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里流行一句话:“三等功站着领,二等功躺着领,一等功家属领”。这句话形象地展示了部队立功有多难,大多数时候只能领三等功,有重大立功表现或流血受伤才有机会领二等功,至于一等功,大多数时候是留给牺牲的同志的。尤其在和平年代立功机会不多,立一等功就更难了。

在部队立一等功有多难呢?

我们来看看几位荣获一等功的功臣吧。

2018年7月,海军工程大学某研究所所长、教授肖飞荣获一等功,以表彰他在舰船综合电力技术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他是为数不多的没有流血牺牲就获得一等功的功臣,但我们也可以看到,他所作出的贡献也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

2018年11月,排雷英雄杜富国被授予一等功,他付出的代价是一双手、一双眼,终生残疾,只是侥幸捡了条命回来。

2020年7月,王亮被授予一等功。有人质疑他获得一等功的水分,但要知道,他当时是从5米高的河岸跳进水里的,2分钟内救出4人。另外,下水救人不是扶老奶奶过马路,需要有极大的牺牲精神和高超的水性,王亮是冒着牺牲的风险救人的,记一等功不过分吧?

集体一等功方面,372潜艇全体官兵被授予一等功,表彰他们在潜艇遭遇海底断崖时勇救潜艇的壮举,创下了世界潜艇史上的奇迹;凉山救火英雄被集体授予一等功,这个应该没有人质疑吧?

由此可见,在和平年代立一等功有多难,除非为国家和人民作出重大贡献,或者在执行重大任务时牺牲。把一等功留给他们,既避免了功勋滥授的情况,保证勋章的含金量,也是对英雄的慰藉。

如果活着立一等功,对士兵个人发展有何好处呢?

我们看看不同等级功勋授予权限的区别吧。义务兵、士官、军官、文职干部等个人嘉奖由连、营批准,三等功由团、旅批准,二等功由旅、师批准,一等功由集团军批准,荣誉称号由军区、最高军事委员会批准。一等功不是下面部队可以随便批准的,而是集团军司令部,分量可想而知。

至于一等功对士兵个人前途的影响,那可就大啦。活着的一等功臣非常少见,每出现一个都会成为全军的骄傲,军校推荐名额、提干、地方转业等方面都会格外优待,具体可参考90年代勇斗歹徒的徐洪刚。

1993年8月17日,某军区通讯连中士班长徐洪刚在返回部队途中目睹歹徒抢劫,他奋不顾身与4名持刀歹徒搏斗,最后身中14刀,肠子流出体外50多厘米,赶走了歹徒。徐洪刚经全力抢救活了下来,被授予一等功,受到多位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后来参加了98年抗洪抢险、08年抗震救灾,现任全国政协委员、西藏昌都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总结:一等功之所以罕见,是因为伴随着功勋的往往还有极大的死亡风险,非有极高党性觉悟、牺牲精神以及高超的业务能力不能完成,无论哪一点都是值得全军上下学习的榜样,一等功不授予他们的话又该授予谁呢?反过来说,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立下大功,已经充分证明了勇气和能力,对这样的士兵当然也会给予最优厚的待遇。当然,他们绝不是为了所谓的个人前途而去冒险,在他们挺身而出的一刻早已将一切置之度外,无论是几等功都值得我们敬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