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成梁:美国解密印太战略 对我有何影响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成梁 ]

本周,已经处于穷途末路状态的特朗普政府在行将下台之际,突然解密了一份由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于2018年制定、旨在规定美国在东亚、印度太平洋地区战略目标与行动指南的《美国印太战略框架》。而按照美国国内的保密规定,这份标明“Secret”、“Not for foreign Nationals”的文件,理论上应该在三十年后、也就是2050年才能允许解密,不出意外,特朗普政府这番“不讲武德”的操作,在大洋两岸引发了一些风波。

当然了,相对美国的一票“Fake News”借此机会指责特朗普“不讲武德,耗子尾汁”,咱们更应该关注的、也更应该警惕的该是这份《战略框架》所规定的内容:毕竟一方面,这是美国政府为数不多的、大方公开基于某地理大区当前的地缘政治局势所制定的短期、即时战略目标与行动指南,具备极强的时效性与现实指导意义,远不是那种“多年后解密”的马后炮文件能比的。

同时,鉴于它的制定机构是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在权威性和真实性上远远压倒了一票民间智库基于历史传统或现实考量对某些战略问题所做的猜想,即使是从中分析美国政府的战略底线、思维模式,都是极其有意义的开源情报资料。故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特朗普倒真的是“神助攻”,在下台之际以哪怕下台后洪水滔天的气魄,为咱们完成了最后一项任务。

而另一方面,只要稍微扫一眼《印太战略框架》就可以发现,这份战略规划里放眼望去,满眼的“China”字样,诸如在“Objective”里,这份战略报告就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的目标是“Deter China from using military force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and U.S allies or partners,and……to defeat Chinese actions”,要通过威慑的手段“防御中国的军事行动”、“保护美国和美国的盟友与伙伴”。

接下来在“Action”环节,这份报告又提出,行动模式包括“拒止中国在第一岛链获取制空、制海权”、“保卫第一岛链内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某个关键性海岛),以及第三条有所保留的“在第一岛链之外,全部作战领域保持优势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这第三条后面被黑线抹掉了一截,被认为是“保留对中国本土战略纵深的常规打击能力”,且要求美国军队也同样发展“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类似的长程打击能力”,比如中程弹道导弹与高超音速飞行器等等。

此外,在经济和国际贸易领域,该文件延续了特朗普政府近几年来对华一以贯之的“贸易战”论调,要求“提升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参与度”,并通过官方与民间等宣传手段,广泛宣传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丑化中国的经济建设与对外贸易,试图建立起“中国正在危害‘自由贸易体系’”的“国际共识”。

最后,在对印太周边国家的关系上,这份《美国印太战略框架》对东亚、印度太平洋地理大区的主要国家在战略规划中的地位做了安排,比如印度,该报告就将其称为是印太战略的“基石”,尽管同时抱怨说印度在冷战及冷战后在与美国结盟的问题上采取了较为投机的态度,但该报告依然认为,要在喜马拉雅山脉两侧的中印冲突中对印度“施以援手”,提供帮助和情报支持;而比如日本、澳大利亚,美国认为这两个国家加上印度,将成为“印太战略”的“四边框架”,建议美国政府在多个问题上与这三国政府展开协调、统一行动步调,共同应对来自东亚大陆的威胁;又比如韩国和朝鲜,这份报告对朝、韩两国抱有较深刻的不信任感,认为需要说服朝鲜“生存的唯一道路就是放弃核武器”,而这与朝鲜的战略底线完全抵触,是不可能达到的战略目标,而对于韩国,《美国印太战略框架》也仅仅用了一句“鼓励韩国在地区安全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这样一个棋子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而在对东盟诸国的关系中,可以看出美国试图对东盟各国的战略步伐进行整合,希望东盟各国“能用一个声音说话”,但是并未提出具体的行动步骤,对于这一政治集团的重视同样较轻。

