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楊潼予

來源:新熵(ID:baoliaohui)

2016年年初,蘋果公司和FBI(美國聯邦調查局)互撕了起來,一度鬧到了聯邦法院。起因是蘋果公司拒絕協助FBI,解鎖加州槍擊案中的恐怖分子的iPhone。這場衆多科技公司和蘋果用戶都在關注的頂級交鋒,最後以蘋果公司堅決不配合,FBI另尋他路而告終。

事件結束後,並沒有多少人認爲蘋果公司的“倔強”助長了恐怖主義的滋生,反而認爲蘋果公司堅持了尊重用戶、保護用戶隱私安全的理念,甚至不因對方的地位和強權而有所讓步。

幾年後,類似的事情發生在了中國的兩家互聯網明星企業脈脈和B站身上。

2019年3月,有認證爲B站員工的用戶在脈脈職言區發表了匿名的不當言論,隨後,脈脈被B站以不正當競爭爲由起訴,並被判賠30餘萬元。該案判決書於今年1月5日曝光,並迅速引發熱議。

早前,拼多多開除在脈脈發佈匿名言論的員工一事,讓外界對脈脈匿名發言的安全性有所質疑,脈脈官方迅速發佈聲明,表示“保護用戶信息安全是脈脈的安身立命之本”,爲職場人喫了一顆定心丸。

但1月15日,脈脈官方發佈的聲明,再度把自己推到了輿論的風暴眼。聲明中稱,一審判決後,脈脈提起上訴,經法院調解後達成和解,最終脈脈向法院提交了涉案發布者信息,並賠償B站8萬元。

脈脈終究還是沒能做成中國的“蘋果”,許多用戶也對脈脈最終提供了匿名者信息這一行爲表達了失望。

職場人的吐槽伊甸園 

人類有着與生俱來的熱愛八卦的基因,要麼前幾年微博也不會屢次因明星戀情或醜聞而“癱瘓”。同樣的,職場人必定對職場八卦孜孜不倦,脈脈職言區滿足了人們的八卦欲和窺探欲。

脈脈的職言區,也是職場人匿名吐槽的伊甸園。憑藉這一特色,脈脈迅速發展壯大。

從成立至今不過7年時間,脈脈已經成爲職場人八卦、吐槽以及滿足社交需求的新寵。

早些年,國內互聯網創業一直是走漢化路線,即對標一個已經成功的國外互聯網產品,然後打造一箇中國本土版進行推廣,脈脈也是其中一員。2013年上線時,脈脈對標的是美國職場社交平臺LinkedIn。

2014年,LinkedIn正式進入中國。彼時,LinkedIn已經發展了10餘年,進入國內後,順利拿下了一衆國內的外企客戶,形勢對剛剛上線1年的脈脈並不利。

但局面很快發生了反轉。

作爲外國產品,LinkedIn的流量有向外企傾斜的趨勢,且過度精英化、不接地氣,使得LinkedIn始終處於一個極小的圈層之中。

脈脈反其道而行之,將職場社交做了一系列本土化改造。雖然脈脈也有一定的精英化趨勢,但它將核心用戶鎖定爲互聯網大廠的員工。彼時正是中國互聯網發展的飛速期,大量互聯網企業迅速成長,其員工成爲了國內職場的新生力量。

另一方面,脈脈順應中國互聯網趨勢,重視社區的建設和運營。LinkedIn調性高冷,脈脈則通過社區的運營,打造了接地氣的產品調性。在脈脈的首頁推薦區,經常可見各類職場段子和網絡段子。

而脈脈首頁的四個版塊中,“推薦”“職言”和“公司”三個版塊都是社區,只有“頭條”版塊是內容,可見社區的比重之重。

社區,是最易促使用戶快速增長的產品形式之一。重視社區運營的產品戰略,讓脈脈勢如破竹。

去年6月,脈脈的註冊用戶破1.1億,同一時期,LinkedIn僅有5100萬用戶。毫無疑問,脈脈已經成爲中國職場社交賽道的頭號選手。

在脈脈的多個社區版塊之中,職言版塊因其匿名屬性,成爲了企業員工日常吐槽和爆料的伊甸園,也成爲了脈脈最具影響力的版塊。許多轟動互聯網的企業新聞,起初都是在脈脈職言區傳出併發酵的。

