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以可食用的面粉、米粉为原料,调成不同色彩,辅以少量工具捏塑各种造型的传统技艺。面塑是由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衍生、发展而来,是生活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祭天地,敬鬼神时,人们做出动物、瓜果、蔬菜等样式的蒸馍作为贡品,其形象逼真,生动传神,五彩缤纷,称为”花贡”。后来,逐渐形成习俗,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他喜庆时日,都要捏制面塑,既好吃,又好看,还蕴含着求吉纳福的祝愿。

《齐天大盛》 韩伟纪

济宁面塑最早是用作祭祀的,鼎盛于孔府贡品和运河衙门祭祀。孔府面塑以其细致、精美著称,运河衙门面塑以古朴、粗犷见长。孔府档案记载:清光绪二十年,为慈禧太后六十寿诞祝寿时进贡的面食菜单中,主食占十二品,其中饽饽占四品,分别为寿字油糕、寿字木樨糕、百寿桃、如意卷,代表了济宁面塑的国宴级水准。随着时代发展,济宁面塑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吸收众家之长,凸显自身特色。早在七年前,济宁面塑便入选了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竹韵》 张震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山东地处黄河中下游,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农业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山东民间面塑是在山东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自然发展而来的一门传统技艺,体现着山东劳动人民质朴淳厚的劳动本色。济宁面塑的造型多来自于与生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常见的有燕子、喜鹊、老鹰等飞禽;猪、狗、牛、马、羊等家畜;鱼、乌龟等水中动物,此外还有各种植物和百姓喜爱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戏曲桥段中的人物和场景,像老寿星、财神、孔子像、古代四大美女、水浒一百单八将等都是常见的创作题材,还有鲁南风俗系列,如磨剪子锵菜刀等经典人物形象。

荨《孔雀迎宾》张磊

济宁面塑既有古朴、概括、粗犷、豪放的造型特点,又有长江流域面塑的细致与精美。兼具鲁西北、鲁中和鲁东之特点,作品既线条圆润流畅、删繁就简、高度概括,追求神似,又注重内部结构的掌握,面部表情、身体结构的细微转折,惟妙惟肖。面塑色彩多采用纯度明度很高的大红、大黄、大蓝、大绿的原色,色彩艳丽、对比强,形成了富有装饰审美趣味的色彩特征。红配绿,黄配紫,橙配蓝,夸张的撞色手法,使面塑具有更强的观赏性。红色和绿色直接传达人们“大红大绿,图个吉利”的美好向往,更是代表着喜庆,热闹,欢乐,吉祥,祈福。更能体现出山东劳动人民的淳朴,直率,爽朗,大方。

荨《财神》汤洪利

面塑作为人们美好愿望寄托的物质载体之一,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面塑造型大都具有吉祥的传统寓意,表达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人长寿、多子多福、家庭和睦的美好期望。在面塑作品中,常用谐音和象征的方式,表达祥瑞。“百合”有“百年好合”的寓意;“蝠”与“福”谐音,有五福临门,福到眼前的寓意。牡丹象征着富贵;龟、松、鹤、花生、灵芝象征长生不老,延年益寿;石榴、莲蓬、核桃象征多子多福,所以在面塑作品中,经常能见到这些题材。

《过年》 张震

济宁面塑根植于当地的民俗,为百姓所津津乐道,已成为当地的重要民间艺术之一。面塑的审美意蕴侧面反映了老百姓的质朴和纯真,也表达了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我们应该加倍珍惜和保护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陈静)

《孔子72贤》 张震

关注齐鲁人文,领略更多传统文化。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足迹。

相关文章