那么,通过对于这份《美国印太战略框架》的分析,咱们能够从中得出何种结论,这份《战略框架》对于中国的东亚、西太平洋、印度洋地缘政治战略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咱们先说第一个问题,就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战略起码可以得出三个结论:第一是美国的东亚战略思维是一以贯之的,具备较强的持续性,所谓的分歧只不过是落在具体的行动手段上;第二是美国的东亚战略目标是基于零和博弈的想定建立起来的,具备“赢者通吃”的基本特征,当前的战略目标与行动模式极具进攻性,且具备了一定的总体战特征,而这种零和博弈加进攻性思维可能导致中美两国关系走向不可知的方向;第三是美国的印太战略框架不是完全“铁板一块”的,它的整体战略设计并未脱离海洋国家传统的“离岸平衡”战略框架,而即使是采用了“离岸平衡”,这份战略框架在西太主要经济、政治体的安排上没有做到完全整合,也留下了大量的可操作空间。

说美国的东亚、西太平洋、印度洋方向的战略思维“一以贯之”,主要因素在于这份2018年版本的《美国印太战略框架》与2011年由民主党奥巴马政府提出的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并无本质不同:二者都将中国视为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需要“平衡”和“恢复均势”的“战略对手”,为了应对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拓展,美国需要重新在亚太地区建立领导力、巩固与亚太地区“同盟”的关系、在经济政治与军事方面建立亚太主导权。

从这个角度考量,2011年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与2018年的《印太战略框架》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只不过在具体的行动手段上,“亚太再平衡”战略较偏重于“软实力”和对于东亚、东南亚诸国的整合,要求美国以“意识形态外交”开路,高度重视多边外交和所谓的“前沿部署外交”,将菲律宾、日本、澳大利亚等作为“外交支点”开展工作,重点通过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整合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经济体系、共享发展成果,并以经济联系为基础逐步排除所谓的“异己国家”的影响力。整套战略构想相对而言较偏向于“文斗”。

而从《美国印太战略框架》看,则具备鲜明的特朗普政府色彩,在美国优先的基础上充满了西部牛仔式的说一不二和大包大揽,放眼望去满眼的“军事威胁”、“确保优势”、“打败敌手”、“建立共识”、“反抗压迫”:在军事层面上延续了特朗普政府的“实力决定一切”思维,要求建立更强大、更致命的作战机器去反击主要假想敌的威慑;在经济层面上延续了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战”思维,通过单方面的施压讹诈与舆论抹黑去“破坏”对方的战略布势,当然己方的战略布势则也没有细细考量;在政治层面上则延续了较为务实的现实主义政治思维,不再强调所谓的“意识形态当先”,而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只要你能为我所用,用来打击主要对手那就一切OK。

相比于民主党的“文斗”,这份《框架》的战略构想更像是“武斗”。但是,不管是“文斗”还是“武斗”,咱们完全可以看出,美国在东亚、西太平洋、印度洋地理区域上的战略构想是富有连贯性的,并不存在所谓的“特朗普政府对奥巴马政府的反动”,相应的,在未来四年时间里,当然也不会存在所谓的“拜登政府对特朗普政府的反动”,这份《印太战略框架》将持续下去,只会在行动模式上有调整。

说这份《美国印太战略框架》充满了“零和博弈思维和进攻性”,一方面,相比奥巴马政府提出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同步出台的与中国维持一定程度的交流往来、在诸如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上保持合作、维持最基本的军事交流与合作以做到“管控分歧”、“避免失控”等配套策略,《印太战略框架》没有提出任何与中国发展友好往来、维持最低限度的合作、避免双方战略误判或因为局势高度紧张“擦枪走火”的措施,全篇的重点只有一个:发展盟友,搞死对手,没有给“合作”或者“交流”留下任何的空间。

而在现实中特朗普政府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文化上的傲慢和战略上的敌视可见一斑;另一方面,相比民主党奥巴马政府的“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笑),意识形态当先、经济合作打底、军事威慑为后盾的,具备一定“己方布局、落棋走子”特征的总体战略手段,这份《印太战略框架》将这种“布局”式的思维改为了“破坏”式的思维,一切以全力“破坏”对手的布局走棋为导向,而伴随着这种“破坏”的则是全方位多形态的对抗性、进攻性思维,既包括了军事对抗,也包括了经济对抗,还包括了意识形态对抗,以“对抗”作为战略基调。