職言區的成功,不僅在於迎合人類的吐槽、八卦慾望並重視運營,還有兩個原因不可忽視。一是爆料內容相對真實可信,二是有着影響現實、改造現實的力量。

脈脈創始人兼CEO林凡曾透露,自己和團隊統計過,找脈脈溝通過負面內容的公司,在事後半年到一年的時間裏,絕大多數爭議內容的真實性都被驗證,這證明很多“謠言”就是遙遙領先的預言。

這要歸結於脈脈獨特的匿名機制。在職言區,用戶可以選擇使用花名或“某某公司員工”的身份發言。而企業員工的身份是正式認證過的,因此一旦員工用企業員工的身份發言,就意味着爆料的真實性大大提高了。

畢竟,員工們吐槽或爆料的初衷多是引起外部關注,倒逼企業轉變,以謀取自身利益。編排謠言,對自己並無多大好處。

企業爆料和吐槽雲集,使得脈脈職言區也是很多企業HR、公關團隊甚至高管重點關注的地方,這也讓職言區有了影響現實、改造現實的力量。

去年年底,某互聯網公司修改了加班費規則,從此加班可拿雙倍加班費。對此,有員工認爲是員工鬥爭得來的結果,也有員工認爲是衆多本公司員工經年累月在脈脈上抱怨,並不斷提醒招聘候選人的行爲,倒逼公司作出了這一決策。

最近接二連三的有關拼多多的爆料,則讓媒體和社會大衆重新審視了996這種極限工作制度的不合理性。

匿名職言區的魅力和能量,讓脈脈的用戶粘性與日俱增。但成也社區,敗也社區,太過自由的社區,給脈脈帶來了一樁又一樁的麻煩和爭議。

無法硬氣的脈脈 

林凡曾在朋友圈透露,“這麼多年來,爲了保護員工平等發聲的權利,我們拒絕了無數投資人和CEO的刪貼/查信息的請求,也因此接了無數的官司,就是爲了讓大家放心、安全地發言,我們不會泄露發言者的信息。”

但是,縱觀脈脈以往的官司糾紛會發現,和B站的不正當競爭案並不是第一起脈脈妥協並交出涉事用戶信息的案件。

去年4月,因一脈脈用戶匿名辱罵BOSS直聘及其CEO趙鵬,BOSS直聘便以網絡侵權的名義起訴了脈脈,並要求脈脈提供涉事用戶的身份信息和聯繫方式、消除影響並作出賠償。最後,法院判定脈脈需向BOSS直聘方面提供涉事用戶的真實信息。

對於這種言行不一的表現,脈脈在回應B站一案的官方聲明中強調,對於謠言誹謗、惡意中傷個人、企業和行業的言論,會依法配合執法部門進行調查。

可許多人認爲,涉事“B站員工”本人的行爲更傾向於私德問題,並不在脈脈聲明的特例範圍內。

但B站是有備而來,殺了脈脈一個措手不及。雖然性質類似,但是B站沒有像BOSS直聘那樣,以網絡侵權之類的名義起訴,而是起訴對方利用虛假賬號發佈言論爭議性言論,進行不正當競爭。

這樣一來,脈脈如果主張用戶是真實存在的,就必須提供涉事用戶賬號;如果堅持保護用戶隱私,就相當於承認了自己通過虛假用戶進行不正當競爭。

脈脈被B站將了一軍,陷入了兩難的境地。脈脈最後選擇妥協,向B站提供發帖者信息。脈脈很清楚,比起被定性爲不正當競爭,還是被迫提交用戶信息對自身的名譽影響更小。

另外,如果繼續堅持保護用戶隱私,後續可能會有無數的企業效仿B站,以不正當競爭的名義起訴自己,而自己是無力應對的。

B站的這一操作,意味着脈脈職言區的匿名性被一定程度地否定了。以後但凡有用戶匿名發表對企業不利的言論,企業都可以通過效仿B站,起訴脈脈不正當競爭來逼迫其交出用戶信息。

