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佳俊

編輯/西西弗斯

這兩天,關注到一部剛開播的新劇。

很多人一看到是扶貧題材,可能會下意識選擇忽視。

但真的沒有想到,即便是這樣一部主旋律的電視劇,在「正午陽光」這塊金字招牌的加持下,依然可以讓人看得津津有味。

《山海情》

和《大江大河》差不多,這也是一部用於獻禮的命題作品。

劇名原來是《閩寧鎮》,後來改成了《山海情》。

具體什麼意思?

閩是福建,寧是寧夏,所謂的閩寧鎮,講的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福建對口幫扶寧夏,將西海固(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山區的代稱)農民搬遷到銀川,在當地的戈壁灘新建家園,擺脫貧困的故事。

在介紹這部劇之前,我想先聊聊在拍攝扶貧題材中容易犯的一些問題。

就拿國慶檔上映的兩部片子來說吧,其中都涉及到了扶貧故事。

票房雖然都不錯,但從故事處理的角度,其實都表現得非常理想化。

片中的農民都是如何過上好日子的?

基本就是主角意識到問題,然後想辦法。

要麼是大搞旅遊景區,要麼利用現代化的網絡渠道開始賣貨,總之就是一番英雄主義的奮鬥之後,狀況突然就好轉了。

《一點就到家》劇情截圖

這樣的扶貧故事基本都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從結果出發,把視角過多地放在一兩個關鍵決策的改變上,從而簡化了整個過程中遭遇的困難。

說白了,它們不像是扶貧回顧,更接近扶貧技術總結。

反觀《山海情》,這部劇最寶貴的地方就在於,它所講述的故事不僅來自真實的歷史,而且把這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完完整整地呈現了出來。

首先是製作班底,非常放心。

導演是正午陽光的招牌孔笙,編劇包括了寫出《闖關東》和《老農民》的高滿堂。

演員也都是熟臉,其中印象比較深的。

一個是勞模張嘉益飾演的代理村主任馬喊水,一臉的人精樣。

表面上,幫着縣裏的領導挨家挨戶勸他們移民,可真到了需要自己開會出面的時候,滿嘴的不願意,結果還是爲了兒子的工作和前途,才選擇了妥協。

另一個則是尤勇智飾演的李大有,剛一出場,不管是說話的口氣,還是行爲舉止,怎麼看都是一個認死理的大老爺們。

果不其然,由於忍受不了扶貧搬遷的艱苦,成爲了吊莊移民過程中極具代表性的“刺頭戶”。

接下來是劇情,故事的主線放在了黃軒飾演的馬得福身上。

爲什麼他是主角?

這要從他的工作內容講起——

馬得福是馬喊水的大兒子,剛從農校畢業便回到家鄉加入了扶貧事業。作爲一名基層幹部,他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跟着縣裏的主任,說服自家村裏逃回來的幾個“刺頭戶”,進而完成移民政策的指標。

不僅如此,隨着工程的深入,馬得福承擔的工作越來越多,於此同時,對於扶貧這件事,他的看法也在不斷髮生着改變。

比如一開始他的盲目樂觀。

因爲從小在湧泉村長大,他很清楚當地的貧困。

三個兄弟一條褲子,誰有事出門誰穿;

地裏不長糧食,爲了搶一地的野菜打的頭破血流;

最嚴重的還是缺水。不信你看這些村民的名字,不是馬喊水就是李水旺爲了一個水窖和一頭驢,甚至願意把自家的閨女隨便嫁到別的村。

回去的路上,馬得福詢問移民的具體政策,一旁的主任介紹得繪聲繪色,又是包蘭鐵路,又是國營農場。

此時的他沒有多想,只是特別想不通,這樣能改變命運的好機會,村裏的住戶爲什麼白白浪費。

然而,等接下來趕到一線,馬得福參與其中,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重頭再來。

環境差。

隔三差五就是一場聲勢浩大的沙塵暴。

沒地方住。

需要自己到城裏打工慢慢攢錢,才能一點點建起自己的房子。

也沒有電。

上面要求,每個搬遷的村子必須滿足一定的人數才能通電。

最重要的還是生存,很多來到這裏的年輕人,由於忍受不了打工的艱苦,乾脆幹起了扒火車的勾當。

剛剛被調到這裏的陳金山(郭京飛 飾)親眼目睹了一起火車偷竊,眼看派出所的民警只是簡單的口頭教育,便把幾個年輕人放了回去。

他覺得很不可思議:“那他放出去了,還做賊,然後告訴所有人,都可以做賊。反正不用受到懲罰嘛,你們這裏解決問題怎麼是這樣的?”

面對這樣的質疑,馬得福早已習慣:“我覺得賊這個字太重了,他們都不是慣犯,很多人真的喫不上飯掙不着錢,爲了謀個生計稀裏糊塗被壞人利用......沒有房子、沒有水、沒有電,人就住在地窩子裏,一覺醒來,半個身子都在沙子裏。”

可以看到,如今的馬得福,早已不是那個天真樂觀的少年。

他開始意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動員了那麼多村民來到這裏,結果過了這麼久,依舊沒有讓大家過上承諾中的好日子。

他很愧疚,卻不能放棄,只能帶領着大家繼續堅持。

因爲他的心裏很清楚,一旦逃回去,那纔是真正失去了希望。

爲什麼我覺得這部劇值得一看?

因爲它把扶貧這件事講的很透徹,並沒有把視角侷限在如何讓農民賺更多的錢以及過上更好的生活上。

劇中有一個小細節,馬喊水帶着張主任到李家做思想工作的時候,一隻雞突然跑進了屋子。

一旁的李大有趕忙停下談話,一邊抓雞,一邊介紹這是國家給村裏的扶貧珍珠雞,只不過由於糧食短缺,全都被村裏人偷殺喫掉了,現在手上的這只是最後一隻。

換句話說,扶貧工作如果只是簡單地分發物資,不僅不能提高這些貧困人羣的生活質量,反而會讓他們形成好喫懶做的習慣。

之後再遇到困難,心裏便會想着背後有國家,怎麼也不會讓自己餓死。

劇中有一個關鍵詞,經常出現:

未來。

到底什麼是未來?

在李大有的眼中,未來就是還沒有來到的事情。

而在馬得福的眼中,未來代表着希望。

真正的扶貧,關鍵要轉變的,就是這些陷在貧困中的人對未來的理解。

只有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親眼看到了,纔會堅定不移地選擇相信。

最後提一下配音的問題。

其實有兩個版本,普通話和方言。

這部劇剛開播的時候,熱度不算很高,第一個上熱搜的話題還是“黃軒郭京飛雞同鴨講”。

劇情主要發生在第四集,陳金山在遭遇偷竊之後,向當地的民警和馬得福解釋狀況。由於他操着一口濃重的閩南口音,兩撥人出現了很多理解上的錯誤,鬧出不少笑話。

當然了,我不是當地人,也不太清楚劇中角色的方言到底有多地道。

但總的來說,方言的版本的確比普通話的觀感要好上不少。

不少網友在評論裏開玩笑,東西協作扶貧的第一障礙,其實是方言。

聽上去是句玩笑,但仔細一琢磨,也能從這些細節裏窺見當年的不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