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北海公园,是明清两朝的皇家御苑,俗称御花园。在御花园的堆秀山和摛藻堂之间,有这么一颗古柏(有一种说法是油松),他既不高耸入云,也不郁郁葱葱,在众多奇花异草中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但它有一个非常显赫的身份:“遮荫侯”,乃乾隆皇帝所封。

(聂远饰演的乾隆)

众所周知,在清朝,“侯爵” 这个官职是非常了不起的,通常只有皇亲国戚或者是对 国家有重大贡献的臣子才有机会得到这一官职。那么,作为一棵柏树,“他” 何德何能?得到了乾隆的赏识而加官进爵呢?这就要从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传说说起了。

相传乾隆皇帝有一次下江南, 当时正值炎炎盛夏,江南的天气更是火轮高吐,热气如烧。随行的大小官员整日里挥汗如雨,汗流浃背,可乾隆皇帝非但一点都没觉得热,还觉得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乾隆隐隐觉得,有一片非常清凉的云彩,始终笼罩在他的头顶上。

在南巡回京后的某天,乾隆皇帝在御花园中散步,恰巧经过这棵柏树,突然觉得此树甚是眼熟,不由得凝神细瞧。管理御花园的太监看见圣上驻足不前,正盯着这棵树细细思量,于是讨好的禀报说:“这棵树在您出宫以后突然就枯死了,没想到,您一回宫,他竟然又枯木逢春,复苏活过来了。”

(乾隆)

乾隆闻听此言,不由得一愣。他想起自己在江南的时候,别人挥汗如雨,他却总觉得头顶上有一片云彩,随时跟随自己,并为自己遮挡烈阳,阻隔暑气。这么一瞧,这树冠的形状不就跟那片云彩一模一样嘛。乾隆心中顿时大喜,他想,自己南下之时,莫非此树也幻化为云彩,随行伴驾了,为自己遮阳避日去了!这乃是一棵神树啊!

想到此处,乾隆立刻就给这颗柏树封了个官——遮荫侯。

这就是“遮荫侯”的由来。

为此,乾隆皇帝还为这棵树写了一首诗,题目是《御花园古柏行》。这首诗,经过装裱后,至今还安放在摛藻堂西山墙上。诗曰:

“摛藻堂边一株柏,根盘厚地枝挈天。八千春秋仅传说,厥寿少当四百年。

(遮荫侯)

乾隆的诗写得好不好我们就不说了,不过从这四句诗可以看出来,曾经有传言说这棵树已经有八千岁了,乾隆则认为这棵树至少有四百多岁。这是一颗不折不扣的古柏。

这个故事是不是很美,很神奇?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乾隆皇帝很有亲和力,连一颗树对他都那么的热爱,竟然会神灵出窍,化为云彩,伴君左右,赐君清凉!

不管怎样,故事流传到现在,很多人津津乐道,说明了老百姓还是很认同这个故事的。

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了解到这个故事背后的真相,我们的态度,就会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对乾隆不是喜爱而是痛恨了。

(乾隆下江南)

故事真实的背景,是乾隆皇帝下江南。乾隆一生,六下江南,每次下江南,兴师动众,铺张浪费,百姓苦不堪言。

首先,所过之处,大兴土木,修建行官,各地要征调民工,加紧赶工,民不堪役使;其次,因为随行人员众多,流程繁琐,且声势浩大,排扬极尽奢华,造成极大浪费;再其次,各地官员和富商为了迎接圣驾,费尽心机,不仅给乾隆皇帝上供许多奇珍异宝,还要想方设法编排一些花样繁多的节目,以此来取悦乾隆皇帝。最终花掉的钱回头又要从百姓身上搜刮,苦的还是百姓。

刚开始,百姓还可以承受,但次数一多,百姓不堪其扰,怨声载道,叫苦不迭。这些怨怒、叫苦之声很快传到了乾隆耳朵里,乾隆知道后,却并未收敛,他开动脑筋,编起了故事,想用高级编术来平服民怨。

“柏树化身彩云伴君王”的传说,就是在上述背景之下编出来的。乾隆皇帝用这个传说,给自己找了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他以传奇神秘的神话色彩作烘托,用百姓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来传播皇上“九五至尊,真龙天子”的理念。是想让百姓明白:古树尚且有灵性,一切听皇上的,那么我们老百姓更是要尽心竭力地拥护和服从君王了。

(乾隆下江南)

这样的故事与传说,如果放到现在,我们当然是不屑一顾,嗤之以鼻,可是放在封建社会就不一样了。封建社会里,皇帝通过儒学来掌控百姓思想,儒学一贯宣扬“君权神授”理念,宣扬皇帝是天的儿子,是神不是人。每个皇帝出生时,要么金光万丈,要么瑞气千条,要么龙现九天,要么百鸟齐鸣,总之,神仙下凡了。

这样的宣扬持续了数千年,深印于百姓心中。有了这样的思想垫底,再杜撰一个“古树化身彩云伴君王”的故事,就很容易让人接受了。所以说,乾隆的脑子还是挺好使的,其智商不可谓不高,仅仅借助一棵古树,就一箭双雕:一方面解释了自己下江南是得到上天赞许的,另一方面重申了皇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乾隆下江南)

为了让传说深入人心,乾隆又是封古树为“庶荫侯”,又是给古树写诗,可谓用心良苦。然而,公道自在人心,谬论成不了真理。乾隆六下江南造成的铺张浪费不仅折损地方财力,也伤及国本;史学界一致认为,乾隆将康熙与雍正留下来的财富几乎挥霍一空,造成嘉庆皇帝上台后的困窘局面,也使得清朝由盛转衰。也就是说,乾隆皇帝最终害的,是自己的后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