同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印太战略框架》在对抗的基调上,对整个第一岛链内部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做出了“狮子大开口”式的安全保证:要求美国军队的作战机器足以“拒止”(Denying)中国海空军在第一岛链内的制空权与制海权(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用了具备被动意义的“拒止”)、要求美国军队在战时足以“保卫”(Defend)第一岛链内的盟国与伙伴、要求美国军队必须在第一岛链外的所有领域(Domain)维持支配(Domin)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向第一岛链内国家做出的安全保证,在极大程度上与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利益尤其是咱们已经声明过的“国家核心利益”有重大冲突,在目前中美两国既缺乏战略互信,也缺乏威胁管控渠道,更缺乏基本的交流与合作的情况下,在美国的这份《印太战略框架》本身就具备极强进攻性的情况下,美国对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做出的安全保证是否会导致部分地区战略误判,战略误判是否又会导致中美两国直接对撞,直接对撞是否会因为无法管控对抗强度而爆发更大的对撞,从而彻底破坏太平洋两岸的关系,乃至导致整个世界格局向更不可知的方向发生转变,笔者认为这是完全可能的。

最后,从这份《美国印太战略框架》的总体设计上看,体现出的是浓厚的旧海权国家的“离岸平衡”式思维,其实原先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体现出的也是同样的思维模式,只不过在“平衡手”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区别:“亚太再平衡”中美国选择的平衡手以东亚、东南亚、南太平洋的几个传统“盟友”为主,赋予了日本、菲律宾和澳大利亚以较高的战略自由度,并准备在泰国和缅甸形成突破。而这份《印太战略框架》则强调所谓的“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四边关系”,放弃了原本在东盟与东南亚的经营,其中又以印度这样一个大国着墨最多,试图形成“两个海权国家”(日、澳)+“一个海陆二元化国家”(印度)同时从东南两方向对中国形成战略牵制的格局。

当然了,作为“离岸平衡”的惯例,平衡手选择的制衡方应当是具备较强的发展禀赋、但相比制衡对象发展仍显不足的次一级强国,在这方面《美国印太战略框架》的表现无疑要好于“亚太再平衡”,毕竟指望日本和菲律宾、泰国这样的国家去牵制中国,只能说明美国也是想瞎了心了,搞不好最后这俩国家成了日本的势力范围。相比而言,《框架》中选择的印度、日本、澳大利亚,都属于地区强国范畴,且谁也不会轻易让另一个国家侵犯自己的势力范围,既便于合力牵制中国,也便于各国互相牵制,美国的这一招选的确实比“亚太再平衡”高明。

当然,相对而言,《美国印太战略框架》中体现出的“四边关系”,并未涵盖掉东亚、西太平洋、印度洋范围内的主要经济与政治实体,诸如具备极强的经济增长禀赋的东南亚各国,具备一定的产业优势的韩国和具备较强发展潜力的朝鲜都未被涵盖在这份《框架》的核心里;同时,作为一份“离岸平衡”的说明书,这份《美国印太战略框架》自然也不可能牵涉到大陆性政策,尤其是被麦金德看重的中亚、近东地区的陆权,它的整体思维模式并未脱离布热津斯基时代对东亚的战略安排;最后,就算是这“四边关系”,这“四边”也无法做到铁板一块,而是也分个亲疏远近、有个薄弱环节的。

某种意义上来说,印度就是这个四边关系中最薄弱的一环,一方面发展红利远未完全释放、且在完成深刻的社会改革之前想要释放也不可能,另一方面却又一口烂牙而胃口极好,最后仅从这份《框架》就可以看出,相比美国能够完全控制的日本、相比跟在美国后面死心塌地的澳大利亚,印度这个国家美国始终有点“不放心”。而这种战略安排上的疏漏与“四边关系”中的薄弱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将成为我方通过综合性手段反制乃至实现“战略破局”的关键环节。

那么,面对美国已然解密的《印太战略框架》,也面对即使拜登政府上台、在战略思维与总体指导方针方面也不会有太大调整的美国东亚、太平洋、印度洋战略,咱们应当如何反制呢?

责任编辑:武晓东 SN24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