者对价格所能超过价值的幅度产生分歧。如果短期组向下扩张,则说明交易者正在押注价格将继续下跌,但对下跌的幅度存在分歧。

上图中,短期组每次靠近长期组后就向下扩张,表明交易者形成了价格具备偏离价值而下跌的共识。短期组极度扩张之后的收敛只说明交易者对下跌幅度产生分歧,并不是认为下跌趋势结束。

再看长期组。

继续用“成分股”来举例。

某私募基金持有的股票A被调入沪深300成分股。入选之后,该私募计划增持,但需求并不迫切。追踪沪深300的指数基金按照合约规则需要迅速配置股票A,买入需求非常急切。此时,指数基金愿意支付更高的买入价格,而私募基金只想出低价捡漏。

股票A呈上升趋势,顾比用EMA30均线代表指数基金的出价,用EMA60均线代表私募基金的出价。EMA30均线高于EMA60均线。

指数基金和私募基金都认可股票A的价值,但出价存在差异。顾比的解读是:长期组均线带向上扩张表明投资者认可股票A的价值,并且对股票A未来的价值增长达成共识。这种共识体现在长期组均线带的带宽上。不同投资者的出价存在较大分歧,源于投资者对介入的迫切程度。

交易者推动价格短暂回落帮助出价较高的指数基金顺利完成建仓。指数基金买入需求下降。私募基金通过调研发现股票A可能会有业绩大增的利好,他们报出更高的价格希望尽快完成加仓。

此时,私募基金买入的急切程度超过指数基金。反映到长期均线组上,EMA30均线是私募基金的报价,指数基金的出价意愿则降至EMA60水平。

长期组均线带随价格的上涨而持续上升,不同参数的均线平行排列,但均线带背后的买入力量却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显性的,我们不必刨根问底到底是谁的出价。无论是谁,他们都认可股票A的价值,并对价值的增长具有共识,投资者愿意出价买入或继续加仓,差别只在于买入或加仓的急迫程度。

投资者入场急迫程度的差异性反映在长期组均线带的带宽上。

长期组均线带扩张,带宽增加,表明投资者报价差异变大。长期组均线带收敛,带宽缩小,表明投资者报价差异变小。

交易者通过短期组传递的是对当前价格的共识与分歧。投资者则不同,他们通过长期组传递的是对价格未来趋势的共识与分歧。这种差别意味着对长期组扩张和收缩的解读与短期组完成不同。

长期组的扩张是投资者对趋势的共识,长期组的收缩则反映出投资者对趋势产生分歧。

假设某持续上涨的标的现价100元,长期组中最急切的投资者想要以85元买入,最淡定的投资者愿意支付65元的买入价格。带宽20元,意味着投资者能够承受交易者推动的20元的价格冲击。

以85元买入的投资者,不会只因价格跌到65元就止损,他们关心的是价值是否发生变化。我们无法得知以85元买入的投资者在价格跌至65元时会得出什么价值判断(他们可能会误判)。但长期组中有投资者出价65元买入,说明他已经做了即使价格从100元跌至65元,上涨趋势仍然会延续的判断。

同样情况下,如果长期组投资者出价区间是65-75元,价差仅为10元,似乎投资者对出价形成了更高的共识,但反映的却是对趋势的担忧。因为最急切的投资者只愿意出价75元,说明投资者的买入欲望不强。

顾比的解读是,投资者的报价区间越大,投资者吸收较宽的价格范围冲击的能力越强。显然,第一种情形下投资者提供的支撑更为强劲。

顾比因此得出结论:平均线的分离宽度证明了趋势的强度,宽的分离代表强的趋势。窄的分离代表弱的趋势。

在第三篇笔记中,我们说过B区域上涨趋势刚形成,非常脆弱,C区域趋势强劲而稳定,最值得交易。

B区域就是长期组充分扩张之前的状态,投资者对趋势的不确定性导致了B区域趋势的脆弱。

有小伙伴问,怎么区分B区域和C区域?答案就是观察带宽。

在B区域,均线带发散初期带宽非常小。如果是一个好趋势,价格持续趋势运动会拉动均线带扩张。带宽扩张的过程,就是趋势持续稳定推进的过程。

我在第二篇笔记中展示了一个澳美4H级别均线带多排回撤的交易案例。文章推送时间是2020年12月20日。

1个月时间过去了,我们再看这个案例:

标识1处是当时展示的时间点。虽然价格一度跌破长期均线带,但长期组保持了较宽的带宽,并持续至今。

澳美4H级别长期组自11月初标识2处开始扩张以来,推动澳美在将近3个月的时间里维持上涨趋势。

标识3处短期组推动价格第一次回落至长期组,虽然已经上涨一段时间,但长期组的带宽确认了趋势处于强劲且稳定的状态中。这样的趋势可以提供非常多的买入机会。

如果沉迷于分钟图或其它较小的周期,价格波动的性质决定了,均线带不可能足够宽,且扩张无法持续太久。以前也写过文章分析,较大时间周期下技术分析才具有稳定性。如果依据小周期的常规参数做“趋势”判断,很大可能会被来回打脸。

最后,再回到文章前半部分的内容,不要迷恋顾比均线的参数,而是尝试理解顾比对两个均线组的认知和形态解构。其核心就是带宽,即均线带的收缩和扩张所所传递的共识和分歧。

顾比用6条均线代表一类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我用两条均线构建这类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边界也没什么不同。顾比用了3-15的均线参数观察交易者的行为,我不是交易者的追随者,我只想简单了解一下他们作为一类市场参与者的整体行为,我用一条均线代替即可。

只要不把均线看成一条线,而是将其视为边界模糊的“带”,就无需陈列太多条均线。如果将视线从均线的交叉点上移开,就能观察到均线组带宽所提供的价值。

这篇笔记先到这里,下篇笔记我们具体研究两组均线带的特征及相互间的关系。

我会在知识星球解读货币政策报告与重要经济数据、事件,并更新持仓数据与实盘交易日志。欢迎感兴趣的小伙伴加入,公号底部菜单栏有具体介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