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圖)

美國紐約大學和瑞士伯爾尼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指出,鈉攝入量與預期壽命呈正相關性,同時也與世界範圍內以及高收入國家的全因死亡率(一定時期內各種原因導致的總死亡人數與該人羣同期平均人口數之比)成反比。這一結果與以前的研究剛好相反,以前的大量研究稱,食鹽過高與過高的心腦血管病相關。

研究人員對全球181個國家的鈉消耗量、2010年出生時的健康預期壽命(年)、60歲時的健康預期壽命(年)以及非傳染性疾病致死和全因死亡率的結果進行統計和分析。數據來源於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全球衛生觀察站中的出生時健康預期壽命、年齡標準化體重指數(BMI)、全球健康預測、聯合國國內生產總值評估,以及世界銀行鍼對2010年不同收入組(人均國民總收入美元)的國家級分類等數據庫。

研究人員使用線性迴歸模型對鈉攝入量和健康預期壽命間的相關性進行評估,同時校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體重指數等潛在的混淆因素,結果發現,鈉攝入量與出生以及60歲時健康預期壽命呈正相關性。每天鈉攝入量平均每增加1克(2.5克食鹽),出生時的預期健康壽命可能會延長2.6歲,60歲時的預期健康壽命可延長0.3歲。但是,當鈉攝入量增加爲每天4-5克(鹽攝入量每天10-12.5克)後,預期壽命與之不再呈正相關趨勢,且會隨年齡的增長而略微下降。

而且,鹽的攝入與全因死亡率呈負相關,每天平均鈉攝入量每增加1克(2.5克鹽),全因死亡將減少131例/10萬人。而且,鈉攝入量與非傳染性疾病死亡之間無相關性。在全球181個國家中,哈薩克斯坦公衆的鈉消耗量最多,每天高達5.98克(14.95克鹽),肯尼亞公衆的鈉消耗量最低,每天1.48克(3.7克鹽)。這兩個國家公民的預期健康壽命也較爲典型地表現爲與鈉的攝入量呈正相關(喫鹽較多壽命較長,反之則短),全因死亡率則與鹽攝入量呈負相關(喫鹽較少全因死亡率較高,反之則低)。

顯然,這一與通常研究結論相反的研究,可能會讓人無所適從。

2013年,WHO基於全球公衆鹽攝入量和與鹽攝入相關疾病的發病情況推薦,成人鈉攝入量爲每日2克鈉(相當於每日5克鹽,1克鹽含0.4克鈉,1克鈉換算爲2.5克鹽)。此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成人每日食鹽攝入量不超過6克。

2012年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居民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爲10.5克。不過,2019年7月,英國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的研究顯示,中國是世界上食鹽攝入量最高的國家之一,在過去40年期間,成年人平均每日鹽攝入量持續在10克以上,高於推薦量的兩倍之多。中國兒童3-6歲食鹽攝入量已達到WHO建議的成人食鹽攝入量最高值(每日5克),大一些的孩子則每日攝入食鹽近9克。中國北方居民食鹽攝入量更高,每日11.2克。

此外,中國人的鉀的攝取量較少,WHO的推薦是,至少每日3.51克。原因在於,高鈉低鉀可能導致血壓升高,增加患心臟病和卒中的風險。在中國,近40%的死亡是由卒中和心臟病引起。而且,若按WHO的推薦,預計將使每年新發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卒中的人數減少3萬-12萬,全因死亡人數減少4萬-9萬。

WHO和中國營養協會推薦低鹽飲食,指出高鹽成爲危及國人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也因此導致了中國人舌尖上的憂慮,喫鹽少食無味,喫鹽多則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病的風險。但是,現在的這項新研究提出,限鹽沒有必要,鹽攝入少了反而不利於健康和長壽。這同樣會引起中國人的焦慮和無所適從。舌尖上的鹽到底喫多少爲好?

一個比較客觀的看法是,這項研究只是觀察性研究,其結果尚不足以作爲營養指導原則。不過,一些衛生專家也坦承,關於鹽對人體影響的隨機試驗幾乎不可能進行,難以得出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科學結論。也有專家認爲,高鹽和低鹽飲食都不利於健康,過高過低都是導致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喫鹽的多與少與健康的關係呈現爲U型曲線,在底部有一個閾值,風險由此開始回升。因此,每天的鹽攝入量少於5.6克或超過12.5克都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另一項涉及17萬多人的研究顯示,有或沒有高血壓的人羣中,低鹽攝入量(每天小於7.5克)和心血管疾病以及死亡風險增加之間的聯繫,和每天不超過12.5克相似,一個簡單的理解是,每日1.5至2.5茶匙的鹽都是可取的。

美國和瑞士研究人員的這項研究也提供了一箇中外比較的例子。中國北方居民食鹽攝入在1980年代更高,每日12.8克。但是,這也不及現在的哈薩克斯坦公衆食鹽量,每天14.95克。不過,中國2018年的人均預期壽命爲77歲,全球排名第55位。哈薩克斯坦2018年的人均預期壽命爲72.95歲,全球排名第111位。當然,影響壽命和健康的因素太多,鹽攝入量可能還不足以成爲一個主要因素。因此,難以對該項研究結果進行準確的驗證和評價。

從另一個角度看,限鹽也是有充分理由的。由於鹽是人們生存不可或缺的要素,正如脂肪一樣,而且,在過去的歲月中,這些物質都不可能隨時取得和滿足,因此在演化中形成了“節儉基因”和“貯鹽基因”,要儘可能把脂肪和鹽都充分地攝取和貯存起來。實際上,人們每日攝取的鹽是機體消耗和新陳代謝所需的2-5倍,這也形成了人們攝鹽和貯鹽過多的習慣。

另一個因素是現代食品的製作方式會讓人不知不覺攝入更多的鹽。鈉本身就天然存在於多種食物中,牛奶和奶油每100克含鈉50毫克,雞蛋每100克含鈉80毫克。加工食品的鈉含量更高,麪包每100克含鈉250毫克,加工的肉類如鹹肉每100克含鈉1500毫克,椒鹽脆餅、奶酪泡芙和爆米花每100克含鈉1500毫克,調料如醬油每100克含鈉7000毫克,肉湯和濃縮固體湯料每100克含鈉20000毫克等。

如果考慮食品中天然包含的鹽和加工食品中包含的大量鹽,需要在每日三餐的烹調中減少鹽的含量。因此,《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提出,“到2030年,實現全國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降低20%的目標”。

張田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