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2月31日,志愿军发起第三次战役,三天内全线突破敌防御纵深达20公里,战至1951年1月4日,志愿军已经平推到汉城,兵临三七线。这个巨大胜利无疑鼓舞了中朝军民,中朝军民发起了热烈的庆祝仪式,并斗志昂扬,呼吁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继续往南前进,把联合国军赶下海,1月5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头条为《朝中军队发起新攻势,光复汉城向南急进》,同时,国内涌现各种捐款捐物,踊跃参军,甚至在功德林改造的国民党高官们也为志愿军做炒面。

与此同时,前线的志愿军战士们也是信心满满,很多人都觉得我们已经取得压倒性的全面胜利,阵地上到处贴满了“从北到南,一推就完”,“要像挤牙膏一样,一鼓作气把美国兵挤下大海”的口号。相比之下,兵败如山倒的联合国军士气不振,连他们的总司令麦克阿瑟都制定了全面撤出朝鲜的计划,即便是新上任的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如何做工作,都无法提升士气。

然而,在这种局势下,彭德怀却下了一道令所有人意料不到的命令——停止追击。这道命令让彭德怀承受了三方的压力——国内、朝鲜、苏联,尤其是朝鲜的金日成,他觉得胜利在握,为何不乘胜追击,为此,他两次在彭德怀面前闹,还搬出了斯大林和毛主席来威胁彭德怀。对此,彭德怀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强调志愿军面前有太多困难,如果,轻敌冒进,很容易堕入敌人设置的圈套,甚至会重蹈第二个仁川登陆的悲剧。

特别是1月5日,韩先楚的一个报告,让彭德怀胆颤心惊,报告中阐述,在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损失的都是骨干,不少营团已经丧失了攻击能力,甚至有的师只有半数人员在前面作战,部队非常疲劳。而且三八线以南300里,几乎成了无人区,部队根本征集不到粮食,加上运输险长,后勤供应不上,许多部队只能依靠挖野草来度日,至于弹药,服装欠缺更是如此,一些志愿军战士因为吃久了炒面,甚至产生了夜盲症,这对善于夜间作战的志愿军来说是个巨大的灾难。可以说此时的志愿军是士气最低落的时候。让士气低落的士兵却攻击全副武装的联合国军,后果可以想象。

更何况,美军虽然一个劲往后溜,但其抵抗并不坚决,伤亡并不重,汉城也是对手主动放弃的,彭德怀意识到这很有可能是美军故意设下的圈套,诱使志愿军过远南进,从而以疲惫甚至拖垮志愿军,之后再从后方登陆作战,复制仁川登陆的一幕。事实上,彭德怀的战场直觉是正确的,李奇微之所以一退再退,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如果背靠汉江和志愿军作战,那么联合国军的损失会是巨大的,他丢不起这个本钱,二是通过对志愿军前几次战役的分析,他了解了志愿军的“礼拜攻势”,并推出了“磁性战术”和“火海战术”。也就是说,李奇微并不是兵败如山倒,而是一次有计划的撤退,一旦有了立足点,必然会发起反击,所以,他在离开汉城时,刻意在墙上留字,向彭德怀和志愿军致敬的字样。

此外,在彭德怀看来,摆在志愿军面前还有一个挑战,就是天气,当时的天气实在太寒冷了,造成了部队大量减员,仅汪洋的116师就冻伤了数千人,失去战斗力。

这一次,纵横疆场数十年,天不怕,地不怕的彭德怀是真的怕了,当然,他怕的不是美军,也不是李奇微,而是怕满目追击,导致志愿军战士白白牺牲,他在面对金日成等人兴师问罪的时候,拍起桌子说:“我们没有制空权,补给无法解决,全军官兵过江后一次补给也没有过,身上的那几斤炒面早就吃光了。冰天雪地,很多人连棉衣都没有,几十万大军向前推进追击途中,有一半人的鞋子烂了,只能光着脚行军,烧饭的锅也丢了,被炸坏了,战士们在如此严寒的冬天赤着脚,饿着肚子,我这个司令官,怎么忍心命令他们再追击?”“我要对志愿军战士的生命负责,如果错了,我负完全责任。”“过江以来接连打了3仗,志愿军都是血肉之躯,不补充不休整,就算他们个个是神兵天将,也不可能再打胜仗。”

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坚定地站在彭德怀一边,掌管后勤的他,知道没有充分的物资,志愿军已经无力再发起追击,他还列举了几组数据:下次战役需要3400辆汽车运输,现在只有1000多辆,怎么办?志愿军后勤人员压力太大,1个后勤人员要供应6至10个兵,相比之下,美军13个后勤人员供应1个兵,没有足够的道路和交通工具,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就谈不上后勤保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