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程傑 張茹雅

來源:字母榜(ID:wujicaijing)

1月15日,脈脈微信公衆號發佈了《關於嗶哩嗶哩訴脈脈一案的聲明》,已就“B站起訴脈脈不正當競爭勝訴”一案與B站達成和解,脈脈不存在利用虛假用戶發佈傳播虛假不良言論、構成不正當競爭的行爲。

該案件一審判決書顯示,2019年3月28日,名爲“嗶哩嗶哩員工”的帳號在脈脈職言發佈了一則“B站,能睡小姐姐。我睡了四個”的熱門評論,同時引發了其他網絡平臺的轉發和引用。

B站以“利用虛假用戶發佈、傳播虛假不良言論……構成商業詆譭的不正當競爭行爲”爲由,對脈脈提起訴訟並索賠300萬元,一審後法庭判決脈脈賠償B站30萬元;其後,脈脈提起上訴。經法院調解,脈脈依法向法院提交涉案發布者信息,賠償8萬元,最終達成和解。

天眼查顯示,自2015年起,脈脈曾被微博、百度、字節跳動等多家企業提起訴訟,涉及名譽權糾紛、網絡侵權責任糾紛、不正當競爭糾紛等多種案由。

在聲明中,脈脈稱,不會利用“虛假用戶”身份針對任何一家企業或事件,發佈傳播虛假信息;並再次強調了嚴格遵循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不會以任何形式向任何第三方提供職言區發帖用戶信息。

互聯網資深人士馮大輝稱,網絡平臺的匿名並不可靠:企業發現影響商譽的匿名內容會提起訴訟,若平臺保護匿名用戶不提供真實信息,則會一同成爲被告。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脈脈職言區“嗶哩嗶哩員工”匿名用戶涉案發言是在2019年3月28日(星期四)。

僅三個工作日後B站律師就從上海“殺”到北京,於4月2日(星期二)向脈脈提出“提供用戶信息”的要求,期限三天。

在脈脈拒絕向B站提供用戶信息後,B站該上海律師曾到東昇派出所報案,企圖藉助公安力量非法獲取用戶信息。開庭中,脈脈提出上訴過程記錄做庭審筆錄和錄像的要求均被法庭拒絕。

這一方面反應出,互聯網公司對職場負面信息的敏感,另一方面也直接表明,脈脈的用戶信息保護在面對司法訴訟時的“無力”。

脈脈稱,對於謠言誹謗、惡意中傷個人、企業和行業的言論,會依法配合執法部門進行調查,並直言職言區並非完全匿名。

多多買菜員工猝死一事,最早就是在脈脈上被拼多多員工匿名爆料的;其後,拼多多前員工“王太虛wray”(網名)又拍攝到拼多多樓下有人被救護車接走的照片,並匿名發佈在職場社交平臺脈脈上,30分鐘後他被主管和HR約談後辭退。

職場社區的匿名區一方面成爲了“謠言”的溯源地,一方面也滿足了職場人八卦、公司情報等職場信息的交流。

公司、組織、個人間的理念衝突、利益博弈不會消失,揪出那個“匿名發帖人”的案例就會不斷重現。

A

B站通過向脈脈發起訴訟來獲取相關匿名發帖人信息,是走了司法途徑;拼多多則直接通過搜索當事人“王太虛wray”脈脈ID找到其本人——

前者證明,揪出匿名者存在“司法破解”的辦法,後者則暗示了匿名在技術上也是不可靠的。

脈脈對“王太虛”事件迅速回應,稱平臺的信息保護使用的是“非對稱加密技術”,即使是脈脈內部員工,也無法獲取任何個人相關信息。

字母榜向互聯網資深技術人員劉冠醚(化名)瞭解到,所謂的非對稱加密技術就是不可逆技術,“一般網站都可以查到發消息的用戶信息,對稱算法是可以算出來的,但非對稱算法就是說不能被算出用戶信息。”

據虎嗅報道,相關信息安全專家指出,從技術角度來講,如果不是脈脈向第三方提供發帖用戶信息,還有一個可能是,該員工是在拼多多內網通過桌面瀏覽器登陸脈脈時,他訪問的網站被邊界防護的設備記錄到,拼多多就能快速找到該帖子的URL,匹配到內網的IP地址,從而定位到人。

“稍大點的企業都需要對流量進行監控,在出口的流量上使用IDS等防火牆設備,記錄下訪問的網址資源。”

脈脈借“匿名”崛起,也因此惹了不少麻煩。

2015年,脈脈因非法抓取新浪微博用戶,被告上法庭,2017年5月,某匿名用戶發帖“爆料”ofo內部貪腐,被後者告上法庭。

2018年7月25日,北京網信辦、公安局約談了脈脈負責人,針對脈脈匿名版塊存在用戶匿名發佈謠言侮辱誹謗他人,侵犯他人名譽、隱私等合法權益的問題,責令其限期關閉匿名發佈信息功能,全面整改。其後脈脈的“匿名”板塊被關閉,當月底“職言”上線。

相比此前的“匿名板塊”,“職言”最大的變化在於,匿名者匹配並顯示的是具有唯一性的ID馬甲,不可更改且關聯身份認證。

這樣正暗合了拼多多所稱,是通過搜索脈脈ID找到“王太虛wray”的。當“匿名馬甲”與個人信息高度關聯且不可更改時,“匿名”也就是“實名”了。

舉個例子,嚴格意義上來說,魯迅是“匿名”,也是“實名”。

職言上線之初,外界就質疑其“匿名”功能,知乎上有一則問題爲“如何看待脈脈將匿名改成職言?”