對於脈脈來說,如果禁止任何企業的負面消息流出,職言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脈脈自身的價值也會大打折扣。但職言區,對脈脈來說又實在太過重要。

林凡曾表示,脈脈的“童子功”就兩點:一是真實公開的職業身份,二是內容。僅僅有用戶信息,只能讓脈脈成爲一個名片夾式的互聯網工具。內容社區的建設,讓脈脈成功將用戶沉澱了下來,從而有了講述故事的資本。

經過B站一事之後,脈脈要麼選擇對職言區進行強管控,要麼像以前一樣,即允許用戶自由發表言論,並接受潛在的企業起訴。前者可能會造成脈脈的用戶流失,後者可能會讓脈脈賠錢並失去用戶信任。無論哪一條路,都會讓脈脈頭痛不已。

匿名社區的困境 

實際上,爲了保持職言區不受外力干擾,脈脈過去幾年做了很多努力。最明顯的一點是,脈脈一直以來都十分清楚自己在互聯網領域裏的位置。

中國互聯網企業有派系化的趨勢。2015年起,以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爲首的互聯網巨頭加大了對垂直領域的互聯網創業公司的投資步伐。如今有頭有臉的獨角獸公司,許多都或多或少接受過巨頭資本的加持。

但是脈脈卻始終沒有接受任何一家互聯網巨頭的投資,原因很簡單,就是爲了避嫌。脈脈的投資方,是清一色的創投機構,如五源資本、IDG資本等。

在互聯網派系化日益明顯的形勢下,確實需要一個脈脈這樣的平臺,即不依附於任何一方勢力,只爲衆多的職場人服務的產品。脈脈成了職場人網上衝浪的剛需,但這也讓一衆互聯網公司站到了脈脈的對面。

爲了緩解這種尖銳的矛盾,脈脈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讓步。

2017年6月,職言區上線“實名澄清”功能,僅限公司高管、HR、公關人員或事件當事人方面進行申請。本質上來說,該功能是迫使闢謠者通過在匿名爆料下實名發言,來增強闢謠的可信度。

這一舉措能一定程度上緩解被爆料企業和脈脈之間的矛盾,但治標不治本。例如,當爭議帖子被實名澄清之後,只有關注了這一帖子的用戶能接收到澄清內容。對於看了該帖子但未關注的用戶來說,依然起不到澄清作用。

更令人頭痛的是,爲了規避風險,有些用戶會使用企業或個人的外號、代稱來進行爆料。如此一來,雖然許多喫瓜羣衆都知道爆料者說的是誰,但是被爆料的公司或個人卻難以實名澄清或舉報。

可以看出,脈脈無論怎麼讓步,都無法緩解匿名爆料和企業訴求之間的矛盾。

此外,脈脈內容的真實性也並非堅不可摧。去年年底,職言區有一個認證爲大疆員工的用戶,洋洋得意地自述PUA女下屬事蹟的帖子,該帖子引起廣泛熱議。

不久之後,大疆的公關總監發微博稱,“脈脈通過工牌名片等非權威依據認證職務,並非企業內部論壇,其賬號內容等數據也不爲所認證的企業掌握”,以暗示發帖人有可能並非大疆員工。

大疆公關總監的聲明,揭示了脈脈實名認證制度的脆弱性。如果實名認證制度並不完善,那麼匿名爆料的可信度就大大降低了。脈脈匿名社區的價值性再一次被否定。

和企業的種種矛盾無解,匿名社區的價值又被多次否定。在用戶這邊,脈脈也不被買賬。其實,關於脈脈的匿名發言是否安全的討論久已有之,只是一直沒有實錘。和B站的官司的曝光,更是印證了許多用戶之前的猜測。經過此事,脈脈職言區的活躍度必定受到影響。

脈脈,亟需在建設匿名社區和保護用戶隱私之間找好平衡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