有回答:“匿名已經消失了,就像把大水池子上面的布給掀開了,遊是可以遊,橫衝直撞是不可能了。建議以後公司收集員工信息時加上一條,脈脈職言ID。”

B

“從商業角度出發,國內做職場社交產品本身就是個僞命題。”

資深產品經理、科技作者判官認爲,脈脈產品價值和活躍度很大程度依賴職言“匿名”板塊。而匿名之所以能成爲脈脈用戶量增長擘肘的原因,是因爲匿名發言容易激發人的戾氣和黑暗面。

“用戶不用對言論負責,即便事件內容真實,也會歪曲真相。”

判官指出,從產品技術角度考慮,後臺會留下數據傳輸和存儲信息痕跡,用戶身份暴露只是時間、概率和方式問題。

也就是說,脈脈的“匿名”,實際上是建立在技術和產品雙重“實名”的基礎上。

國內網絡實名制最早於2002年被清華教授李希光提出,“中國人大應該禁止任何人網上匿名”;2008年“兩會”期間,網絡實名制立法進程啓動;2012年12月25日,我國擬立法規定實行網絡身份制管理,網絡服務提供者對用戶發佈信息的網絡身份管理,將實行後臺身份管理。

國內網絡實名制提出和立法推進都不算晚,但實際上,真正推進國內網絡實名制的是三大運營商實施的號卡實名制——

自2015年9月1日起,電信企業銷售手機卡必須進行本人身份證認證,且對非實名電話卡老客戶實行限制通信、業務,督促非實名老客戶儘早辦理實名登記;而移動互聯網入網及騰訊、阿里、百度等企業提供的互聯網信息服務則必須與手機號綁定,至此,國內網絡實名制在制度和技術上完成統一。

如2017年6月,百度網盤要求用戶使用服務必須進行賬號實名認證,未驗證手機號的賬號會強制退出,驗證後才能重新登陸;2017年6月1日起,知乎要求用戶使用知乎服務,必須驗證手機號,實名認證後,用戶可以選擇“後臺實名,前臺匿名”。

匿名使人們更容易在網絡空間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因而,謠言、網絡霸凌等現象幾乎伴隨了互聯網社交服務發展的每個階段。

2014年初,國外匿名社交軟件Secret上線,僅僅推出45天,Secret就獲得860萬美元的投資,幾個月後又獲得2500萬美元B輪融資。Secret短短一年時間吸引了1500萬用戶,一度引發了社交巨頭Facebook的焦慮。

由於發帖者人不用擔心身份問題,Secret成爲小道消息、自我抱怨以及網絡暴力的集中地,於是上線僅僅16個月,Secret就宣佈關停。

其創始人大衛·比託(David Byttow)稱:“Secret背離了我創業時的初心。”

2019年1月15日,快播創始人王欣高調推出社交產品“馬桶MT”,定位於“匿名打探祕密神器”,稱微信上所有禁止傳播和刪除的內容都有可能出現在上面,就像一個人脈暗網。不過,“馬桶MT”僅上線一天,便因“涉黃”被封殺。

俄羅斯知名社交軟件Telegram電報也是一款“匿名神器”,這款跨平臺加密即時通訊工具現階段月活用戶數近5億。Telegram最大的特點是,設計產品時就做了“端對端”訊息加密,不被任何第三方組織監控,任何通訊記錄都不可能遭外力破解,號稱“犯罪天堂”。

2018年8月,Telegram修改了隱私政策,執法調查單位若能證明特定用戶是犯罪分子,可以配合法院提供用戶IP、電話號碼等資料。

不過在2020年10月份通報的一則案情中,蘇州警方就通過網上偵查收集、網下蹲點核實的辦法破獲了一起通過Telegram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

技術烏托邦本不存在,它既不能庇護犯罪,也很難絕對保護個人。

C

脈脈在回應跟B站的訴訟糾紛的聲明中指出:我們呼籲員工、公司、平臺之間在“真實”的基礎上,負責任地、理性地對話。

匿名的誕生,並非是在互聯網誕生後纔出現的,實際上,長期以來“匿名”一直以來都是人與人、人與組織交流的方式。如“匿名舉報”就是一種保護髮言人的制度設計,因而與之相對應的“實名舉報”,則頗有種英雄主義情節。

對於一家公司而言,對內對外的交流緣何成爲困境更值得思考。

2019年10月,華爲心聲社區出現一篇“研發兄弟們對不起,我盡力了”的帖子,發帖者胡玲是一位從研發轉崗到HR的華爲員工。

在這篇“實名控訴”長帖中,胡玲講述了華爲HR團隊和領導與原本的工作職責背道而馳的問題:

●當研發員工月加班160多個小時的時候,HR團隊領導只關心160個小時中有多長時間是划水;

●HR領導喫着公司200塊一對的大閘蟹,卻認爲給食堂提意見的研發應該清退;

●當32歲的研發績效B+被勸退的時,40歲的HR同事上班摸魚績效三連B卻還隨心所欲。

因爲深感自己的無力,胡玲將這些親身經歷實名發佈在內部社區中,一週後,任正非轉發了這篇帖子並稱:心聲社區是羅馬廣場,大家可以充分表達不同意見,就是論事,基於事實和證據,不能臆想和猜想,也要注意保護被投訴人與公司業務無關的隱私。

任正非還強調,關於公司的討論集中在內部社區,不要傳播到外部社區。但這件事還是在知乎、微博等平臺引起了衆多討論。

其後,胡玲接受了內部調查,不久後提交了離職申請。

彼得·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指出,企業管理中常常把溝通當作上對下的事,是主管對下屬的事,但更重要的是雙向溝通。

這關係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管理難題,隨着管理者的層次越來越高,就很難看到企業內外部的問題,因而內外部的溝通是否通暢就會影響公司的管理決策。

拼多多等新興企業越做越大,其管理問題就會越來越突出。

紅星新聞報道,拼多多公司內部論壇,員工在微信組建的興趣羣、校友羣一旦被公司發現就會要求逐一解散。

“很多人幹了一兩年,連身邊同事真名都不知道。”

黃錚在全員信強調員工要堅持本分,面對質疑先求責於己。有拼多多員工在網上講自己剛入職時,HR七天入職培訓講了半天“如何做到本分”。

在拼多多,員工一個月的工時若達到300小時,系統會顯示“您已本分”。

內部交流的閉塞和對”本分文化“帶來的壓抑必然會導致其內部管理乃至業務上的問題難以進行有效的內部溝通,從而致使員工負面情緒得不到釋放。

騰訊企業文化部總監陸文卓曾介紹:2005年,騰訊將公司價值觀定爲“正直、盡責、合作、創新”;2011年,騰訊將“盡責”更新爲“進取”,更加強調員工的主動性。“盡責”的代言動物是螞蟻,在超過90%員工參與的大商討中,最後海燕被評爲“進取”的代言動物,典出高爾基。

騰訊內部還有社區氛圍比較開放的是BBS和樂問,曾有騰訊員工在社區吐槽財付通支付體驗差,馬化騰還回復了:財付通是很爛。並由此引發了員工間對產品的大討論。

2017年夏天,字節內部論壇裏出現很多宣泄情緒的帖子,管理層認爲,這種現象違背了字節“坦誠清晰”的企業價值觀,當即開會討論“頭條圈是否有必要實名制”。

最後全體在社區投票表決 “是否匿名制”,最後兩方各佔一半,但匿名依然得到了保留。

不久前,張一鳴在公司內部遊戲羣中發現羣裏人在上班時間一直聊天,語氣不滿地問“大家工作是不是很空閒?這種現象是不是很常見?”

隨後,有員工直接@張一鳴正面回覆,大致意思是大家並沒有花太多時間聊遊戲,導致影響工作。後續該員工在知乎上回應“被辭退”傳言稱:我司真實坦誠清晰,我照常上班,無任何後續,請大家不要傳謠。

與其他互聯網公司不同,阿里內網是實名制。

一家10萬多員工的企業,感情糾紛、欠錢不還、出軌事件……屢見不鮮。員工們在社區無論發什麼帖子,按阿里規則:永不刪帖且實名制。

“同事們覺得對,會給我加分,覺得不對不同意的,扣分也多了去了!有時候芝麻(分)都快要被扣光了。”馬雲曾公開介紹自己參與內網討論。

從內部看職場社區,一是沉澱企業文化,二在快速發現管理、業務問題,解決問題;在外部則是員工釋放壓力,交流信息的必然。

任正非曾講過:“凡是不能使用自我批判這個武器的幹部都不能得到提拔。”

扁平化,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備受推崇的一項管理理念,但在實際推進中總會面臨各種摩擦。自我批判固然重要,但來自集體討論、公衆關注的外部壓力的助推有時候更爲有力。

“牢廠”、“南山必勝客”、“墳廠”......這些年發生的相關公共事件指明,企業管理的問題不僅會激化內部矛盾,更會時常外溢爲公共事件。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事件傳播中的“匿名”與“實名”,而是企業對內外部意見能有多大的包容和吸取的誠意。

畢竟,公共議題“有來有往”的討論比個體批判更有價值,而在這個過程中,“匿名”不應是浪漫主義,“實名”也不應是英雄主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